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经世致用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清一代,经世致用思潮曾两度兴盛,一是清初顾炎武等人总结前朝覆灭的教训,为反对明末空疏的学风而倡导。……进入19世纪,清朝全盛时期已过,官场的腐败,社会的破败,又一次触动朝野有为之士的心弦,盛极一时的汉宋之学都无力解决这些难题,经世致用思潮再度弥漫。
——袁伟时《晚清大变局》
材料二 臣所见有《海国图志》一书,计五十卷,于海外诸国,疆域形势,风土人情,详悉备栽……于守之法,战之法,款之法,无不特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敕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亲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虽)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                                
——王茂荫《治法治人之本在明德养气折》
材料三 其风气所趋,不能不然者,道也;而道之所寓者,器也。……设令炎帝、轩辕复生于今世,其不能不从事于舟车枪炮机器者,自然之势也。今之议者动引古圣,啜糟粕而去精华,务空谈而忘实践,失之弥远。
——李鸿章《答彭孝廉书》
材料四 在危机面前,经世派敏感察觉到不变不行,只有变才能挽救封建制度崩溃的命运。因此,他们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既可以外御强敌的侵略,又能够内制人民的反抗。经世派的地主阶级立场是坚定的,在他们身上深深打上了阶级和时代的印记。
——龚书铎《清嘉道年间的士习和经世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明末空疏的学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世致用思潮“再度弥漫”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魏源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有何不同?王茂荫的上书折射出当时士大夫的什么意识?
(3)材料三中李鸿章的观点是什么?在近代中国有何实践表现?
(4)据材料四,概括作者对经世派的评价。
2016-11-2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4月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2 .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才流动激荡的时期∶在这古今变革交汇的特殊历史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政治空隙,这为人才自由流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天人关系问题上逐渐实现了从“重天”到“重人”的转变,逐步确立起以人为本的处事原则;由于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宗法制的动摇,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削弱,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人格的独立,特别是“士”的解放;各国征伐不止,人才便受到普遍重视……这一时期的人才流动不仅表现在国别之间的横向流动,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人才由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转变的纵向流动。

——摘编自娄金香、李亚光《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论述》

材料二宋代是封建社会人才发展史上高峰,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敛、刘怨、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主要形式,分析人才流动的原因和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对今天政府人才选拔的启示。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宋本所无,金元我明诸医所用者,增入三十九种,时珍续补三百七十四种(药物)。                                                                    
——《本草纲目·凡例》
【材料二】 例如水银,有些道教徒说(包括著名的葛洪和陶弘景)说久服可以长生成仙。李时珍批驳道:“水银乃-----阴毒之物无似之者。而《大明》言其无毒,《本经》言其久服成仙-----《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不足道,本草可妄言哉?”
——黄世瑞《儒家思想对李时珍的影响》
【材料三】 (《本草纲目》)“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故辨专车之骨,必俟鲁儒(代指孔子)。”
——明 王世贞《本草纲目·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时珍的研究方法。由此分析《本草纲目》反映了明代科技发展的
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本草纲目》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本草纲目》的特点。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016-04-26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江苏扬州中学高三下期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应考的有许多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早已懂得许多政治掌故。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农村子弟,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杆格。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真实考试成绩。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来必即或任用,因而仍多经各衙门长官辟署,借此对政事先有一番实习。宋代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要及第即得美仕。

直到晚清,西方人还借鉴了此制度,而我们却吐弃了。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1913年北洋政府公布《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案》,标志民国考试制度建立。19166月成立文官高等试典委员会,举行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规定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在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教育部指定的国外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学习3年以上,具有毕业文凭者才能考试。考试分4次,并规定:凡中等以上学校毕业.或具有相当资格者,可免甄录试。初试合格者,送官署学习两年后可直接参加下次大试。大试和口试及格,依《文官任用法》任用。这次考试因袁世凯暴毙,政局混乱,许多人没有被任用。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各根据地和红军不断发展的形势下,193111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规定:“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以及一切劳苦群众和他们的家属,“在苏维埃法律前一律平等,皆为苏维埃共和国的公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分为乡、区、县、省和全国五级。

——摘编自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51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苏维埃政权制度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分析边区政府构成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3)比较材料一、二,说明苏维埃政权与边区政府的联系与区别。
2021-11-25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7 .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且西方各国民主政治呈现出不同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的内阁制被称为“责任内阁制”,所谓责任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行政权力的组织形式。……内阁的主要职权是协调和指导政府各部门的活动,从而制定出一种始终一贯的政策。有的政治学家称它为把行政与立法两部门连接起来的一个“纽扣”,又称它为议会推选出来的统治全国的委员会,更严格地说,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少数党是没有代表在内的,这是它与其他的议会委员会不同的地方。……英国内阁的建立是没有任何正式的成文的法律作为依据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惯例逐步形成的。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邦联条例”建立了由各州政府控制的、而和公民个人没有直接联系的全国政府;新宪法则建议成立一个独立于各州政府之外的全国政府,它有一个直接由合众国人民选举的众议院和一些直接对人民行使司法权的联邦法院。“邦联条例”把全国政府置于一个由代表组成的一院制国会的手中,只赋予它很小的权力;新宪法则把全国政府分成几部分以防止滥用职权,并赋予它真正的权力。

