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8年2月25日,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使团在蒲安臣这样一个美国人的率领下从上海虹口出发了。由于他本身是美国人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在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他主导下签订的《蒲安臣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以平等身份签订的条约。把这份条约与同期其他列强与中国签定的条约进行横向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美国对华政策与英法等国相比有明显的独特性,与英法等欧洲国家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和领土要求相比较,美国在这一时期没有对中国提出任何瓜分势力范围的要求,而且两国人民自由流动和入学的条约有力的促进了后来的移民和留学潮。如果把《蒲安臣条约》与先前美国对华政策进行纵向比较,可以看出美国已由一开始的尾随英国,本行免费搭便车的帝国主义,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立的对华政策也就是所谓的合作政策

——摘编自倪正清《从蒲安臣和<蒲安臣条约>看晚清中美关系》

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主要从军事上考虑。为减轻自己在对日战争中的损失,促使中国在对日战争中做出积极的努力。美国在太平洋同日本的战争是在劣势下进行的,在军事上扭转不利局面,打败日本,是当时美国制定太平洋和亚洲政策的主要出发点。为此,在对华政策上,美国的基本方针是维持中国的作战能力,利用中国雄厚的人力,在亚洲大陆牵制更多的日军,并用中国做基地轰炸日本的海上航线,进而轰炸日本本土,以此支持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对日作战。在政治上,则使中国同美国友好。为此,罗斯福每做出一个决定时都把这些目标牢记在心。因此,美国在这一期间执行了援助中国抗日,促使中国民主团结,以便有效地打击日寇的政策。

——摘编自胡之信《1941-1945年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蒲安臣出使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援助中国抗日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国家关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 . 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B.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D.政府控制区域的扩大
2022-05-28更新 | 959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冷战”后北约军事战略的演变

时间文件军事战略
1991年《联盟新战略概念》对“集体防御”概念进行更明确界定。增添了保持欧洲的稳定和平、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由防御东方“单向”之敌转为“全方位”监视和消除各种安全威胁等。
1999年《联盟战略概念》以政治和军事手段维护和扩大北约广泛的共同安全利益。北约可以不经联合国授权,而根据需要将其军事行动范围
扩展到成员国领土之外。将北约内部决策原则从“一致同
意”、改为“自愿联合”。
2010年《积极参与现代防御》重点强调实施先发制人打击、在全球展开军事行动和加强网络战攻防能力等。

“冷战”后北约重大军事行动

时间发起/参与的军事行动备注
1994年波黑战争北约成立45年以来首次在其传统防区外使用武力。
1999年科索沃战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导致南联盟的解体。
2001年阿富汗战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以阿富汗塔利班隐藏本·拉登为名采取的反恐军事行动。
2003年伊拉克战争未经联合国授权,大多数北约国家不同程度地反对,美国领导英国、加拿大和波兰参战。
2011年利比亚战争本为执行联合国设立禁飞区的决议,发展成对利此亚的军事打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前后北约军事战略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后北约军事战略变化的影响。
2022-05-06更新 | 143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欧阳修在修订《新五代史》时,把辽朝归到《四夷附录》中。元朝宰相脱脱主持修史时,规定:“(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修成《宋史》《辽史》《金史》。这一变化表明()
A.政权并立使民族矛盾激化B.争夺正统斗争的激烈
C.修史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D.华夷一体观念的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二战后初期,美国等国禁止联邦德国生产合成橡胶和合成染料,禁止射击砍刺类武器的改装限制重型机床的生产,限制船舶的制造,限制化学科学的研究,钢铁产量每年不得超过10万吨。不过,到1950年9月,美国等国却放松对联邦德国钢铁和煤炭生产的限额。导致美国等国这一对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联邦德国是反苏的最前线B.朝鲜战争爆发产生的影响
C.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D.柏林危机中西德形势恶化
2022-07-23更新 | 587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西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6 . 1930年10月,中华国产绸缎上海救济会、中华国货卷烟维持会、江苏火柴同业联合会、上海华商皂业公会等社会团体,联名要求“维持国货,规定条例”。这一现象反映出(     
A.民间丧葬习俗发生显著变化B.日本侵华战争恶化社会局势
C.官僚资本无意遏制贸易竞争D.国内企业面临外来商品倾销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以来,中国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之际引进原产于新大陆的作物以后,加快了经济作物的商品化过程。在一些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如太湖周围的三吴地区,原来虽然是粮食高产地区,但因栽种桑棉,还需从外处调进粮食,这样就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其他一些经济作物,像花生、烟草乃至甘蔗等,在其生产发展中也都有类似情况。这样,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和贫瘠的山区,都推广高产的玉米、甘薯等作物,以补救粮食生产的不足。全国作物生产的布局有了新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除了随着东北、西北的垦殖开发扩大了全国耕地以外,更重要是由于复种和间、混、套种等多熟制的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扩大了增产途径。传统的精耕细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扬。

