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8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天国以前,清廷捐官总人数不过3.5万;19世纪的最后30年,捐官人数达到了53.4万。按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的统计,自1860至1905年间,“通过科举制完成社会垂直流动的绅士仅占3%—4%左右”。1905年晚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度。废除科举的同时,清廷出台了一项《举贡生员出路章程》,该章程旨在为各省数万举贡和数十万生员筹划善后。

这一善后政策被付诸实施后,导致自科举停废至清廷灭亡的6年时间里,举贡生员的入仕就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机会与高概率。因为优先录用的待遇过于优厚,还曾引起舆论的不满,在《申报》上刊文抨击。

材料二   废除科举之后,作为清廷统治基础之一的士绅群体并未消失,他们中的有力量者集中转移到了各省咨议局当中。咨议局对应的是议会,是民权。惟有民权在制度上得到扩张,咨议局议员们的新时代身份才会具备价值。所以,自1908年开始,在各省咨议局的策划下,这些已完成身份转型的士绅,连续发起了四次全国性的请开国会运动。然而,清廷却不愿将民权落实到咨议局,朝廷谕旨对咨议局的定性很明确,是“仅为一省言论之汇归”——咨议局既没有决策权、也没有监督权,只有发牢骚之权。矛盾便由此而生:只有在民权体制下,这些由举人、贡生和秀才转型为议员的士绅们,才能为自己的新身份找到对应的权利,以维系对应的社会地位。但清廷却坚持要以《预备立宪章程》和《钦定宪法大纲》来巩固并扩张君权,坚持停留在皇权时代。清廷的制度转型与士绅的身份转型背道而驰,士绅们在辛亥年抛弃清廷,可谓顺理成章之事。

——摘编自陈丽君、杨宇《近代乡绅基层整合功能的转换及其制度逻辑—基于绅权制衡机制演变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科举制如此命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废除科举制,是士绅阶层由清廷统治基础成为清廷革命者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分析说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于天津设立津沪电报总局(中国电报总局前身),委派盛宣怀为总办,津沪电线通报后,经营四月,亏损巨大,后转为商办,陆续建成多条干线,并于光绪二十年开始,盈利显著增加。据此可知,中国电报总局(     
A.为兴办资本主义企业起了示范作用B.以实现自强为基本的目标
C.进一步扩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规模D.开启了西方科技的中国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代中后期到清代,江南戏曲书籍印刷与刊行的数量迅速增加,“所制活板,甚精密,不数日而印本出”。明清江南书贾还采取异地办刻书坊的做法,在广东偏远地区聘用劳动力刊刻书籍,经常“携书入粤,售于坊肆,板成未下墨刷印,即携旋江南,以江纸印装分售,见者以为苏板矣”。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当时江南地区(     
A.民众娱乐方式多元化B.印刷技术得到提高
C.专业化市镇逐渐发展D.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4 . 经研究发现,在距今约6000年的邳州大墩子遗址发掘的近80座墓中,有的墓用狗或陶狗,整猪或猪头随葬,还有一些墓随葬龟甲,随葬品数量不一,有的达60余件,部分在10件以下,也有的无物。据此判断,当时该地(     
A.宗法制度初步形成B.阶层间流动日益频繁
C.阶级分化趋势明显D.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
5 . 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体系……但“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层层深入,从“器物”到“制度”;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照搬照抄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色道路”……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由此可知(     
A.近代救亡图存运动形成高潮B.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
C.西学的引进冲击了传统学术D.中国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
2023-12-12更新 | 905次组卷 | 19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二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如表所示为16世纪和17世纪亚洲香料(丁香和胡椒)在西欧的出售价与其收购价的比值(单位:倍)。由此可知(     
时间丁香胡椒
16世纪73—18413—16
17世纪617—9
注:16世纪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印度、印尼香料的采购价及其在葡萄牙、英国的售出价对比,17世纪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印尼香料的采购价及其在荷兰的出售价对比。
A.早期殖民掠夺引发了价格革命B.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商品流通
C.三角贸易降低了商品交易成本D.亚欧贸易服务于资本原始积累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战争年代,部分外国记者深入中共领导的根据地、解放区进行实地考察。他们通过采访领袖人物、农民群众、普通士兵身上所发生的一切,生动地展现了中共的执政理念、执政绩效和精神面貌,诸如“红军官兵生活一样”“(根据地的)土地给重新分配了,捐税给减轻了……工人和贫农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人民会支持、保护和给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提供给养”等记载比比皆是。一批怀有革命理想的仁人志士,执着于土地改革、平等精神、清廉自律的实际行动,诸如此类均成为民众认同、支持与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的根本动力,也孕育和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

——摘编自李金铮《知行合一:外国记者的革命叙事与中共形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8 . 1816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及中北部的所有工业城镇中都有工人暴力派的频繁活动。1817年3月和6月,暴力派分别组织了曼彻斯特工人的武装起义和彭特里奇村手工工人的武装起义。这些运动(     
A.拉开了工人阶级武装斗争的序幕B.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C.体现出工人运动急需科学的理论D.规划了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
9 . 关于文书下行文体,秦始皇改命为“制”,令为“诏”,规定两种文体专供皇帝使用。关于上行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将之改称为“奏”。这些改制(     
A.畅通了官民的联系渠道B.体现了君主治国作风的务实
C.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D.促进了科学决策的快速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       
11952年,刘少奇认为“除开必要的国防”,应该是“首先恢复农业及一切可能恢复的工业,其次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及少数必要的重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
21953年,周恩来在谈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称;“只看到重工业而不看到轻工业,那就会犯错误”,“必须相应地发展农业”,“农业发展的速度要与工业发展相适应”
A.肯定了苏联模式的优势地位B.要求不同产业协调发展
C.助推了国民经济的复苏步伐D.强调工业的主导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