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刘宋孝武帝时,有个名叫谢士先的人告发申坦是刘义宣(谋反败亡者)的同谋。当时申坦已死,他的儿子申令孙为山阳郡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便到廷尉投案请罪。廷尉卿蔡兴宗议曰:“若坦昔为戎首,身今尚存,累经肆眚(朝廷宽赦),犹应蒙宥(宽恕)。令孙天属(父子天性相连),理相为隐。况人亡事远,追相诬讦,断以礼律,义不合关。”同时指出谢士先“发因私怨,况称风声路传,实无定主,而干黩欺罔,罪合极法。”又有告状的百姓二十二人,案情还未了结,还得参与廷尉审讯,按照当时的法律,这些人应该暂时拘押在尚方(监狱)之中。蔡兴宗“以讼民本在求理,故不加械,即若系尚方,于事为苦”。

——摘编自李延寿《南史·列传·卷二十九》

材料二   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1777年,法学家西罗塞尔最早倡议在德国编纂一部统一的民法典,随后德国学界围绕民法典的制定,陆续展开了研究与争鸣。德国民法典借鉴了《民法大全》中关于体系、方法、技巧、术语的智慧。法典第145条规定“向他方要约成立契约者,因要约而受约束”,非经当事人同意,要约不得修改或废除;第823条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体……对他们负因此所生损害的义务”;第903条规定“物的所有人,在不违反法律和第三人权利范围内,得自由处分其物”。

——摘编自哈斯巴根《中国民法典民族性的型塑》

材料三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前两次由于多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因而制定一部完整民法典的条件尚不具备……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并于200212月进行了一次审议……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又陆续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编纂民法典,就是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蔡兴宗在司法实践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或精神品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颁行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民法典颁布的意义。
2024-05-01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民主政治时代的雅典妇女,从其出生到出嫁之前都受父亲监护监管,活动主要被限制在闺阁之中,学习纺织、烹调等家务事;出嫁后受丈夫监管,主要从事子女生产、养育和家务操持等事务,极少有外出活动的机会。雅典法律规定,妇女无权继承遗产,不得与他人订立契约,不得在法庭起诉作证,无权立遗嘱,不得向别人借贷数目稍大一点儿的钱款、债务等等。作为公民的妇女,被隔离于公共事务之外,不能就公共事务发表看法、讨论。

——摘编自沈逸舟《浅谈古希腊城邦时代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基于雅典妇女地位的考察》

材料二   ……可供她们选择的职业不断增加,如打字、速记、电话接线、电报、售货、教学、护理、秘书等等。1851年,英国只有19名女办事员,到八十年代末已达近23000余人。1851年全国女教师70000人,1901年增至172000人。

——摘编自马缨《工业革命与英国妇女》

材料三   本校开办的目的,是造就女界领袖为社会之用。现在办学亦是要培养人才……所谓真学问,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批判的眼光,研究分析的功夫,再加上自己的思想和观察的结果,那么所得着的,才是真学问,活学问……人格的重要是最明显的,现在受高等教育的女子还是很少,所以对于社会,有一种为领袖的责任。

——摘编自著名爱国女士吴贻芳就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时的《就职致辞》,1928年11月3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妇女的社会地位。
(2)根据材料二、归纳1851年后英国妇女的就业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吴贻芳女士就职演讲体现的治学理念与时代精神。
2024-05-0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福宁古五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适应在华贸易发展的需要,1864年,英商投资创立汇丰银行。1868年,该行已被公认为“在中国最为重要的公司”。19世纪七八年代以后,汇丰银行一家买卖的外汇数额,经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交总额的60%-70%,其外汇买卖牌价成为中国外汇市场行情的准绳。从1874年到1890年,清政府共借外债26笔,汇丰银行一家贷了17笔,占70.04%,成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急先锋。1894年后,汇丰银行在承贷的外国银行中独占鳌头,并在每一笔对华贷款中,附加苛刻的条件,借此控制中国的税收存管等命脉。此外,汇丰银行营业即对外发行小额钞票,到1890年末,已达618万元,“与营业于东方各国之银行相比,则汇丰银行之兑换券流通数为最多”。