——摘编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以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主要部门,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从15世纪最后30年开始的圈地运动到19世纪中叶集约化农业的建立,英国经历了从中世纪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农业革命。农村资本主义关系的较早出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较大规模的商品化农业的建立,在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和促进其发展方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工业革命的发生也为农具的改良、农业机械的发明和推广创造了条件。农业机械的逐渐采用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相对减少农业劳动力起了重要作用。1801-1881年,农业劳动力在全国劳动力中的比例从35.9%下降到12.6%。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农业革命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业与英国近代农业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近代英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2-04-27更新 | 804次组卷 | 1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梵高后期的作品不同于之前的印象派和点彩派,他并不追求客观事物表象的再现,而是通过视觉艺术表达作品内在的情感意图,《加歇医生像》(如图)就是其后期的代表作。从这一方面来看,他可以被看作是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驱。这一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大战导致心灵创伤B.梵高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
C.社会发展推动艺术创新D.悲观失望情绪的艺术诉求
2022-04-27更新 | 19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
C.“双百”方针的提出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
2022-07-14更新 | 4816次组卷 | 45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新高考七省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原始社会,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同时口耳相授,传颂着一些故事,可以说是历史的源泉。商代出现了史官,但史官起初并不是专司记事,而首先是负责主持祭祀,占卜吉凶,沟通神与王的意志。东汉班固编撰《汉书·艺文志》将史书著录于《六艺略》“春秋家”,以史附从于经,但东汉后期,史籍大量涌现,史书种类增多,史学日益受到社会重视,朝廷设立史官和史馆,目录中也列出了史部。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对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情况的记载有所突出。隋唐以来,统治集团的历史意识进一步强化,魏晋以来的私人修史势头受到扼制,官修史书成就明显,史学理论建设得到新突破。……明清时期,史学一方面呈现因循保守的气息,另一方面又因时代新因素出现不少具有批判精神的优秀作品。近代史学受社会局势变化的影响,更加强调经世致用功能,在发扬传统学术的精华与接受西方新学理的基础上焕发新生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烽火、俄国革命的震撼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动摇了传统史学的地位,新史学在逐步兴起。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主张对历史学的性质、功能、意义进行反思,主张深入理解历史认识本身。由此,对历史知识的研究代替了对历史现象的研究,对历史学的探讨和解释代替了对历史过程的探讨和解释。对西方传统史学的挑战还来自史学研究本身,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上层统治者和精英人物以及他们的活动。这样就把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政治史,而把经济、社会、文化等丰富内容以及人民群众的作用抛开了。不仅如此,传统史学还忽视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对传统史学的这种局限性,早在18世纪(如伏尔泰)、19世纪(如布克哈特)就有突破的努力。但真正形成突破的是20世纪初以后新史学的兴起。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史学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方传统史学相比,20世纪西方新史学发展的不同,并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影响史学发展的要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