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仪式,进入阶级社会后改造成体现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西周初,实行礼制,礼成为国家运转的大法。按照儒家思想,刑事法律规范的规定必须以道德规范为基础,并按照伦理道德原则来评价立法、司法和执法的优劣。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者以经义注释和施用法律之后,儒法会通合流加速,礼与法的关系形成“本”与“用”的关系。所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礼有治国、理家、律己的功能,礼刑结合、儒法会通,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治久安、国家治理的关键。

——摘编自冯玉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资产阶级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规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法律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的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正公开,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汉代“礼”的功能的变化,并简析汉代礼法关系变化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方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和教化关系的认识。
2021-02-04更新 | 19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房山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2 .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且西方各国民主政治呈现出不同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的内阁制被称为“责任内阁制”,所谓责任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行政权力的组织形式。……内阁的主要职权是协调和指导政府各部门的活动,从而制定出一种始终一贯的政策。有的政治学家称它为把行政与立法两部门连接起来的一个“纽扣”,又称它为议会推选出来的统治全国的委员会,更严格地说,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少数党是没有代表在内的,这是它与其他的议会委员会不同的地方。……英国内阁的建立是没有任何正式的成文的法律作为依据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惯例逐步形成的。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邦联条例”建立了由各州政府控制的、而和公民个人没有直接联系的全国政府;新宪法则建议成立一个独立于各州政府之外的全国政府,它有一个直接由合众国人民选举的众议院和一些直接对人民行使司法权的联邦法院。“邦联条例”把全国政府置于一个由代表组成的一院制国会的手中,只赋予它很小的权力;新宪法则把全国政府分成几部分以防止滥用职权,并赋予它真正的权力。

——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

材料三德意志帝国没有内阁,只有一个首相,国家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实际上都是由他任命的,所有的官员都只对首相负责,而首相则对皇帝负责。德国自由党成立时,曾要求成立一个“帝国责任内阁”,1884年4月5日联邦议会按照俾斯麦的意见通过决议反对这项要求,决议说:“在德意志帝国境内成立责任内阁制只能削弱各联邦成员目前在联邦议会行使的、由条约给以其保障的权力。”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在费城起草的宪法”取得的“创造性胜利”有哪些?结合材料一、二,英美两国代议制民主形成途径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分析,指出德国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此方面英国与德国有何不同?俾斯麦反对成立“帝国责任内阁”的出发点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东方杂志》转载了夏曾佑的一篇文章,谈到过去读书花费不多,且有仕进荣升之诱,废科举兴学堂之后,“恐中国识字之人必至锐减,而其效果将使乡曲之中并稍识高头讲章之理之人而亦无之,遂使风俗更加败坏,而吏治亦愈不易言”。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相继开辟了井冈山、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等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领导各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合理任用日益成为一个关系苏维埃政权稳固的关键问题。193110月,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以后,根据地度过了一年多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党领导苏维埃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权建设,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苏区实际斗争的需要,在193111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苏区工作人员的任用提供了强固的政权载体。

——步海洋、朱小理《论苏区干部任用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据材料一,指出夏曾佑对废科举的态度及其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官员选拔制度的特征。
(3)据材料三,概括30年代苏区干部任用制度建设时考虑到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高级官员的选任按照级别高低和职掌分为会推和论俸推升。会推,指官员职位出缺,由吏部确定候推者名单和会推日期,至期召集九卿、科、道商议,从中推举二人,再由吏部拟定第一、二候选人,具题请旨,皇帝择一人而授。论俸推升,指吏部从候选者中选择二人,拟定正陪请旨,皇帝选一人补放。其中正陪之次序根据候选官员资历的深浅和历俸时间的长短而定。康熙十年(1671年),即在康熙亲政并铲除鳌拜后不久,清朝取消会推制.行开列之法。此法指吏部按《品级考》规定的应选官员的条件和次序,开列应补、应升官员名单上奏请旨,皇帝从中指定一人而授。此后,据开列之法选任的官员不断增多,应论俸推升的官员也被全部纳入开列请旨的范围中,且有过之。

