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07 道试题
1 . 1927年,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提出了“(党)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要求“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据此可知,上述思想和原则(     
A.有利于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加强了党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建设D.为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今册书用简,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用黄麻纸,敕旨、论事敕及敕牒用黄藤纸,其敕书颁下诸州用绢”“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既下,则署而行之”“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二   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朱批奏折需连同奏匣、奏夹、封套一并缴回,在京官员赴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

——摘编自项旋《皇权政治与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考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奏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3 . 1947年6月,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对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说:“如果计划的实施从作为某种核心的西欧开始,美国政府会感到满意。”他还表示:“如果苏联想要得到美国的援助,就必须在欧洲问题上作出根本性的立场转变。”材料中的“计划”(     
A.是两极格局开始的标志B.推动了战后欧洲的经济复苏
C.意在缓和美苏之间矛盾D.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2023-11-23更新 | 125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4 . 按照罗马法,家庭中父有父的身份,子女有子女的身份。家长(家父)对外能代表一家独立行使各种权利,故又称“自权人”。其他处于家父权力之下的人(妻、子女等)称为“他权人”。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A.注重家族关系的稳定B.成年男性享有公民特权
C.具有严格的社会等级D.妇女无法拥有政治权利

5 . 北魏前期基本采用重刑治民的法律,中后期的立法不仅将同姓相婚、蔑伦败俗等违犯宗法伦理的行为纳入“不道”罪的框架,且孝文帝亲定流刑、徒刑的适用范围,刑“务从宽仁”,控制死刑的运用。这一变化表明(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B.礼法结合趋势明显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6 . 唐代的取士制度主要有常科和制举两大系统。常科指在规定时间内考试与录取;制举由天子下诏.内外官举荐,不定期举行,内外官的举荐,可称“他荐”,他荐之外,还有自荐,亦即“自举”。据此推知,唐朝推行“制举”最有可能是为了(       
A.促使科举制度最终完善B.使文官成为官员主体
C.选拔特殊才能之人D.结束贵族政治历史
7 . 某学者概述了宋代村市(以墟市为中心)的状况,如下表所示。材料所示状况反映了宋代(     
序号概述
举办墟市被称为市合、市集、趁墟,江西、福建等地区可见许多这种名字的市集;有每天举办的市,也有隔日举办的市,一般在早上短时间内结束交易。
举办墟市的聚落小到几户的小村子,大至数百户的镇;墟市里除农民外还聚居着商人、富民和屠宰业者;墟市内有商店及旅馆、仓库;墟市分布密度最小五华里左右。
墟市的维持和管理,由当地土豪、商人这些建设规划者和租税承办人与参与保安和征税的官府双方在利害关系一致的基础上共同担负。
A.雇佣关系的产生B.抑商政策的废止C.社会阶层的融合D.商业贸易的繁荣
23-24高三上·湖北·期中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75王韬撰《瀛埃杂志》,介绍上海洋行的星期日休息制度:“七日礼拜为安息期……是日,西国行铺停止贸易。”
1882福州船政学堂规定,学堂的四个班中,受教于洋教习的一个班享受星期日休息;其余受教于华人教习的三个班,每月朔、望、初七、二十三各休一天。
1897宁波中西学堂规定:“凡遇礼拜日,则停止讲读,但不得任意闲游。”
1902清政府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全国中等、高等学堂一律实行星期休息制度。
1906清政府中央各部相继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
1908各地设立地方自治机构,其中成都自治局办公条例规定:“星期日休息”。
1911年夏清政府中最守旧的吏部与礼部,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
1929清末民初,大多数的工厂多实行变相的“星期休息”,即工人两星期左右可享有一天假期。国民政府颁布《工厂法》,星期日休息作为工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获得了法律层面的保护。
1994国务院确立“大礼拜”和“小礼拜”,实行“单双轮流休息”制度。
1995中国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

——摘编自李长莉等著《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星期日公休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民国至现代星期日公休制度的发展历程。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避讳大都表现于口头,而文书避讳,是从秦开始。始皇帝减政变“临文不讳”为“临文   需讳”,常见的是为避讳其“政”而改“正”为“端”。三国时期,“避讳”主要还是避讳当代君主的御名。 “魏武帝讳操,以杜操为杜度。蜀后主讳宗,以孟宗为孟仁。”到了晋代,避讳越来越严密,“《通典》-○   四《礼篇》所载讳议,大半出于晋人”。《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上书若奏事,皆须避宗庙讳。有误犯   者,杖八十。”政和八年,宋徽宗把与皇帝相关的称号都当作避讳字来禁用:先是禁用“君”“皇”“圣”三字作为名字,而后又扩充到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字为名。

——摘编自李晶《我国古代文书避讳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宣布革除教科书中‘遵从满 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如教材内容有与共和宗旨相悖之处,教员得以自 行删除和修改。1929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再次下令废除避讳的恶习并列出清代避讳各字表,要求予以改正。至此,中国文书避讳制度彻底结束。

___________ 摘编自于成静《避讳制度的流变及其法理意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避讳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书避讳制度被废除的原因。
10 . 【货币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据统计,在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从我国沿海地区掠夺了高达730多万银元。另外,再加上其他的赔款等,最终导致“银贵钱贱”的社会问题越为严重,对中国社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道光末年四川等地“连年丰稔,谷贱伤农,每岁所得,不敷工本。”“民间各种贸易,往往顿置论银,而零卖论钱。银贵以来,论银者不加而暗加,论钱者明加而实减。以是商贾利薄,裹足不前。”以致官引滞销,运本日绌,而亏累终归于两淮。“银价日昂”之时,商人、钱铺钱庄利用钱票进行投机活动,银钱比价波动引起市场剧烈波动,加剧了投机活动。“民既日贫,赋益难办。逋欠则年多一年,缺短则任多一任,而地丁之入绌。”道光二十九年正月上谕:“见计各省册报,未完地丁银尚有八百六十余万两之多。”

——以上材料摘编自荆嵋《清朝嘉道年间——银钱比价波动探究——基于世界银产量角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朝19世纪上半期银钱比价波动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朝19世纪上半期银钱比价波动带来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