——摘编自姜建清、蒋立场《中国近代银行史》

材料二   1912年经孙中山先生批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成立伊始,即大力支持南京临时政府,经募公债、代收税款、稳定货币发行。1915年中国银行试办外汇业务,后又增加外币贷款、经理政府外债等业务,与外国银行相抗衡。1928年后,中国银行通过贷款支持,帮助经营困难的张裕酿酒公司、无锡荣氏申新纱厂渡过难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银行斥巨资扶助铁道、公路、煤矿和水利建设,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支持内地经济振兴,率先发展农业贷款。抗战爆发后,恐慌蔓延,引发提存和抢购外汇风潮,中国银行为平衡汇市共投入英镑797万磅、美元1442万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银行积极为国纾难,每年经收侨汇占全国侨汇总数的50%以上,有力支援了前线。

——摘编自宗良、孙雨心《百年中行金融报国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汇丰银行在中国迅速扩张的表现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银行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推行主要改革措施包括:制定族姓。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鲜卑姓为汉姓,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禁绝鲜卑族服饰和鲜卑语言。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统一说汉语;改革官制。整顿前期胡汉杂糅的官制基础上,吸收南方汉族政权的某些制度,整顿吏治;继续推行均田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辽世宗即位后,最终确立了辽朝的专制皇权。在朝廷上分设北、南两个枢密院,南枢密院分管汉族地区民政,北枢密院则分管军政及契丹等游牧各部族,皇帝则通过北南二枢密院,对全境实行集权统治。这样辽朝始形成了区别于部落联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和辽政治建设上的共同之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2023-11-2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中国古代王朝十分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经过七八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中央集权加强,国力强盛,客观上具备了解决西北边防上匈奴威胁的能力。汉武帝本人虽在儒家学说和思想的熏陶下成长,但却不是一个拘谨的儒生,而是具有雄武奋发气质的政治家,这种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必然促使汉武帝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采取反击匈奴、巩固开发西北边疆的积极政策。

——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材料二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唐肃宗时,在北边回纥地区的人们“驱马市茶”,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彻底粉碎了准噶尔贵族危害国家统一的图谋。雍正帝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立西宁办事大臣,使青海蒙古最终稳定下来。乾隆帝平定了阿睦尔撒纳叛乱、大小和卓叛乱等,最终解决了新疆问题。1788-1791年间,尼泊尔的廓尔喀人两次入侵西藏,给西藏带来灾难。乾隆帝派兵进藏,击败廓尔喀入侵势力。

——摘编自赵云田《说说清代“大一统”的理念和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开发西北边疆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康雍乾三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古代边疆治理的政治智慧。
2023-12-2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潘楼街……南通一巷……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新封丘门……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摘编自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两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摘编自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四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而工商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摘编自《苏州府风俗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3)根据材料四,指出清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经济政策的影响。
2023-11-2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第四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伴随着大国之间的博弈,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几番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在华约解体的情况下,为了削弱欧盟的影响,将欧洲牢牢拉住,美国不仅没有削弱北约的军事功能,反而加强对北约的领导,并把俄罗斯作为新的潜在对手,竭力推行北约东扩战略。两极格局瓦解后,中东欧地区的矛盾,如国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给北约东扩提供了时机。对中东欧国家而言,加入北约似乎就是获得了保护伞。北约东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自1999年先后五次东扩,将战线向东推进了1000多公里,直抵俄乌边境。

——摘编自李勇慧《俄乌冲突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该学者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推行北约东扩战略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的原因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023-10-0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礼崩乐坏”所代表的旧的政治秩序的崩溃,以及私学和士人兴起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主张在互相批评中不断地融合,创造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
(4)综上,阐述你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2023-11-1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早在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运动,已经分别确立了君主集权的官僚制政治形态,它与周以来的宗法分封体制有着本质的不同。随着全国的统一,这种新的政治形态也自然地被秦王朝承用,并在某些方面有进一步的创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秦朝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变化的原因。
10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打下了坚实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材料二: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牧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樊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城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1)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2)根据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