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30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唐代家具在装饰上崇尚富贵华丽,和谐悦目; 宋代家具在装饰上追求简洁工整、朴素淡雅的风格,用局部点缀代替大面积雕镂装饰,强调结构性装饰,在功能与形式之间找到了平衡。这一变化表明(     
A.唐代经济比宋代更繁荣B.审美观念受新儒学影响
C.宋代抛弃了唐代的传统D.宋代手工业发展到顶峰
2 . 11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罗马法注释学派开始把新发现的《查士丁尼民法典》称为普通法,在当时主要是“学者之法”或“学术之法”。14、15世纪,这种普通法在欧洲从书斋到法庭逐渐成为普遍接受的法理和法源。这一变化(     
A.消除了欧洲“文明开化”的阻力B.顺应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C.促进了欧洲民族民主意识兴起D.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
2024-03-06更新 | 21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衡水董子高级中学等校2024届高三2月入校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科技成果

《本草纲目》共52卷,共16部60类。它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丰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奇器图说》邓玉涵、王征合译,介绍了重心、比重、杠杆、滑轮等物理学原理
《天工开物》宋应星对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技术做了系统的总结,写成该书,共18篇,分上、中、下三卷
《火功擎要》汤若望、焦铆合译,介绍了火器、火药的制造和使用方法
《农政全书》共60卷,征引文献多达225种。既集传统农业技术之大成,又总结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了部分传入的西方灌溉技术的资料
《几何原本》由利玛窦、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丰富了中国平面几何学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明代科技发展的特征,并加以分析说明。(要求:明确写出特征,分析说明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4-03-0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1-2022学年(2021级)高一下学期开年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期,英国人口为280万,到1600年,全国人口则增加到400万。其中,城市人口的增幅更加显著。1550年以来,全球气候下降显著,小冰期取暖曾消耗了伦敦2/3的能源供给量。沿海和海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而在生铁量产之前的英国主要利用木料来建造船只,其中皇家海军的军舰对于造船木料用料考究、用量巨大,这无疑也加剧了英国的木柴短缺和能源危机。

材料二   17世纪,国王詹姆斯一世开始允许曾经备受英国皇室和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和使用煤炭。到18世纪上半叶,玻璃制造、肥皂制造、石灰烧制、酿酒、制糖、印染、制砖、铸造和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时,英国煤炭产量为同时期法国煤炭产量的30倍,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主要能源。19世纪的100年间,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则增加了18倍。企业主借助煤气灯延长了工人夜间劳动的时间,发明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英国人还通过管道将煤气输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点亮了夜间的街道,英国人的夜生活由此变得丰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三   到1885年,美国洛克菲勒的标准油公司已在美国国内建立了牢固的垄断统治,并把它的70%的产品远销到国外,它占有了英国煤油销售市场的三分之二。英国商人塞缪尔于1896年成立了石油公司,为了避免被标准石油公司吞并,与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合并成立了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同时,在英国的殖民地缅甸也发现了石油,苏格兰商人组成了伯马石油公司开采,但是缅甸的石油产量还不到世界总量的1%。当时石油的主要用途是炼制成煤油作为照明的燃料,它在经济上的重要性还远没有像后来那样发展起来。

——摘编自江文娟《略论英国石油工业的早期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英国“木柴短缺和能源危机”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能源转型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后期英国石油能源生产和使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5 . 有学者指出,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的梁启超与日本首相谈及中国此次变法“生不逢时”“贵邦三十年前,外患未亟,其大忧仅在内讧”时,实际上他们忘了与险恶的国际形势有关的另一种因素,这一因素与当时“山东城乡街谈大抵天灭洋人”“康党实乃卖国奸贼”密不可分。据此可知,该学者强调的“另一种因素”反映了(     
A.思想变革时机尚不成熟B.变法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C.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D.民众非理性的排外情绪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51年,美国政府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以间谍罪判决罗森堡夫妇死刑,引发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该判决的执行非但没有达到彰显美国对苏联“强硬形象”的目的,反而导致西方部分国家对美国自由和“领导地位”产生质疑。此事件反映美国(     
A.与苏联全面对峙的格局形成B.三权分立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C.引发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D.宣扬的理念与现实政治的差异
7 . 在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地方主义情绪泛滥。基层大多数居民往往以地方名称称呼自己的出身,如伦敦人、巴黎人等。与此同时,教会也宣扬“(欧洲)人只有基督徒和异教徒的区分,没有民族与国家的差别”。这种状况导致西欧(     
A.教权与王权两者势不两立B.封建君主权力逐渐由实向虚
C.天主教会推动欧洲的团结D.民族国家形成面临重重障碍
8 . 有学者指出:“在《商君书》《韩非子》中,‘尊君权’是一个基础性理论观点,但在他们生活的时代,无论是君主还是法家,都不大可能追求‘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专制政体。”该学者意在强调,战国时期(     
A.君主尚未高度集权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国家认同观念形成D.法家思想兼采了百家之长
2024-03-06更新 | 35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衡水董子高级中学等校2024届高三2月入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早在合作化运动开始阶段,部分合作社针对社员“窝工”“怠工”的现象,发明了“按劳计酬,多劳多得”的生产责任制度。八大前后,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对此大为肯定。这体现出当时(     
A.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大势所趋B.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C.对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探索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陷入困境
10 . 国家间的争端时有发生,既有历史的遗留问题,也有现实的具体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与大部分邻国在短时间内就解决了边界问题,避免了争端的扩大和更大规模的冲突,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提出并坚持了(     
A.“求同存异”原则B.独立自主原则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国家平等原则
2024-03-0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雷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