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材料: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联合国各会员国依据《联合国宪章》第43条等条款的规定提供军队供安理会支配,这是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关键环节。战后安理会创建联合国军队进展迟缓的残酷现实,严重挫伤了国际社会对于联合国组织的热切期待和信心。面对这一困局,杜鲁门政府一度打算促请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有关各方设法加速宪章第43条的实施,“以促此项军队早日实现,至少使苏联之孤立态度暴露于举世各国之前”。由于英、法两国的反应均表现消极,中国出于稳定中苏关系及协调大国关系等考虑,也不愿在此事上过分刺激苏联,加之此举不符合宪章有关条文的规定,还有可能导致国内外舆论对美国的联合国政策产生负面评判,杜鲁门政府最终搁置了这一设想。联合国军队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摘编自韩长青《联合国军队构想的缘起及命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合国军队构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军队创建失败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郑大华教授认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清末民初,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的量在增加,旧的量在减少;反对国外民族压迫与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斗争交织在一起;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第三阶段,“九・一八”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其特征为: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个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结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郑大华《“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及思想渊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的不同。说明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民族主义是伴随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构建和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出现的,它表现出一个简单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强化民族意识和情感、维护民族传统和特点、强调民族利益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最具民众动员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

——罗富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性并说明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材料: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角逐海上霸权,掀起海军军备竞赛高潮。时隔不久,列强开始尝试到了军备竞赛的苦头。各国人民要求裁军的呼声日益高涨,列强军备竞赛遭遇巨大的舆论压力。1921年,在美国倡议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条约》),该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华盛顿会议开启了以国际协定限制军舰建造的长达15年的“建舰休息期”。1936年12月31日,《五国条约》有效期结束,日本拒绝了美欧各国提出的延长条约的主张,列强之间再次掀起了造舰竞争。

——摘编自冯昭奎《站前日本海军“大舰巨炮主义”及其终结》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舰休息期”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6年以后列强再掀造舰竞争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认为:“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来并,互为因果。……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于是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这一观点可以说明
A.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
B.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
C.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必然
D.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陈绍宽(1889年10月7日~1969年7月30日),前国民党陆军、海军一级上将。1917年中国对德、奥宣战后,陈绍宽奉命直接参加英国的潜艇部队,与敌激战于大洋深处。他连续参加了3场海战,感触颇深。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让中国海军拥有航母。1928年,陈绍宽担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兼海军署署长,于当年年底给国民政府上了一个呈文。在呈文中,他首次提出要花2000万元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他的提议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1929年1月的全国编遣会议上与其他提议一起被否决。……担任海军部长后,陈绍宽在所有的海军建设规划中,都将航母的建造作为海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蒋介石始终没有在海军建设上投入足够的经费。除蒋介石以外,国民党内部还有少数人出于派系斗争的需要,也反对建设强大的海军。抗日战争中,日军的空中肆虐让陈绍宽进一步看到了航空母舰的作用……抗战胜利后,正当陈绍宽雄心勃勃地准备实现建造航母的计划时,内战的阴云开始笼罩中国大地。1946年6月,大规模的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海军被卷入内战中,陈绍宽的强海军梦随之破灭,航母梦也自然烟消云散。中国人第一次拥有航母的努力就此结束。

——摘编自《海军漫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绍宽提出建造航母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绍宽航母梦破灭的原因。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激烈,农民破产。唐德宗因窦文场、霍仙鸣护驾有功,归以二人为神策中尉,宦官主管禁军遂成定制。后顺宗继位,年号永贞。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一批以科举进身的新官僚发动政治改革运动,史称“永贞革新”。

当时宦官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公开抢掠,称为宫市。充任五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讹诈。革新派罢宫市、禁五坊小儿,“人情大悦”。但王叔文等将与其有关系者皆升迁重用,并收受贿赂。韦执谊等不听叔文调遣,革新党派内部分裂。

王叔文试图以名将范希朝为京西兵马节度使,夺取禁军兵权。宦官们暗中阻挠,拒不交出。王叔文又严厉打击意欲扩大地盘的藩镇韦皋。由韦皋发起,大宦官俱文珍为首,大官僚贵族郑因等支持,迫使顺宗“内禅”,拥立太子李纯继位。新政推行一百四十六天匆匆失败,王叔文、王伾被贬杀。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永贞革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18世纪读过有关中国的书和报导的欧洲文化名人和启蒙大师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对中国的看法各有不同……然而,关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世界上除了继承希腊、罗马的欧洲文明之外还存在一个更古老的、更伟大的中华文明的看法,他们却是完全一致的。他们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欧洲文明史上,欧洲大地上出现一种对非欧洲文明的“热”是罕见的,它冲击了欧洲人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欧洲文化优越感”。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已经超越了晚清学习西人“船坚炮利”和“政法制度”的主张,提升到学习“思想文化”的层面。……他们对于新文化的介绍,特别是强调民主与科学的重要,致使以西学为主的新文化俨然有取旧文化而代之的趋势,引起一些传统学者的极度关切。他们以其深厚的旧学造诣,讲学著述,阐释传统文化的要义,展现出足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精神,重新换回对旧文化的信心,也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重要的制衡作用。
——中国香港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评述“传统学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幼稚教育事业的起步与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教育改革有密切联系,“近数年来,复自日本绝黄海以渡,来于中国”。晚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幼稚教育的重要性。1903年,张之洞、端方上书称:“幼稚园者,以抚育孩提而驯之于姆教。揆其立法,用意之精,深合乎中国古先之制。”1907年,清朝学部发布咨文,要求“各省广设幼稚园以立蒙养之基础”。此后上海、芜湖、醴陵、九江、苏州、南京、宁波等地区相继设立幼稚园。除此之外,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种从事幼稚教育研究的学术团体也纷纷成立,有关幼稚教育的学术活动也频繁举行,各幼稚教育研究团体召开的年会也都成了探讨相关内容的学术盛会。再者,有关幼稚教育的著作、译著此时也纷纷出版。此时,中国近代儿童保育工作在这期间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专门性学科,关爱儿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已经作为一种集体意识和情感为人们所接受。

——摘编自于贵超《<申报>中的近代中国儿童观嬗变过程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幼稚教育事业起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幼稚教育事业起步的影响。
2024-05-3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所示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GDP增长速度统计情况。其中增速最高峰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基本建成
C.建设经济特区的成效较显著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结束后,伴随着美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急速膨胀、新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美国境内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越发意识到濒危物种的生态价值,认识到物种天绝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引发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生态学的新有机论者们将生态学与伦理学进一步结合,着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类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这个星球”的生态道德观⋯⋯美国司法界也提出了“自然物诉讼”的概念,主张“那些啄木鸟,那些山狗和熊,那些旅鼠和河流中的鲑鱼都可以站在法庭上”。保护环境成为1960年美国选民关注的第三大重要话题⋯⋯环保组织纷纷成立公民游说国。积极推动国会通过更具保护效力的议案。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颁布了保护珍稀物种的法律法规,虽然其立法目的、保护范围与严格程度不尽相同,但在立法理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全球性环保组织也积极在各国开展拯救濒危物种的行动。据不完全统计,被该法案列入保护名录的物种有90%在美国(种群数量)得到恢复。

——摘编自藤海键、张雪娥《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如何进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
2024-02-2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