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据此可知(     
A.《天方夜谭》具有一定史料价值B.文学作品是第一手史料
C.《天方夜谭》能够还原历史原貌D.文史互证决定历史研究
2 . 中国古代漕运

“漕”原指在天然或人工的河道上运输物资,后来随着各王朝统治的需要,从地方上征收粮饷以及各种进贡的物资,将其运送到京城或前线,这些都属于漕运的范围。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1、图2漕运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咸丰二年(1852 年),清代漕粮海运,仅实行于江苏省。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镇江、扬州,江路受阻。清政府宣布,将浙江全省以及苏、松、常、镇四府和太仓州等处“漕米,同办海运。”由上海招商船承雇,装载海运至天津。而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漕粮则一律按每石折银一两三钱为率,改折征收解京或者就地拨充军饷,这样一来,继续征收实物漕粮的只有改行海运的江苏、浙江两省份。庚子事变后,列强在谈判赔款筹集问题时,要求清朝从漕粮中提取赔款,且朝堂上亦有诸多官员提议折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南漕改用火车,由天津运往北京。在内外压力下,清朝最终于光绪二十七年宣布全漕改折,漕粮河运至此终结。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清代漕粮河运废止的原因。

材料三   201912月,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计划(2018-2022)》明确提出,要保护建设张家湾古镇,展示运河古镇历史风貌,打造漕运文化特色小镇。


张家湾在“州南十五里”,“以元万户张煊督海运至此而名。今东南运艘,由直沽至河西务,凡百十里,又百三十里至张家湾,乃运入通州仓”。

——《读史方舆纪要》(清代顾祖禹等人著)


张家湾城位于“潞河下游,南北水陆要会。自潞河南至长店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

——《钦定日下旧闻考》(乾隆命人根据《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


北运河上“漕艘栉比,廩粟云屯”。张家湾以西的漕运终点通州,则为“仓庾之都会,而水路之冲达也”。

——光绪年间《通州志》



“山西会馆”匾额
该匾额系两块长方形石块合成:上为“山西”,下为“会馆”,发现于通州,现存于通州博物馆。


《清代北运河漕运图》



《潞河督运图》,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图中画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64只,官吏、商贾、船户、妇孺、盐坨杂役等八百二十余人,岸上码头、衙署、店铺、银号、酒肆、民宅、粮仓等各种建筑林立。
(3)任意选取材料三中的三则史料,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张家湾古镇的价值。
3 .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
2021-04-29更新 | 240次组卷 | 26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海南华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既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是毫无根据的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那么颁布法律的机关同时也执行法律,这样一来就不会严格遵守法律中的规定,就会破坏法律,国家就将落到暴政下面,而专制制度的弊害就在这里。如果在一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和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那时法官将成为压迫者,因为他既是法律监督者,又是法律执行者。同样地,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参考书目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其理由。作为资料,你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二哪个史学价值更大?为什么?

(2)如果要对启蒙运动作进一步的研究,在材料三所列书目中你倾向于选择哪一部?说明你的理由。

2018-11-2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海南省海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光明日报》记载“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康南海自编年谱》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的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这体现出
A.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带有主观色彩
B.两部文献属于第二手史料,需要甄别、辨伪
C.清政府方面的解释更接近历史真相
D.两部文献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会影响历史真实
7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怀疑古书对夏商周三代记载的真实性。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及释读,不仅有力地回应了疑古学者,还再一次印证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对商代记载的准确性。这反映了(       
A.实物、文字史料相互印证具有说服力B.甲骨文是中国较成熟的文字
C.历史研究必须依赖考古发掘D.没有实物印证的历史都有极大争议性
2024-01-02更新 | 160次组卷 | 5卷引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白沙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报刊中的历史

《大众日报》创办于1939年元旦,是我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大众日报》的新闻报道是认知中国近现代史的珍贵史料。

《中国土地法大纲》

结合材料中《大众日报》的新闻报道,联系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为“《中国土地法大纲》"撰写一份历史解说词。(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1-30更新 | 123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工商子弟毕诚、陈会、顾云,州县小吏湛贲、汪遵等皆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毕诚还曾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这说明(     
A.抑商政策基本瓦解B.科举选官的程序相对完善
C.商人政治地位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
2024-01-09更新 | 360次组卷 | 5卷引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白沙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面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则史料能够说明的是(       
A.官营手工业发展很迅速B.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
C.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D.出现雇佣劳动生产方式
2023-01-14更新 | 101次组卷 | 29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合格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