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材料: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联合国各会员国依据《联合国宪章》第43条等条款的规定提供军队供安理会支配,这是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关键环节。战后安理会创建联合国军队进展迟缓的残酷现实,严重挫伤了国际社会对于联合国组织的热切期待和信心。面对这一困局,杜鲁门政府一度打算促请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有关各方设法加速宪章第43条的实施,“以促此项军队早日实现,至少使苏联之孤立态度暴露于举世各国之前”。由于英、法两国的反应均表现消极,中国出于稳定中苏关系及协调大国关系等考虑,也不愿在此事上过分刺激苏联,加之此举不符合宪章有关条文的规定,还有可能导致国内外舆论对美国的联合国政策产生负面评判,杜鲁门政府最终搁置了这一设想。联合国军队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摘编自韩长青《联合国军队构想的缘起及命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合国军队构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军队创建失败的原因。

2 . 材料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主动要求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但美国拒绝承认苏维埃政权。 1921年后,美苏之间的经贸往来连续不断,1931年苏联就购买了约50的美国出口机器设备。30年代初,正当美国同严重的经济萧条作斗争的时候,远东战争策源地出现了。入主白宫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认为,当世界笼罩在战争迷雾中的时候,不承认苏联是非常不明智的,“那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与此同时,美国800名大学院校教师联名致信罗斯福,呼吁立即承认苏联,美国报界1139家报纸中有718家表示赞成承认苏联。1933年10月,罗斯福致信苏联,建议两国迅速举行建交谈判。11月7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率领代表团抵达华盛顿,11月16日,两国达成协议正式建交。之后不久,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等国纷纷与苏建交。次年9月,苏联加入国联并任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沈莉华《试析美苏建交的历史背景及原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政府积极推动美苏建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建交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春秋时齐相晏婴继承他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和与同异”。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继承并发展前人关于“中”与“和”的观念,提出了中庸思想,进而上升为“和而不同”“和为贵”这些经典命题。子思继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中庸》中对“中”与“和”这两个观念加以联系,提出中和思想。在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家不断充实中和思想的内涵,使之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哲学智慧。

——摘编自陈苗苗等《儒家中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材料二   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和互助论的影响。在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他通过对调和本义的研究,把调和定义为两存和竞立,并以调和对近代中国新旧文化和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在新旧调和中,他主张用新的取代旧的,立足点在于开新。在中西调和中,他主张由吸收西洋文明的长处逐渐转变为在融合现有东西文明基础上创造第三种文明,十月革命后他认为“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由此,李大钊的文化调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独特性,也成为形成其马克思主义观的动因之一、这使他的前后期思想处于一种转折与连续中。

——摘编自杨芳《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提出“和而不同”思想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和思想的当代价值。
4 . 下表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类别项目
进士举人贡生荫生监生生员文童行伍新式学生不明合计
人数(人)54161271073361119
比例(%)45.413.410.15.98.45.92.52.55.00.8
A.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了破坏B.新政教育改革成效不够显著
C.清廷的权力结构受到冲击D.科举选官制度处于主导地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瞻观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

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
2023-06-10更新 | 6519次组卷 | 36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君武(1881717日-194081日),出生于广西桂林,是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动家、教育家。马君武少年时深受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影响,认为非精研西学,不足以致中国于富强。1899年,他考入广西体用学堂,开始接受西方近代科学文化。1902年,马君武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并参与组建中国同盟会,成为《民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后参加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马君武一向主张创新,反对拟古,写了大量鼓吹新学思潮和爱国主义的诗,多收入《马君武诗集》中。1924年,马君武开始淡出政坛,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业。1927年初,马君武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之邀,在梧州创办广西大学,开广西高等教育的先河。马君武提倡西方科学教育,为了弥补国内科学技术缺陷,广西大学开办了许多国内稀缺专业,机械系、电机系、土木、农学等师资教学力量雄厚。马君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一起被时人誉为“北蔡南马”。

——摘编自周川《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君武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君武取得上述贡献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据此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梦溪笔谈》具有世界性影响。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排印这部名著,20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家都有学者、汉学家对《梦溪笔谈》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而在这之前,早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各种语言的翻译本

——摘编自艮谦斋《北宋沈括百科全书式笔记(梦溪笔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括《梦溪笔谈》成书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括及其《梦溪笔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一位艺术家20世纪初所画的静物作品,往往以报纸的一页作为玻璃杯和酒瓶的背景,这页报纸上总是一些反映暴力和道德堕落的悲剧性新闻。这些作品
A.抒发了浪漫情怀B.遵循了写实主义的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D.体现现代主义创作风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价格改革于1979年正式启动。1979年夏收以后,中国政府大幅度的提高了粮食、油脂油料、棉花、生猪、菜牛、菜羊、鲜蛋、水产品、甜菜、甘蔗、苎麻、黄牛皮、桑蚕茧、毛竹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收购牌价平均提高22.1%。其中,粮食和油料超购加价的幅度由30%扩大到50%,对棉花超购部分也开始实行30%的加价。这样,18种主要农产品收购价包括粮、油、棉超购价部分在内,平均提价25.7%。之后,又陆续提高了烟叶等经济作物的收购价格。由于粮食统购和超购价格的提高,仅1979年全国农民大约增加收入40亿元,平均每人增加收入约5元。1979—1981年的3年间,农副产品价格共提高38.5%,加上扩大议价范围,农民由此增收204亿元。

——摘编自刘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启价格改革的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初期价格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初期价格改革的特点和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官制度的发展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很少受到外来的影响,不仅历史悠久、从未中断,而且沿革清晰、源流可考。中国文官制度的主宰和灵魂是皇帝,同时,文官机构又是支撑皇帝专制主义统治的重要支柱。中国自秦汉时起,便开始制订文官律。唐六典的出现,则是文官法成熟的标志。经过宋元至明清,以会典的形式为主,形成了文官法的独立体系。

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官制度对世界各国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唐代文官制度中的制授、敕授、旨授和判补等影响了日本的近代文官制度。13世纪末以来,马可·波罗、利玛窦等人也介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其中便包括文官制度,这对于开阔西方人的视野,传播东方的古代文明起了良好的作用。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屈维廉爵士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同时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性建议:(一)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二)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三)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四)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至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

——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