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8-19高三上·全国·期末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材料二威廉统治末年,内阁成员的相对固定化以及内阁会议召开的惯常化,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笼罩于其上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去了。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内阁的公开化、正式化以及内阁与议会、政党的关联,使得内阁的合法性逐渐增强,人们对于内阁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此时,一个与内阁有关的新术语,即“政府”开始出现。议会辩论中,“新政府”“上届政府”“现任政府”等常被议员们提及。而这里所谓的“政府”,实际上就是“内阁”,二者之间几乎可以通用。由此表明,内阁已开始取代枢密院而转化为实际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在罗威尔看来这是过去两百年间“文明世界所发生的行政机构的重大改革之一”。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特点和内阁对明代政治建设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威廉统治末期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并比较明代内阁和英国内阁在行政权力方面有何不同。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说明各自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2024-02-1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肇庆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中国出现了大量“官督商办”企业,这些企业名为“商办”,实由官府控制。现代股份制企业要求以严格、科学的经营管理作为保证,否则,企业就根本不可能有效地运作。所以,“官督商办”企业的腐败性是它们适应不了商品经济日益发展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直接原因。其结果引起了“官督商办”企业本身及其从业人员的分化与转化。

——摘编自(美)费维恺著,虞和平译《中国早期工业化》等

材料二   随着贸易半径的扩大,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兴起,英国商人在继承了旧的组织形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合伙制的组合形式,最终开创了具有近代意义的股份公司。到17世纪末,英国商人不再用获得特许状就可以成立一个法人企业,摆脱了国家对股份公司的控制,具备了私人企业的性质。

——摘编自李新宽《重商主义时代英国企业组织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早期企业的不同。
(2)某学者认为,社会环境的差异是中英两国早期企业不同命运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该观点。(要求:赞成、反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不同时期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的部分立法规定

历史时期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的部分立法规定
1771-1800年1773年颁布的《斯皮塔菲尔德法案》规定,但凡织工联合起来要求增加工资,煽动他人停止工作以求增加工资,或10人以上聚集在一起要求雇主增加工资等,都属违法行为。1796年的《反结社法》规定,造纸匠为了增加工资或者减少工时而进行的联合行动违法,通过这此行动与厘主缔约的合同无效,参与联合行动的劳工被罚做苦役两个月,阻止他人工作、诱使他人放弃工作或者阻止雇主雇佣他人的劳工均会被罚做两个月苦役等。
1829-1850年1824-1825年英国政府已废除《反结社法》1844年的《工厂法》规定,雇主必须在机器上布置有效的保护措施,禁止使用女工和童工清洁机器:9-13岁的童工每天只能工作半天或者隔天工作(工作一天、休息一天),其余一半的时间用于接受义务教育。1847年的《十小时工作制法》规定: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每天工作不超过10小时。

——摘编自刘思源《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

材料二   在英国的棉纺织业中,19世纪40年代,操作机器织机的工人数量就超过了操作手工织机的工人数量。而到19世纪50年代,大部分手工织机已经消失了,棉纺织业的机械化基本完成。在1830—1850年间,英国的棉纱产量从5.8亿磅增加到11亿磅,煤产量从1600万吨增加到4900万吨……1825年后,工会的会员人数日益增加、组织形式日益健全,全国性和跨行业的工会组织开始出现,日益壮大的工会长期坚持就工资、工时、学徒制、工作环境等问题同雇主展开集体谈判。

——摘编自刘思源《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

材料三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选自《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两个时期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立法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
2024-01-19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德雷德·斯科特案

德雷德·斯科特出生在美国南方的弗吉尼亚州,他生来就是奴隶。1834年由主人将他从蓄奴州密苏里州(蓄奴州)带到伊利诺伊州等禁止奴隶制的自由地区,并娶妻生女。1838年斯科特被主人带回密苏里州。1846年斯科特在一个反对奴隶制律师的帮助下,向密苏里州法院起诉,要求自己和家人的自由,最终败诉。1854年斯科特的律师将此案上诉到最高法院。1857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首席大法官宣读了判词,并获得多数法官的支持。

德雷德·斯科特上诉理由

他曾随主人在伊利诺伊州等地区居住过4年,伊利诺伊州的宪法禁止奴隶制。因此在此期间他应是自由人而非奴隶。依密苏里州的法律规定,任何被不正当奴役的奴隶均可为其获得自由而提出诉讼,包括黑人和白人。密苏里州处理自由诉讼的司法实践还表明,此类诉讼奉行“一旦自由,永远自由”的司法准则。

联邦最高法院判词

黑人(无论自由与否)并不包括在宪法中的“公民”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特权。因为殖民地时期以及独立革命时期,美国的公众舆论并不把黑人视为公民。《联邦宪法》通过以后,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做公民对待。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领土的奴隶制,从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奴隶财产”。因此,国会通过的一切禁止奴隶制的法律都是违宪的。

斯科特不能因为在自由州和没有奴隶制的领地居住过而获得自由。

——摘编自张锡盛《德雷德·斯科特案及其背景述论》等

(1)案件的处理过程体现了当时美国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
(2)指出该案所反映的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状况,并简析该判决带来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毛皓强《试论法典编纂进路中的“进步—扩张”倾向——以“拿破仑法典”和拿破仑战争为例》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8-28更新 | 103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旺中学2023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德华.卡尔批评李凯尔特将历史中的特殊与一般完全对立,他说:“语言的运用本身使得历史学家就像科学家一样,要从事于概括。伯罗奔尼撒战争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截然不同,而两者又都是独特的。可是历史学家却管两者都叫战争。”翻翻我们的历史著述,不是充满着诸如“皇帝”“农民”“战争”“革命”之类的概括用语吗?