——摘编自张振国《清代前期文官选任制度之演变》

材料二 英国的文官制度萌芽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光荣革命后,文官队伍继续扩大。那时,所有政府官职都由国王或有权势的大贵族任命。国王总是利用职位肥缺收买议员。为维护自己的独立性,议会在1701年《王位继承法》中规定,凡领取王室薪俸或年金者均不得进入议会。后来,议会不时通过任职法案.禁止事务性低级官员兼任议员。这些官员.负责政策的执行和日常政务的处理,即文官。文官的录用以恩赐制为主,即由各部大臣或各部下属机构的负责人根据个人意愿任命文官。少数专业性较强的高级文官通过国王特许状任命。某些高级文官也享有恩赐权.享有恩赐权的人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向求职者索取佣金。这种做法由来已久,且时人不认为这是非法行为。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高级文官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光荣革命后文官选任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一统天下。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和破碎的山河,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沿着古代爱国主义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陆游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千年史策耻无名”,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志士虚有少壮年”。

——摘编自顾杰善《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18992月,梁启超发表《爱国论》,认为“爱国心之薄弱,实为积弱之最大根源”,欲唤起国人的爱国心以救国家,反对专制君权而兴民权,指出:“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该文也是近代论爱国的第一篇文章。梁启超在文中强调,爱国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伦理。他说:“国家为近世史新产”,“夫国家者,一国人之公产也”,它与被专制君主视为一人私产的传统国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爱国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相比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意义。
6 . 1787年宪法颁布后,美国由一个松散的“邦联”成为一个统一的联邦制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费城会议原本是要修改邦联条例,但实际上当时大多数代表认为,仅对邦联条例修改并不能达到建立一个“坚强之全国政府”的目的,正如麦迪逊在致华盛顿的信中说:“我们有两种选择:13个州的完全分裂和全面联合。前者将使13个州成为不受法律约束的13个国家(除自己的法律外);而后者,13个州将成为一个完整共和国的郡县,受到一部共同法律的约束。”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二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国联邦体制的特点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套建立于18世纪末的颇具“古典”色彩的体制也正经受着巨大压力的考验。疫情放大了美国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大缺陷,即各州拥权过重,关键时刻不把联邦政府放在眼里。美国各州除了没有军事和外交权,其他权力都很大,因此对美国的抗疫进程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美国的治理体系中,各联邦州能够同享福,但不能同患难。

——摘编自《联邦制与党争:美国抗疫中的政治张力》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之初的美国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举措。
(2)著名学者马未都认为,“任何社会制度都有本民族文化的基因和特点,都有各自的优劣。”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国联邦制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7 .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政治篇】

材料一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摘编自《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


(1)据材料一,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材料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摘自贾谊《治安策》


(3)据材料三,汉武帝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
【经济篇】

材料四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摘自《说文解字》


(4)为了解决材料四中的问题,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
【思想篇】

材料五   教育部就11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华教师节’的提案”作出积极答复:提案“……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一件让人欣慰的事”


(5)如果由你写这个提案,请列举出你认为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华教师节”的理由。(至少写出2条理由)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随着民众对于欧洲局势了解的渴望,新的形式的印刷品——柯兰特出现,意思是有多条新闻组成、共同描述特定时间特定事件的出版物,这种印刷品在当时获得了成功。但是严厉的出版制度对于国内新闻的报道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限制,绝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报道国外新闻。1640年英国革命期间,革命派与保王派唇枪舌战引发了火热的舆论攻势造就了更多的小册子,革命中保皇派与国会派之间的争论为党派报刊小册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出现众多的党派报刊。面对迅速增长的小册子,1662年议会通过《出版许可法》严厉限制报刊的出版自由。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备受压制的新闻出版产业重新复苏,1694年,议会正式废除《出版许可法》后,出现了众多新创办的报刊。