——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

材料三德意志帝国没有内阁,只有一个首相,国家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实际上都是由他任命的,所有的官员都只对首相负责,而首相则对皇帝负责。德国自由党成立时,曾要求成立一个“帝国责任内阁”,1884年4月5日联邦议会按照俾斯麦的意见通过决议反对这项要求,决议说:“在德意志帝国境内成立责任内阁制只能削弱各联邦成员目前在联邦议会行使的、由条约给以其保障的权力。”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在费城起草的宪法”取得的“创造性胜利”有哪些?结合材料一、二,英美两国代议制民主形成途径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分析,指出德国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此方面英国与德国有何不同?俾斯麦反对成立“帝国责任内阁”的出发点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

8 . 宋代的商业实力雄厚,推动了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尽管宋代中国积弱,但由于经济发达,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草市”。这些新起的城镇,有些是在城市周边发展出的新市场,有些是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新城市。在这些地方,客商来往,有商店、仓库、作坊以及各种文化与娱乐活动。陆路的交通路线和水路船只运送,将中国原有的市场经济网发展成为绵密的交换网络。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 北宋首都开封的商业街区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城内潘楼街一带是金融中心,《东京梦华录》载其地“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处,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相国寺位于城市繁华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其中又按地区分别进行各类货物交易。城内还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城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等。开封城饭馆、洒楼非常多,全城有大酒楼72处,更多的是各具特色的饮食店和招待客商的邸店,这些都要说明商业活动和流动人口的增加。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宋代的国家制度和汉唐的制度有很大差别—朝廷不完全依靠田赋地税作为国家的收入。政府征收的榷税和皇室直接经营工商业所取得的收入,大约是传统农业税的一倍,这乃是宋代政府的主要财源。宋朝武备不振,便向北方的强敌缴纳岁币,以换取和平。贡献给辽、金的大量丝帛,不是由民赋征收而来,而是靠商业支撑,以此作为国家生存的本钱。不仅中央政府经营商业,各处地方政府也掌握着大小不一的商业资源,以维持其运作。因此,宋朝以经济力量支撑国家统治的方式,堪称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模式。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草市形成的特征,并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封商业街区的特点。
(3)据材料三,对宋朝以经济力量支撑国家统治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模式”做出合理解释。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东方杂志》转载了夏曾佑的一篇文章,谈到过去读书花费不多,且有仕进荣升之诱,废科举兴学堂之后,“恐中国识字之人必至锐减,而其效果将使乡曲之中并稍识高头讲章之理之人而亦无之,遂使风俗更加败坏,而吏治亦愈不易言”。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相继开辟了井冈山、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等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领导各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合理任用日益成为一个关系苏维埃政权稳固的关键问题。193110月,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以后,根据地度过了一年多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党领导苏维埃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权建设,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苏区实际斗争的需要,在193111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苏区工作人员的任用提供了强固的政权载体。

——步海洋、朱小理《论苏区干部任用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据材料一,指出夏曾佑对废科举的态度及其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官员选拔制度的特征。
(3)据材料三,概括30年代苏区干部任用制度建设时考虑到的因素。
10 . 人口迁徙改变了区域人文地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这七次,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简言之,在此期间,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在1661-1812年这150年间,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仅增加32%,人均耕地数从7.11亩降至0.9亩。道光年间“几乎年年有灾,灾区遍及全国”,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乎奔走外洋”。中国人移殖澳洲,“殆始于1840年到1859年之间”。随着中外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洋布“把土布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无业贫民乘北风附洋舶往国外图生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起义造反者的镇压,大量农民出洋避祸。如“广东新会平南王黄德滋,率部渡南中国海,最后抵达澳洲北部达尔文港,成为淘金工人”。

——张秋生《略论早期华工移居澳大利亚的社会历史条件》

材料三   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按照国籍划分,国际流离失所者居世界前十位的难民来源国及数量分别是:叙利亚660万人,委内瑞拉440万人,阿富汗300万人,南苏丹220万人,缅甸110万人,索马里90万人,刚果(金)80万人,苏丹70万人,伊拉克60万人,中非共和国60万人。

——陈冰《全球难民治理的出路在哪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南方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澳的国内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代世界难民的主要来源区域。结合所学,分析二战以来联合国为保护难民基本人权做出的努力。
2023-03-26更新 | 623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大桥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