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1 . 《晋书·颜含传》记载东晋的情况:“王师岁动,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国弊家丰,执事之忧”,到了梁代,“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这表明东晋时期(     
A.国家动荡战乱不断B.豪强大族执掌朝政
C.集权专制较为薄弱D.农耕经济破坏严重
2023-10-14更新 | 213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后,在乾隆年间得到空前的推广和传播,尤其是山地丘陵地区,吴其溶在《植物名考录》中记载:“川、陕、两湖,凡山田皆种之。”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B.山地适宜外来作物种植
C.人口食粮需求激增D.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4 . 司马迁在《匈奴列传》中记载北方的匈奴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也”;《东越列传》中记载东南的越人“其先禹之苗裔”;《西南夷列传》中记载西南百越民族的政权由华夏族人庄蹻建立。其意在强调(     
A.民族交融B.以夷变夏C.民族平等D.夷夏同源
2023-07-1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隋书 ·食货志》记载,开皇十二年(592年),“库藏皆满”,开皇十七年(597年),更是“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到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但供五六十年”。隋初“国计之富”主要得益于 (     
A.南北分裂局面的消除B.各地健全的仓禀制度
C.运河沿线城市的繁荣D.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贯穿于整个北宋历史,自太祖时期罢除“公荐”之制,北宋新廷开放报名,打破固有模式,降低门槛,摆脱门户偏见。隋唐时代建立的科举制度,涉及的科目非常繁杂。《宋史》记载:“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学究、明经、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隋唐科举考试存在着大量的舞弊现象,北宋朝廷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预防,据《夷坚志·宋应辰》记载,“宣和六年……有旨令过试院外户,则亲书姓名,以防伪入者。”在北宋初期,北宋天子倡导儒道佛互相融为一体。宋真宗时期,每新建一所州学或县学,宋廷都相应发一套教学课本,其多为儒学经典。

材料二   通过建立科举制度,文人学子们被锁在学校书院中,并且通过分级考试,文人学子们被科举考试所驱使,做官成为其目标,从而消灭潜在的叛乱力量。北宋时期科举制度改革可谓达到一个新高度,科举成为文人学子的心之向往,寒门学子也可位列权力中心,这也营造了正直廉洁的官风。若学生不属于官办学校的学生,将不具备参与科举考试的资格,从而导致进入学校读书,成为了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

——以上均摘编自兰洁《北宋科举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科举考试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科举考试的积极影响。
2023-10-1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金科大联考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色目人”的定义历史上有不同说法。宋人《南部新书》:“大中(唐宣宗年号)以来,礼部放榜,岁取二三人姓氏稀辟者,谓之色目人。”《元典章》记载:山东宣慰司询问中书省“未审何等为色目人”,中书省回复“除汉儿、高丽、蛮子人外,俱系色目人”。后又有济宁路询问“女真人张不花是否是色目人”,中书省答复“合与汉儿一体刺字”。对上述内容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是佐证元朝施政随意的第一手史料
B.不同史料导致了历史真相趋向多元多样
C.历史事实应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
D.同一历史概念在不同时期内涵可能不同
8 . 依据《史记.楚世家》的相关记载,历史教师讲述了一个故事(见下),从中可以看出(     
起点:楚武王言“我蛮夷也”。
发展:不到百年,楚庄王陈兵问鼎。
高潮:吾楚郯之战后,楚庄王论“武德”。
结尾:战国后期,出现“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局面,楚国一度被推为合纵之长。
A.分封制度的强化B.民族之间的交融.C.六国统一的完成D.经济重心的南移
2023-09-07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简与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发掘是中国秦汉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秦简《编年记》记载:“今元年,喜傅。”“今元年”,指秦始皇元年。喜,指墓主人。《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也。”秦始皇元年,根据国家规定,喜已成年,进行登记,开始向国家服事徭役。喜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喜傅籍时为十七岁。在秦简出现以前,人们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把傅籍年龄确定在二十岁或二十三岁。

材料二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包括:木牍约200版,竹简约5000枚。包括《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孝经》《医书》《五色食胜》等。孔子徒人图漆衣镜上有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孔子像。水稻、粟、甜瓜、梅等多种可食用植物遗存。金器478件,重量约115公斤。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风格的银质车马器“大角羊银当卢”。作为编钟架构件的鎏金青铜钩取骆驼,是长江流域较早出现的骆驼形象的文物。


(1)根据材料一,在傅籍年龄方面,你认为出土秦简与《史记》《汉书》哪个价值更高?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
2023-06-15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下表是清朝地方志中关于玉米种植情况的记载(部分)。这表明清朝(     
内容
“徽州山多地少,棚民(闽浙等地的流民)租垦山场由来已久……棚民亦因垦地成熟后,布种苞芦(玉米)”
(乾隆年间)“山民、棚民自赣、粤等省到闽北者骤增。焚山而植,拙根株而种苞谷(玉米)”
“玉蜀黍,一名苞谷,州境初无是种,有山左种薯者于嘉庆中携来数粒,种园圃中,土人始得其种,愈种愈多,居然大田之稼矣”
A.洲际物种交流较为频繁B.流民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C.玉米成为主要经济作物D.移民推动了玉米的传播和种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