——摘编自张英明《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报刊与政治运动(17801850)》

材料二:当传教士将西方媒介传入中国时,造成了对专治以及官报的挑战,马礼逊刚到中国时曾说,“余等在中国之传教及印刷业,均受当局所限”。1833年后,报纸逐步“由外而内生根发芽”,大批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打开中国国门,其中《蜜蜂华报》《广州记录报》等报刊的实践疏通了中西方的信息交换,为中国新闻史上外报的发展提供了先例,其传达的内容以在场的形式影响着时代,是报刊发展由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直接表现,这与社会的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90年代中期国人办报达到了高潮,“文化救国”“文化强国”的声音越演越烈,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报业逐步进入公众视野,多元化报业发展模式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摘编自蒋好著《在场与追忆:中国近代报刊起源与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报纸发展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国人创办报纸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报刊与政治的关系。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的版图广阔稳定,统治者具有明确的国土守护意识,因此十分重视治边与边疆治理。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专门管理边疆地区的行政建制、社会经济、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清朝统治者注重民族关系的调整,清入关以后,世祖把调整满汉关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顺治三年(1646年)下令开科取士,顺治五年(1648年)又下令允许满汉联姻,特别是康熙朝颁行了崇儒祭孔之令、开博学鸿词科之令、满汉官员品级划一令等。在调整满汉关系的同时,亦十分重视联合其他少数民族上层,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封爵、给俸、朝觐年班、联姻等。清朝统治者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加强规范。先后颁布了《蒙古律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理藩院则例》、《大清律例》等法律。清政府还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增强边疆蛮夷的素质,增进他们的国家观念。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美国的边疆治理主要指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1862年,美国颁布《宅地法》,规定“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交付10美元登记费,即可在西部领取160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美国政府利用土地政策刺激移民的涌入,加快了西部的开发。在推动西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美国还重视西部民主政治的建构。1787年颁布《西北法令》规定:“保证西北领地的人们有信仰自由、比例代表制、陪审制、习惯法特权、人身保护法以及私人契约的保障,禁止奴隶制,禁止制定保存巨额遗产的贵族继承法”。同时为了更好的解决土著印第安人和移民集团(主要指非欧洲移民)的问题,美国政府改变了最初的民族理论——“盎格鲁遵从”理论,转而推行“熔炉”政策。“熔炉”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与新的移民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三   治国必治边,强国先强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边疆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边疆不仅具有边疆性、多元性特征,更具有基础性与战略性特征。边疆的多重样态决定了边疆治理具有多重任务,不仅要稳定边疆、富裕边疆,更要建设美丽边疆、强盛边疆。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体系的建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吕文利《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意蕴、内涵与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边疆治理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两国边疆治理的历史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1950年,我从山西农村来到上海,进入一个公私合营的小厂当工人,以忘我的劳动精神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中,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在1954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在那一年,由于我读过小学,有一定文化基础,经过严格选拔考试,我进入了上海市工农速成学校。进入“速成中学”的学生年龄偏大,学习基础较差,需要加倍努力克服许多困难才能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我一直默默坚持着,常常在教室学习到很晚。1958年,从“速成中学”毕业时,我作为优秀毕业生经组织推荐直接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班主任找我谈话说,北京大学等几所大学都有意录取你,这些院校对学习成绩、政治条件等方面要求都很高。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大学。

——摘编自解义荣《难忘“上海工农速成中学”》

材料二     将工农出身的干部、优秀产业工人、劳动模范培养成工农知识分子,是党和国家人才计划的重要方针政策、时代的必然产物。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受到了工农阶层的热烈响应,一批渴望知识的工农学员在这里学习文化,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学员们拼命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夜以继日地补充知识。工农速成中学改变了这些工农学员的人生轨迹,“农民的儿子上大学”成为了可能;一些没有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学生,在工作中也感受到了知识的作用。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既是一项文化政策,从本质上更是一项政治政策的落实。从1951年到1955年这5年中培养了数万名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走进大学的工农学员,也完成了工农知识分子的蜕变,增加了高等院校的工农成份。

——摘编自龚晓蕾《建国初期工农知识分子的塑造与形成》


(1)据材料概括“工农速成中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创办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
2022-05-1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考考前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