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联合国组织架构(部分)

材料二联合国在发挥其职能的同时,也被各种问题所困扰。在美国操纵下,1950年组建联合国军干涉南朝鲜内战;l998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介入科索沃危机、空袭南联盟;2003年未经联合国安理会许可,发动伊拉克战争。由于各方利益纷繁,联合国主导签署的许多有利于发展的协定也难以执行,成了“空头支票”。自1948年联合国开始维和至2017年1月底,在总共71个维和行动中,共有来自126个国家的3545名维和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联合国在协调各国利益的同时也在进行艰难的改革,主要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增加问题。对于联合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际间政府组织,成员国的义务监督形同虚设,到底谁来监督联合国,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另外,据2014年10月公开数据,成员国拖欠联合国大约35亿多美元会费,包括9.5亿美元的常规预算费用和26亿美元的维和预算费用,其中会费分摊比例最高的美国欠费也最多,这使得主要依靠会费运行的联合国受到严重制约。

(1)结合材料一及所知,概括联合国成立的背景以及成立后的主要贡献。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所知,指出联合国面临的困境并说明造成困境的原因。

2017-04-1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下学期复习检测一(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53年上台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杜鲁门政府的冷战战略是失败的、愚蠢的和缺乏地缘政治远见的,美国实力的关键是其经济体系和生产能力,而不是武器。1953年12月8日,艾森豪威尔在联合国大会发表和平利用原子能讲话,建议向各国提供和平核技术,以换取他们放弃开发核武器。他指出原子弹是美国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必要时可以使用,同时他认为和平利用原子能利于降低与苏联的紧张关系和削减军备与防务支出。该讲话发表3天后,讲话全文和背景资料已通过各种新闻途径发给67个国际组织,同时美国政府着手帮助多国建设反应堆、提供训练和技术信息以及咨询服务、发起召开国际会议、促进医疗和其他人道主义利用原子能等。通过一场全球宣传运动和援助盟国和平利用原子能,美国展示了“无私的立场”和“与各国一起建设性的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意愿”,美国也因此获得极大的“宣传上的好处”。

——摘编自刘子奎《冷战与艾森豪威尔政府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

(1)根据材料,归纳艾森豪威尔政府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计划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
2024-04-16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第二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70年代,明治政府在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后,随即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初步确立日本近代土地私有制度。随着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大以及“殖产兴业”政策的推行,封建贡租制已无法满足形势需要,加之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促使政府决心改革地税。18737月,政府颁布地税改革法,其要点是:废除封建实物地租,核定地价,按地价统一缴纳现金;纳税者由过去土地的实际耕种者改为土地所有者,根据“一地一主”原则缴税,无法完纳者,村集体不再负“连带责任”。1881年,全国范围内的地税改革基本结束,日本建立起稳定统一的近代税收体制。但改革维护寄生地主利益,未承认佃农权利,佃农在农村只靠农业无法生活,有的便进入城市,成为雇佣劳动者。

——摘编自吴廷璆《日本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地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地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改革的影响。
2023-03-06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第二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时期,绘画进入商品市场,使绘画艺术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统治者“重文轻武”,边陲未定却安享“太平”,咏歌文藻,游娱翰墨,帝王、贵族对文化财富欲求达到极致。在沿袭五代设立专门绘画机构的基础上,北宋对画院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增加画院的人员编制,其次在太学中创设“画学”,画院根据画师的考试成绩,分别授予他们各种职街。为了提高画师的技术水平和增加多方面的艺术修养,画院规定了一套系统的教学和训练内容,将“画学”按题材分为佛道、人物、鸟兽、山水、花竹和屋木等六门,还设置了“说文”“尔雅”等辅助课程。画院踏实、严谨的画风,工致、优美的格调,清新、隽永的意境,对今天的创作也能提供借鉴,仍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摘编自陈可《绘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画院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画院体制改革对绘画发展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2018-11-28更新 | 2249次组卷 | 2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春秋时期,上层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郑国的正卿(相当于宰相)子产决心打破这种蒙昧,他主持制定了一套刑书并于公元前536年下令把刑书铸在鼎上,放在王宫门口,让全国百姓都能看到。子产此举遭到很多贵族反对。晋国的叔向致书子产表示反对:“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镇民之有争心(争斗、投机、钻营)也……民知有辟(法律),则不忌上……‘国将亡,必多制……”“子产顶着来自晋国的压力坚定不移公布法律并依法行事,受到民众欢迎,郑国的犯罪案件减少了,农业和商业也得到发展。公元前513年,晋国的赵鞅,荀寅也把范宣子制作的成文法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被称为“铸刑鼎”。鲁国的孔丘认为晋国“铸刑鼎”是亡国之举:“夫普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中之,民是以能尊其责,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qiǎn,违背),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践无序,何以为国”我国过现代著名史学家周谷城高度肯定“铸刑鼎”之举。他说、“反对自反对,批评自批评,而时代的迫切需要,终于把礼治演变而为法治。”

