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以来的英国政治发展中,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和1258年的《牛津条例》等英国宪政史上的重要文件,是国王与贵族之间妥协的产物。1688年的“光荣革命”也是“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之间的一场妥协”。“光荣革命”给国王保留了行政管理权、决策权、大臣任免权等,这些权力必须在议会和法律明确规定的范围内方可使用,从而使英国避免了专制统治的危险,确立起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新政体,也象征性地保留了君主。1701年议会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案》,排除了天主教教徒继承王位的可能性,废除了国王的(法律)中止权和豁免权等,至此司法权得以独立。斗争与妥协的总趋势使英国政治制度缓慢发生质的变化,使专制君主制演变为君主立宪制,使英国的政治文明缓慢但稳定而有序地向前发展。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政治发展》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对美国的政治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谈判”和妥协是美国宪政的中心内容,是“原则与妥协”的对立统一。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在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上往往着眼于对现实利益的承认、尊重,使之可以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民主制度相比,美国近代民主制度的不同点,并谈谈你由此得出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对西域地区民族政策的实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根据对局势的整体分析作出的卓有成效的正确举措。通过与乌孙和亲,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同时也将势力深入西域,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屯垦戍边、宽抚厚等政策的执行,增进了汉王朝与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巩固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地位,使西域各国衷心臣服于西汉,最终形成了抗击奴的强大力量。战胜勾奴统一西域,为设立西域都护府奠定基础,终于在公元前60年使西域正式纳入西汉版图。

——摘编自张倩《汉武帝在西域的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贞观二十ー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贼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宽和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束心拥护。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使,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唐朝下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公主计15名。唐太宗还采取采断措施使商道杨通,来往商旅络绎不绝,同时以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为中心的互市也趋向兴旺。

——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汉朝相比,唐朝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2021-12-06更新 | 187次组卷 | 17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纯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罗马帝国时期,皇帝授予法学家“法理解答”的权利,法学家通过对罗马古代的法律传统、法律思想的整理,归纳出定义和一系列具体的规范,从而构成罗马法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一做法
A.保证了罗马法的公平正义B.协调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C.有助于罗马法的发展完善D.使立法的主观随意性增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乌有乡消息》是英国作家威廉·莫里斯写于19世纪90年代的一部长篇政治幻想小说。其内容主要描述了主人公与梦想世界人物的对话,表4是部分对话摘录。

章节               
第十章伦敦东部现在的情形怎么样了?
伦敦东边的一些公社每年总要举行一次庄严的盛会,来纪念所谓扫除贫困运动。在这个盛会上,我们的习俗是:在那些一天又一天地长期进行着阶级屠杀的滔天罪行的遗址上,由一些最漂亮的姑娘唱旧日的革命歌曲,并表达那些身临绝境的不平者的呻吟。
第十五章我要问的是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在劳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你们怎样鼓励人们去工作?
劳动没有报酬吗?劳动的报酬就是生活,一切劳动现在都是快乐的。
第三十章你们已经摆脱了压迫,多么幸福啊!
无疑的,这种制度是为全人类建立的;如果你们的国家现在有点落后,它不久就会赶上来的。

(1)根据材料,归纳作者创作这部政治幻想小说的主要意图,并简要说明在运用小说研究历史时应注意的问题。
(2)任选材料中一个章节的对话,指出其折射出的重大历史事件;再根据表中任一章节对话及其相关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946年,中央决定从1965年起用10至15年时间,在纵深地区(即“三线地区”,重点在西南、西北)建设起一个以国防工业为中心、工农业结合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它是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美国出兵越南、中苏关系恶化、中印关系紧张等),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大调整。

1964年至1980年,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左右的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贵州、川东山区、川中平原、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三线建设并不都是沿海工业内迁,还新建有如重钢、攀钢、酒钢为中心的三大冶金工业基地,长庆油田、六盘水煤炭工业等能源基地,以及大量配套的铁路公路(如成昆、湘黔、襄渝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

经过全面三线建设,到 1978年,中西部工业已占全国的40. 28%,其中西部重工业在1965年时已接近东部水平。1980年以后三线建设进入调整时期。

——摘编自王晓林《论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归纳“三线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三线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6 . 【亚历山大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材料一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以后立即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都被囊括在他的帝国之下。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无疑加深了东西方之间彼此的了解,为新的希腊化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二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摘编自纳忠《阿拉伯通史》,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采取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的共同特点。概要说明阿拉伯帝国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条件。
2021-07-06更新 | 334次组卷 | 25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纯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7年下半年,在国内连续三年粮食大丰收之时,苏联却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对此,联共(布)中央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布哈林认为,问题在于国家计划指导方针的失误,与执行工业化方针、扩大对重工业的投资、减少轻工业生产和对农村商品供应有关。这些政策导致国民经济不同产业间的比例失衡,农业经济规模缩小、谷物生产停滞不前甚至是下降。斯大林则认为,恰恰不是工业化方针的错误,而是工业发展速度过慢,社会 主义积累太少,致使农村商品供应不足,再加上农村资本主义分子在新经济政策下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第一次严重的进攻,这才导致粮食收购危机的出现。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由个体农民经济过渡到集体的公共经济

