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7 道试题
1 . 历史学习需要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某同学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基本阶段及其特征有如下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中华文明的起源B.②——大一统国家建立与巩固
C.③——专制集权空前强化D.④——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给以后西欧文艺复兴很大影响。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的数学等也都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阿拉伯商人频繁来到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

——摘编自孙秉莹等主编《世界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就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这一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启蒙时代。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的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走进光明。因而,启蒙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有了“进步”这种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观念。由于启蒙运动,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地改善,因此,每一代的境况都将比前一代更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中的什么力量使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改善,并保持这种不断地进步?

材料四   法国启蒙运动在世界文明史上引起的震动具有显著的超文化差异的特征。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的学说后来一直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为具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所传诵,鼓舞着种种争取社会进步的斗争。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在内容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3-06-1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仁人志士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人的思想也不断走向解放。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曾经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悄忧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

材料五: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在对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认识有何不同?材料二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近代哪一派别的观点?
(2)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和孙中山在政体主张上的不同。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后的觉悟”指什么运动?并指出其核心内容。
(4)根据材料五,概括李大钊的政治主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023-03-13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主要思想
黄宗羲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的主张
王夫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共”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主要思想
孟德斯鸠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伏尔泰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卢梭认为人民应该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三位思想家的各自主张。
(2)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显然出现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远不及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2022-08-1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1408-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中医的内科理论原是建立在《伤寒杂病论》之上。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隋代巢元方等人撰写的《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宋元以来,医学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著《瘟疫论》,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材料二

时间史事
1660用水冲刷的厕所由巴黎传入英国上层人士的家庭
18世纪末英国上层开始注意个人卫生,并逐渐传至欧洲和北美
1842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
1848英国颁布第一个《公共卫生法》
1855-1875伦敦的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建设完工
19世纪中期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已经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
1868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促进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1933年,毛泽东在《长岗乡调查》一文中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1941年,陕甘宁边区成立防疫委员会,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1952年,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各地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的高潮,并成立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87年,中央爱卫会等九个部门倡议“五讲四美”,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2015年,习近平就“厕所革命”和文明旅游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摘编自常铁中《新农村卫生服务》

(1)据材料一概括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3)阅读材料三,对爱国卫生运动进行解读。(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不仅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一家之法”,而且在批判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幅“天下之法”的“法治”新蓝图。这一新蓝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为天下人兴利除害,也就是要立“天下之法”以代替君主“一家之法”。这里他提出的一些具体主张反映了工商阶层(潜在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比如主张“工商皆本”等。以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再次,在如何实现上述目的方面,黄宗羲还设计了几项重要的制度性方案:一是提出了“学校议政”,让学校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机关,并享有最高决策权;二是提出“君臣共治分权”,包括置宰相,并提高相权使宰相手握重权的自主权和自治权。最后,黄宗羲还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

——摘编自蔡如堂《西方古典自然法学与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三: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四:以明清之际最富于战斗精神的政治哲学著作《明夷待访录》和《潜书》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虽然在抨击封建专制帝王的猛烈程度上可谓东西呼应,不相上下,但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黄宗羲的“法治”思想的内容。
(2)归纳材料二、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
2022-02-0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民族关系的观点(部分)

主张出处
君子和而不同。《论语》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礼记》

材料二   零和博弈是博弈论中的一个概念,属于非合作博弈,即参与博弈赛局的双方,在严格遵守博弈规则的前提条件下,若是其中一方可以获得利益,也就意味着另一方的利益必然受损。所以,博弈双方的收益和损失之和永远为零,即博弈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零和博弈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的所有机遇、财富、资源等都是有限的,当世界中的某个地区或者国家的财富或者资源增加时,也就意味着别的地区或者国家的财富或者资源在减少,这便像一种无形的掠夺。

——摘编自【美】约翰·冯·诺伊曼著刘霞译《博弈论》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民族关系的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零和博弈理论的主要内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两种思想主张对当今全球治理的不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注重官员的素质,富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在此前的奴隶社会时期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2022-02-1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推动了周边各族对中华文明高度的认同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高帝将宗室女奉献给单于,又约定每年向匈奴贡献一定数量的丝绸酒米,以求苟安。文帝时匈奴再次南下掳掠,并不断在边境侵扰,汉朝不能抵御,仍维持既定之议。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北击匈奴,再次收复河南地,移民十万驻朔方。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领大军先后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境)和祁连山,大败匈奴军,斩俘四万余人。

——摘编自蔡美彪著《中华史纲》

材料二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在处理与匈奴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待边疆各族的策略并归纳其特点。
10 .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