——据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的》、周谷城《中国政治史》及百度百科等资料整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郑晋“铸刑鼎”的共同背景。

(2)材料中围绕“铸刑鼎”有人坚决实施有人出面反对,指出双方争论的焦点并说明郑晋“铸刑鼎”的积极意义。

2018-04-0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复习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生于1890年的我国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其父为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其祖父为曾支持维新变法的晚清名臣陈宝箴。陈寅恪五岁开始读家塾,祖父与私整先生约定“一不打学生,二不背书”;十岁时在家中学堂学习四书五经及数学、英文、音乐、绘画等课程;十几岁开始就理头于浩如烟海的古籍和佛书之中;青年时期到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等世界名校深造。陈寅恪虽未获得过任何学位,但通晓十五种文字。1925年受聘于北京清华学校国学院后,与当时同在国学院的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陈寅恪善于从史料的细微处阐释宏阔的历史。他指出:“有人以为历史必然限于普通课本里所有的,这是不对的。课本只供参考,不足为依据。”“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面对五四以来中西文化的剧烈碰撞,陈寅恪认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住。”

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两年后陈寅恪写了一篇悼念王国维的碑文,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评价王国维并阐发自己一生坚守的主张。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自觉担当文化使命,主张”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学术)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并坚持以学术研究来唤醒国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民族危机。1945年,陈寅恪因长期眼疾而左眼失明,但他仍坚持开课授徒。1949年,他先后拒绝了台湾大学校长博斯年让他赴台、国民党让他暂居香港的邀请。50年代初,他又拒绝了中国科学院请他担任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邀请,一直坚持在岭南大学(后被合并为中山大学)任教治学,直至生命的终点。

——整编自浙江文艺出版社《人在历史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陈寅恪的学术理念和学术精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概括促成陈寅恪这种学术理念和精神的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乡村建设运动。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自救”,一批知识分子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改善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成百上千的城市知识分子来到农村,或担任民众学校的老师,或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他们自下而上,努力使中国农民摆脱贫困愚昧,推动农村走向现代化。但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并不太欢迎乡建工作,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开会时有技术人才,有地方、中央政府的人,有教育界的人,但乡村农民的代表几乎没有。抗战开始后,有些乡建工作者辗转至后方,继续其未竟之事业。然而,作为一场大规模社会运动的乡村建设还是结束了。

——摘编自阎明《深入民间: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英国提出了“保护性治理”的乡村振兴理念。为限制城市的“破坏式”扩张,20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先后出台《限制带状发展法》《绿带法案》,通过空间规划解决农村土地占用矛盾并促进城乡融合。同时,为应对农产品短缺,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斯科特报告》与第一部《农业法案》,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城市过度蔓延、支持农业补贴、扶持农业有序发展的规划方案。20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居民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日趋强烈,乡村政策制定的目标逐渐转向“乡村生态保护与社区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英国政府努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与市场化经营,鼓励地方社区和志愿组织积极参与,形成“政府—社区组织—积极分子”合作共治。

——摘编自武小龙《英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与实践逻辑》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与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谈从20世纪中英乡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725年,孟德斯鸠指出,伟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致力于科学和文艺,而后者则对此完全予以忽视。如果笛卡尔和柯尔特一百年前就到达墨西哥或秘鲁,教导当地人学习科学,那么他们将不会被征服。这表明孟德斯鸠(     
A.带有浓厚的西方优越论思想B.主张向拉美地区传播近代科学
C.否定人文学科所具备的价值D.科学解释了殖民地落后的原因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1年10月解放军入藏,1952年成立西藏军区。中央人民政府坚持“慎重稳进”的方针和极为宽容的政策,针对西藏长期受到神权统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级组织和工作人员开展了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赢得了爱国上层人士、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西藏和平解放初期,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提供通过免费医疗和消除传染疾病、兴修水利、架桥修路、抢险救灾、发放无息贷款、赠送良种农具、放映电影、以工代赈等方式,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开展了艰苦细致的工作。1959年3月开始,中央政府果断决定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和彻底平息叛乱,同时坚决放手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在80万人口的农业区、28万人口的牧业区,采取不同措施废除封建特权和农奴制度。在城镇发动群众开展反叛乱、反封建制度、反封建剥削、反封建特权和减租、减息运动等,保障了城乡供应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成功的原因。
2024-05-21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