——摘自刘宏《斯大林与布哈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及其当代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布哈林和斯大林在粮食收购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并指出斯大林随后采取的经济发 展策略。
8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一批旨在服务非洲裔美国人的传统黑人大学在美国各地建立。由于当时非洲仍处在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非洲研究本身也仅仅是欧洲史或殖民研究的附庸而被认为缺少教学和研究价值,因此对非洲的研究处于十分边缘的地位。1939年后,在联邦政府的大力资助之下,美国的非洲研究发展迅速,非洲研究成为美国地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1942年,担任美国战略情报局研究分析室主任的科尼尔斯·里德意识到美国对非洲的了解过于匮乏,他专门组建团队收集非洲殖民政策、非洲殖民地重大事件和非洲对战争的态度等方面情报。1949—1964年,联邦政府持续加大对向非洲研究有关的项目投资。全美高校的非洲研究中心从1948年的1个增加到1958年的10个。

——摘编自刘少楠《20世纪美国非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材料二   近代以来,英国对非洲殖民地长期实行“开放经济”政策,是指通过殖民主义行径将各地经济纳入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非洲各地经济发展依赖出口初级产品,出口所得决定进口需求、货币供应和投资资本。当地政府仅需要为英国私人企业创造盈利环境,而无需在意殖民地经济发展。以尼日利亚为例,截止1960年(尼日利亚独立年份),尼日利亚人拥有22个认证工业企业其中的2个,而外国私人资本独资或与政府联合的企业拥有其中14个。尼日利亚还远不是一个工业社会,仍处于农业经济状态,岁入来源于出口经济作物。制造业不能满足地方需求,也不能出口。大约75%的尼日利亚人仍旧从事农业。

——摘编自杭聪《英国殖民统治与尼日利亚的早期工业化》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中非减贫合作的显著特征从农业贸易援助转为以援建基础设施带动非洲经济建设。1970年10月,坦赞铁路正式动工兴建,1976年正式交付使用后30年间平均年运输量55万吨货物、58万人次旅客,不仅促进了坦桑尼亚与赞比亚两国的贸易,拉动了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南方地区1/3以上面积的经济发展,也使铁路沿线的周边居民直接受益,建立了大量农村市场,帮助当地人通过铁路贸易脱贫致富。美籍非洲人、非洲史专家杰米·蒙松研究认为,出乎设计者和建造者意料的、有助于普通百姓摆脱贫困的坦赞铁路促进了“铁路沿线市场经济”的发展。坦赞铁路顺利通车后,中非关系进入新阶段,对非基础设施援助项目大量落成。

——摘编自于桂章、唐青叶《中非减贫合作:历史进程、现实意义与未来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对非洲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的“开放经济”政策给非洲殖民地经济发展造成的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非减贫合作的作用。
2024-06-0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611258年是阿拉伯帝国时期。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大举向外扩张,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帝国。希腊、波斯、印度等多种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交相辉映、融会贯通、相得益彰。阿拉伯语言文学、伊斯兰宗教学以及哲学、医药学、化学、星占学、天文学逐渐兴起;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各种艺术也百花齐放、日臻完美,建筑艺术更具有阿拉伯—伊斯兰风格。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康与幸福,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多彩。

——摘编自王根明《阿拉伯文化的分期和界定》

材料二

中世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阿拉伯文化曾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但它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绚丽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同时也留下了那个时代帝国境内各族人民开放进取、奋发创造的文化精神。阿拉伯帝国控制了重要的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和地中海贸易,为帝国及其周边地区带来了繁荣。

——摘编自张桂荣、诸海燕《略论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文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化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阿拉伯帝国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
2024-05-2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等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成都的蜀锦生产虽名传天下,但仅存于蜀王府而“闾阎不存”。而且蜀锦“不可以衣服,仅充茵褥之用,只王宫可,非民间所宜也”,因而产量肯定不多。保宁虽“有丝绫文锦之饶”“其丝绸绫绢既用以自衣被,其余且以货诸他郡,利云厚矣”,但输出量实际并不很大。因而四川民间衣服所用丝织品尚多取之于江南,位于川西金沙江林区的建昌卫,因有大量木材输往江南,故“虽僻远万里,然苏杭种种文绮,吴中贵介未披而彼处先得”。因而明代商人携数千金购苏杭绫罗绸缎运销四川之事颇见于小说。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生丝与丝织品的国内外市场及其变化》

材料二:公元6世纪之前,西方人还没有学会养蚕缫丝的技术,只能将从中国运来的生丝进行二次加工。丝绸一直是欧洲贵族、教廷追逐的奢侈品,价格高居不下,因此丝织业是有巨额利润的行业。12世纪中叶,意大利开始自己生产丝绸,并长期占据欧洲丝绸生产的霸主地位。到17世纪晚期,法国逐渐取代了意大利的地位,而路易十四是整个法国丝织业产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对皇家工坊中丝绸、花边和花毡生产的补助费用达550万里弗尔。政府还鼓励人才引进,特别是意大利的大量技术、设计人才,无论是为金钱,或是实现设计理念和人生目标,纷纷来到法国。1789~1871年,法国丝织业市场萎缩、人才消亡流失、生产设备被破坏,行业遭受巨大破坏。至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将法国丝织业推向了末路。

——摘编自鲁佳亮《17—19世纪法国丝织提花技术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材料三:2019年1月1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HEART&crafts公司共同主办的“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在中法两国政府的支持推动下,HEART&crafts公司将15位法国手工艺大师的160余件精彩作品带到中国,与11位中国不同领域的手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的代表性作品同台亮相。双方策展人介绍,展览以中法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创新为主线,让观众置身神奇的艺术空间,真切感受从陶瓷到金属、从漆器到玳瑁、从皮影到褶榈、从传拓到印刷、从刺绣到榫卯的历史脚步。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聆听大国工匠的“对话”——中法手工之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四川民间所用丝织品取之于江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法国丝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丝织业衰落的时代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认识。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