——摘编自张耕华《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

请任选一个能概括一类历史现象的“概念”,并结合史实论述其特殊性与一般性。(要求:不能选择材料中已有的概念;史实准确,表达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2023-11-11更新 | 276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汤沐邑: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皆各为私奉养焉,不领于天下之经费。至孝文时,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邓氏钱布天下,而铸钱之禁生焉。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孝景时,上郡以西旱,亦复修卖爵令;及徒复作(复作:在官府服役的女犯人),得输粟县官以除罪。

——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宋代建立了国家和商人共利分利的双赢机制,如马端临所说“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后人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这个基本机制使得商品经济领域中的财富增长可以转化为国家财政。宋代被纳入专卖管理的商品种类更多,且在管理上逐步向间接专卖制度转变,确立了在这些大宗商品的专卖领域中官商的共利和分利机制。相对于直接专卖,这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实现了国家和商人利益的共赢。同时工商业成为为国生财的重要领域,工商课税逐步赶上并超过两税收入,而且工商业收入主要以现钱、轻资为主,政府掌握的专卖商品又是市场的大宗商品,因而工商业收入不仅在比重上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而且在财政调度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给宋代财政运行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财政史》

材料三   “厘金”和海关税收的扩大是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的,由此增多的税收收入对延长清政府统治的寿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状态不属于中央政府对财政基础的再建,也不是财政基础确立的保证条件,具有土地税的附加税性质的各种课征的膨胀,实质上是增大了地方巡抚所掌握的财源。由于过去的法定诸税种的比重的降低,要实现中央政府财政政策意志的难度增大了。自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外省的财政报告之类不再上报户部。因此,从1864年起,户部只能通过每年给各省的督抚及海关指派一定定额的京饷来维持中央政府的运转。另外,对于各省间的协饷,户部也以同样的方法来加以分配。但是,这种分配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收支状况来进行的,因而地方上会寻找各种理由来敷衍上面下达的派款指令或减额上缴。

——摘编自【日】岩井茂树著;付勇译《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前期的重要财经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双赢机制”的建立途径,并简述其效果。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财政状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10-07更新 | 26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华赋实验学校肇庆市华赋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新高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9 . 法国是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中法之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材料一   从远征意大利开始,拿破仑就宣布意大利的国民们,法国军队是来切断诸君机锁的作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在法军占领的普鲁士所出现的运动就是明显的例证。拿破仑以两面手段占领了欧洲各地,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原型的思想和态度。也正因如此,最终他不得不失败。

——摘编自[]福井宪彦《近代欧洲的霸权》

材料二   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茶文化在法国社会铺开后,形成了独特的“茶馆”文化。19世纪的法国,餐饮场所已广泛供应茶水。现藏于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的法国印象画派大师雷诺阿的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就借用日常生活情趣的主题,展现了社会餐馆中的茶饮场面。

——摘编自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和《中国茶与法国酒:杯中文明的交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在法军占领的普鲁士所出现的运动”。结合所学,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简析拿破仑“最终他不得不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一句话概括19世纪世界文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简析“茶”文化交流的意义。
2023-06-06更新 | 250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旺中学2023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蕃客”是宋代对外商的称呼,他们从事中外贸易主要有3个方向:一是沿陆路上丝绸之路前往西亚、中亚;二是从泉州、广州等港口前往越南等东南亚各国,之后前往中东、非洲、欧洲;三是与朝鲜、日本的贸易。宋朝的铜钱随着贸易大量来到这些国家和地区:日本商人把货物运到中国来卖,却不采购返程货物,而是把铜钱运回日本,最多的一次日商在台州城收集了10万贯铜钱运回日本,结果台州城陷入了“钱荒”。此外,今阿拉伯地区、非洲东海岸发现过大量宋代铜钱。除了上述这些国家,两宋还分别与辽、西夏、金等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宋哲宗时供备库使郑价出使辽朝,回来报告“北界支到抬箱人例物见钱七十余贯,并是国朝新铸钱宝”。

—摘编自陈忠海《宋代铜钱的“国际化”》

材料二       英镑的国际化历程可追溯至18世纪。17世纪中后期,英国经历“金融革命”,信贷工具、银行网络产生,英国近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工业发展,英国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输出国。18世纪后半期,伦敦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19世纪70年代,通过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主导了世界金融体系。19世纪后半期,英镑成为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摘编自于永臻《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国际化历程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铜钱流入域外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并分析对宋朝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铜钱和英镑国际化的共同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