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一战末期,西班牙媒体报道了国内的严重疫情,国际舆论将其命名为“西班牙大流感”。据文献显示,这场疫病的最早病例出现在美国,后向全球蔓延,然而为了保护士气,参战国普遍通过新闻审查制度封锁了消息。1933年,人类第一次分离流感病毒,命名为“H1N1”。此后科学家逐步规范毒株命名,并以年份冠名未分离样本的病毒。2023年,中国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将1918年—1919年爆发的“西班牙大流感”一词修改为“全球爆发大流感”。这一版教材修订体现了(     
A.史学理论发展滞后于科学研究B.新闻媒体报道不具备史料价值
C.求真求实是史学研究核心要义D.概念命名应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2023·浙江·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清明上河图》历来被解释为北宋年间汴京百姓清明时节郊外踏青及城内经济生活的情况。清明即指农历清明时节。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图中有小孩在河中游泳嬉戏。按河南清明时节的气温判断,即使气候反常,气温回升较快,也绝不会达到20℃以上,而没有20℃以上的气温是绝不适宜儿童游泳的。因此“清明”二字不能从时间上解释,只能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角度去考察。这说明(     
A.研究历史须采用多重史料互证之法
B.绘画作为艺术作品,史料价值较低
C.实物史料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生活的原貌
D.艺术作品作为史料使用时需要进行甄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清华简”出,则先秦史认识别有洞天。清华简《系年》存在着“周乃亡”即幽王身死后周亡和“周室既卑”两种不同叙事。有学者指出,《左传》和古本《竹书纪年》均未直接提及幽王亡周,尤其《左传》直接以平王东迁持续周室王统,显然并不认为幽王死而周亡,其言“王嗣”“兄弟之能用力于王室”都是说春秋周室依然是天下共主。有学者在梳理《诗经》《国语》等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周亡”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末,是当时知识分子结合历史经验对时局做出的政治预测。同时,《系年》两种叙事并存,在《国语·郑语》中也有类似情况。进而有学者研究指出,“周亡”指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的灭亡,“周室既卑”指作为诸邦之一的周邦衰落,两者并存根源于上古多邦并存的国家结构。这说明(     
A.“清华简”对先秦史研究大有裨益,历史谜团会“迎刃而解”
B.对文献的合理解释,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综合考量
C.对产生的学术争论,需以新发现史料为依据终成“一家之言”
D.涉及新发现的史料,如果颠覆传统的认识就毫无史学价值可言
4 . 有学者说:“从片段的史料中可以发现完整的历史:但完整的历史之自身,绝非即等于片段的史料。史学家从史料中去寻找历史,从而编著史学书籍;但并不把史料当做历史,而只把史料当寻找历史的指路碑及历史的代表。不过史料学亦尝被认为就是史学,如蔡元培先生云:‘史学本就是史料学。’这话于史学界有益。治史的人往往轻视史料,其实离开史料,历史简直无从研究起。谓‘史学本是史料学’,至少有纠正空疏之弊的作用,故曰于史学界有益。”下列项中,对该学者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A.认可史料为治史之基础,但反对以史料学来代替史学
B.认为史学研究不应被史料所拘,更应专注建构与叙述
C.指出对散乱杂的史料进行整理是史家的使命与目标
D.强调史料的价值意义,认为发掘史料的过程即是史学
2023-07-27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康德认为在他们(哥特人)确立了势力范围之后,人们的审美趣味出现堕落,史称“哥特式风格”,最终以狰狞怪相结束。当今德国学者约翰内斯·弗里德却认为历史上的哥特人并没有发明哥特风格,人们称之为哥特,其实不过是对历史的歪曲。然而这种歪曲,却因为康德及类似的文化名人的评判,被人用来排斥整个中世纪。面对历史争论,我们应当(     
A.选择善的事实,作为历史事实B.用以论带史理解历史问题
C.考察史料来源,评判史料价值D.及时纠正前人的历史偏见
2023-07-25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陈寅恪先生在解读小说的史料价值时认为:“有些小说中所叙之人与事,未必实有,但此类事,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则诚有之。”以《水浒传》为例,他认为:“《水浒传》所记梁山泊人物之事迹,多属民间传说甚至虚构,但这类人在当时环境下,从事这类活动,则是真实的。”据此,他将小说的史料价值概括为“个性不真实,通性真实”。这说明(     
A.历史学要以搜集和解读史料为第一要务
B.历史研究不可借助文学作品来推测结论
C.研究历史必须结合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D.文学作品的虚构性和真实性需辩证看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关于“共和行政”,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记载:一是“共伯和行政”,即共伯和代行王政,类似记载既见于《鲁连子》《庄子》《吕氏春秋》等传世文献,又见于出土文献——古本《竹书纪年》;二是“周公、召公行政”,即周公、召公二人共同代行王政,主要见于《史记》。近年,有学者结合当代出土文献清华简《系年》对此作出新的研究,认为“共伯和行政”是历史真相。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代出土的文献比前代的出土文献更可信,因此史料价值更高
B.前一记载的史料来源比后一记载更加广泛,因此其可信度更高
C.当代的一些新近出土文献往往能够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
D.对于存在矛盾的记载,我们可以依靠推论想象等方法加以确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秦良玉是明朝末年著名女将,其在清代的主要形象是“忠君”。但自民国以来,知识分子逐渐着重宣传其“爱国”的形象。尤其是抗战时期,构建出了秦良玉”民族英雄”的形象,并在诗文、戏剧、影视中出现了“秦良玉抗倭”的事迹。然而有学者翻阅史料,发现无论是《明史》《四川通志》《石厅志》等史志文献,还是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均未见其抗倭事迹。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A.统治阶级会根据自身需要对历史人物的形象进行重新构建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无法获取历史的真实面目
C.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决定了历史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D.时代会赋予历史人物以特别的价值,但历史真相不会改变
2023-03-2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选考仿真密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汉成帝时,张霸献伪《尚书》百余篇,后经中书校之,其所献《尚书》乃是割裂《尚书》篇目,并加以《左氏传》《书叙》作首尾形成。成帝虽“黜其书”,却未能阻止该书在后世的流传。隋文帝时刘炫献其伪造的《连山易》和《鲁史记》,后有人讼其书伪造,文帝亦免炫死罪。从中可见(     
A.求真是史学研究的主旨,伪书不能用作史料
B.伪书的史料价值取决于当时人们对它的态度
C.统治者对伪书的宽容行为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D.伪书虽涉及学术不端,但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023-03-22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文物作为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所示文物反映当时政府
A.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B.将赋役合并折成银两征收
C.将丁银分摊入田赋一并征收D.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2022-06-26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