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5 道试题
1 . 【“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一   《宋史·范祖禹传》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陆游也说:“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进入明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商品性农业在明代中后期获得大规模发展。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桑蚕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到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严重的粮食匮乏。而在元明二代,早熟稻的栽种在西南各省和湖北、湖南相当普遍,两湖成了中国的谷仓。江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粮食,民谚也一变而为“湖广熟,天下足”。

——摘编自白寿彝、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

材料二   “湖广熟,天下足”出现的时间吸引了日韩两国诸多学者来考证。

国别学者研究成果
日本加藤繁发现明末刊本——《地图综要》提到“楚固泽阅,耕稼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楚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他据此推断“湖广熟,天下足”形成于明末。
日本重田德在《清初湖南米市场的考察》中指出:其一、湘潭是湖南内部米谷最大的集散地;其二、汉口是湖广、四川米谷最大的交易市场。据康熙四十八年的奏疏说:“湖南相距江浙甚远,本处所产之米,运下江浙居多。”
韩国吴金城着眼于15世纪中期洞庭湖周边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认为该地域的稻作地带上升为中国粮仓的地位,是15世纪中期渐次形成的。他还发现了正统、成化、嘉靖等年间湖广米谷大量输出的记录。据奏疏载:“外省巨商,鳞集辐辏,搬运不绝,以致本省(湖广)米价腾涌。”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日韩学者关于“湖广熟,天下足”出现时间的研究进行评价。
2024-05-2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最后一卷(三)历史试题
2 . 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连续第6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九连增”。中国谷物、肉类、花生、水果等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上述现象反映了(     
A.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B.中国成功解决了粮食基本自给问题
C.政府保障粮食安全卓有成效D.中国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重大贡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由于城邦没落和现实版图的扩大,希腊化时代的雅典哲学家们走向了两个极端。斯多噶派提出“人人皆兄弟”,希望建立一个由理性统治的世界国家;犬儒学派批判社会,坚持自我满足,消极遁世。这体现了(     
A.个人主义和世界主义并存的多元文化B.希腊化时代继承了古典时代哲学遗产
C.征服战争激化希腊化世界的社会矛盾D.政治权力深刻影响一定时期文化走向
2024-05-2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4 . 二战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半国家将殖民资产变成了国营事业,在银行、交通运输等领域增强了国有成分。同时,鼓励和保护私人资本,积极引进外资,逐渐形成以私有经济为主的混合经济制度,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材料表明,战后非洲(     
A.探索适合国情发展道路B.各国经济相互依存
C.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D.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如图为《北齐校书图》(北宋临摹本·局部)。坐在胡床上的校书人任情废礼,上半身穿着透明的纱披衫子,下半身是有些类似齐胸裙的白裙。该图(     

A.体现市民娱乐和休闲生活的情趣B.彰显社会稳定繁荣的时代风貌
C.是研究民族交融的重要历史素材D.折射出北方风俗深受南方影响
2024-05-2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6 . [赋税制度与减免政策]

材料一:农业是历代私有制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无不把“令民归心于农”作为“治国之要”。早在商鞅变法时,秦孝公就颁布法令:“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者多,复其身”。唐宋以后,随着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占有矛盾日趋加剧,封建国家日益重视荒地的开垦,例如,洪武二十八年,明政府下令:山东、河南农民“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康熙十二年规定:“嗣后各省开垦荒地,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除上述目的外,历史上还有因“凡水旱虫霜为灾,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而减免赋税的情况。

——摘编自刘德成《中国古代减免赋税析论》

材料二: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开始建立税收制度,不过主要由富有阶层承担,一般民众的税负很轻。土地税征收中“贫农中农税轻,富农税重,雇农及红军家属免税”。营业税按照商业资本大小及盈余多少征收统一的累进税,资本在百元以下的群众合作社以及农民直接出售剩余产品的都实行免税政策。关税一般是轻税或者免征,一切货物在边境纳税之后通行全苏区不重复征税。中国共产党没有完全依靠税收,而是采取“取之于己”的方针:一是红军公田收入;二是来自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手工业收入;三是发展经济,开展生产建设。

——摘编自赵云琪《从历史视角看中国共产党“轻税于民”的税收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政府减免赋税的共同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共产党税收制度的特征,并简要评价中国古代政府与近代中共减免赋税的做法。
2024-05-2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宜荆荆高三五月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诸侯大亚”是周人对居留在王畿内的外服诸侯亲族的统称。有学者考证,“诸侯大亚”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指居留畿内担任王朝卿士的诸小宗之族长子:另一类是诸侯安置在畿内替自己服侍王室,监管诸侯在畿内财产的代理人。据此可知,“诸侯大亚”的设置(     
A.加强了王室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拓展了西周的政治版图
C.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纽带D.削弱了家国同构的特质
2024-05-25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近代企业的官利制度】

材料一   官利制度作为一种利润分配方式,在中国近代如“合伙”“合股”等经济组织中长期普遍存在。“官利”又称“官息”,与“余利”“红利”对应称呼。官利制度的存在,是近代中国资本较为缺乏,高利贷盛行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传统中国社会的资金流向是土地、高利贷、旧式商业和房地产业。金融机构和民间的放款利率都很高,而且这种高利贷现象并非存在一时一地,而是近代中国较为普遍的现象。

——摘编自朱荫贵《从大生纱厂看中国早期股份制企业的特点》

材料二   轮船招商局在其发行的股票上明确刊载“当经本局议定,招集股银壹百万两,分作千股,每股银壹千两,先收银五百两,每年壹分生息”的字样。

——摘编自中国交通会计学会《招商局会计史》

1929年国民政府《公司法》第173条规定:开始营业前分派股息于股东,股息一律不得超过周年五厘。

——摘编自国民政府《公司法》《公司法施行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中国企业实行官利制度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官利制度的发展特点,并说明其对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影响。
2024-05-2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2世纪时,西欧君主或贵族颁布“城市特许状”出现了著名的模式,如英王亨利一世赐予纽卡斯尔市民的特权和法王路易六世颁布的特许状,成为后世城市特许状的模本。市自治体的居民为了获得特权,要付出很大一笔财富,之后每年还必须付一笔钱给领主以维持特许状的效力。“城市特许状”的颁布(     
A.推动了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成B.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C.强化了市民的人身依附关系D.缘于王权力量日益削弱
2024-05-25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T8联盟高三下学期压轴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05年起,上海工商界人士先后成立沪学会体育部、商业体操会、商余学会、商学补习会、沪西士商体操会,时称“五体育会”,其成员以工商店主、职员为主,还包括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经常进行徒手操、体操、田径运动、兵式操练等锻炼内容。这表明,近代中国(     
A.体育观念趋于成熟B.劳工阶层政治意识觉醒
C.强国御侮思想盛行D.商人反帝爱国思想萌发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