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85 道试题
1 . 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海外竹枝词”等。晚清竹枝词(     
A.是当时人们的记录,属于官方档案B.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具备史料价值
C.关注社会新生事物,开阔大众眼界D.引入西方文学风格,开启文学革命
2024-01-2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里耶秦简是湖南省里耶古城1号井出土的秦代简牍,共有38000余枚。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轶。下图是里耶秦简户籍簿。


里耶秦简户籍簿中的一段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材料二:秦朝户籍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整理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材料的史料价值。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代户籍管理制度的作用。
2024-01-17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通常要从史料来源、数量、类型、多个史料能否互证等角度思考史料的可信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的狂热右翼分子——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以未公开且被其修改九百多处的《松井日记》为主要依据,于1985年发表了《“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书,妄称:“南京大屠杀完全是政治上制造出来的虚构”。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一个重要逻辑是认为日军军规严格,“军纪严明”,因此“不会发生大屠杀”。

——摘编自李松林《日本学者田中正明篡改松井石根的<战中日记>》等

材料二   近年,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纷纷出来控诉日军的暴行。与此同时,大量的历史档案被发掘出来,包括:大屠杀期间负责指挥处理中国人尸体的日军中佐太田寿男在战后的口供称,“毁尸灭迹的部分就达15万具(尸体)”;1990年在德国档案馆发现的原德国驻华使馆文书,描述了当时留在南京的多国人士目睹的日军暴行,记载长达一百九十余页;1991年,在美国发现的牧师偷偷摄制的日军暴行动态纪录片等。这些独立来源的历史档案都表明“南京大屠杀”这一惨剧的历史真实性。

——摘编自高兴祖《“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现状和今后的课题》

(1)材料一中田中正明的观点受到广泛质疑,请尝试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批驳其观点。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历史档案”的可信度,并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对你的判断进行说明。
(3)请为更科学、有效地发挥“南京大屠杀”历史档案的价值提供一些建议。
2024-01-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年间,清廷重新统一台湾后,并没有戮杀郑氏。鉴于投降官兵的顾虑,施琅上书建议朝廷就地安置,获准。面对朝廷对是否在台湾驻军的分歧,施琅等人则以实际调查为依据,提醒朝廷重视台湾的地位,这为康熙帝最终决定让清军留守台湾起了关键的作用。清廷在台湾设立府、县机构之后,又适时地采纳地方官员的意见,在台湾地区轻赋薄税。加上此时海禁解除,大量闽南人移居台湾,使得妈祖信仰(我国沿海地区的一种民间信仰,妈祖为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在台湾地区广泛传播。

——摘编自陈丽萍《施琅对妈祖信仰的推崇及其时代价值》

材料二   《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汇集了清朝皇帝围绕台湾事宜颁发的各种谕旨,从顺治朝到光绪朝总计达2400多件,涉及各个方面。满文台湾档案,主要集中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这些档案以清朝国语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台湾的政务活动。其记载从康熙朝开始,清政府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从康熙统一台湾后,台湾的考生就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一直有固定的录取名额,档案中也有台湾县、凤山县考中举人的名单。还记载台湾震灾、水灾情况及清政府进行赈济的奏折。

——摘自《中国档案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时期清廷治理台湾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廷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你认为《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有何现实价值?
2024-02-2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1925年,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将翁同龢日记影印出版。影印时,张元济和翁的后人为师讳、为祖讳,把他们认为“不合时宜”的内容隐去。日记出版后,很快被前清遗老遗少发现有删改的痕迹,以致有人怀疑日记的真伪。这反映出
A.日记不具备史料价值B.运用史料要审慎辨析
C.翁同龢生平无法了解D.立场决定史料的真伪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大宪章》第34条:“自此以后,不得再行颁布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国王法庭审讯之敕令,以免自由人丧失其司法权。”

史料二   《法国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史料三   18世纪,哲学家们开始主张主观权利理论。他们认为,人享有各种主观权利,这些权利在性质上属于自然权利。

材料二     马基雅弗利(14691527)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最基本的欲望,人能自由地使用财产,国家的建立是为了人的需要,而不是神的意旨。

孟德斯鸠(16891755)只有法治的政府,才会有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要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就必须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卢梭(17121778年)定期召开的人民大会必须有法律保证,否则,人民就有理由推翻他们,重建一个守法的政府。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15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国籍,任何人的国籍不得被任意剥夺。”后来各国又签订《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摘编自黄琳《近代西方权力观的演变及启示——从马基雅弗利到卢梭》等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于探究西方近现代法律与民权发展历史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近现代法律与民权发展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1-2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所占,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蚕桑技术、铁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纸术都陆续西传。中亚、西亚的特产如胡桃(核桃)、石榴、芝麻、黄瓜、大蒜、胡萝卜、胡豆(蚕豆)、橄榄、胡椒、苜蓿等也先后传到中国。大宛的“汗血马”、非洲的鸵鸟、狮子以及西方的宝石、香料等也由西域古国赠献而来。史书称武帝时的长安集市“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黑石号”是1998年在印尼附近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沉船年代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船上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出水的诸多瓷器,其图案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如飞鸟、摩羯鱼等。“黑石号”承载的宝藏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较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黑石号”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如果继续深入研究,确证“黑石号”是从扬州出发的,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

——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10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大量出国华工遭遇困境的原因,并说明《古巴华工调查录》在华工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人赵卫彦对银矿的采冶作了详尽的记载:“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以火锻为大片。”白银“计坑冶之盛,实始于宋代”。宋朝中央的制作机构文思院等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更大,而且宋代的“私家制作和买卖金银器皿的作坊行铺更多,也更为广泛。在汴京临安和建康等大城市中都有金银行或金银铺”。北宋初,河北兵已是“岁一遣使赐银鞋”。除鱼袋、鞍辔、束带之外,宋初以银为饰已很少列入禁条。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娶亲用银器、酒店饮食店乃至卖“冰雪”的器皿都用银器的情况。

——摘编自王文成《唐宋之际白银使用的发展》

材料二

史料内容文献
史料一朱元璋诏:“徽、饶、宁国等府不通水道,税粮输纳甚艰。今后夏税令以金银钱布代输,以宽民力。”《明太祖实录》洪武七年四月
史料二“行在卫所军官俸米,俱在南京支给,缘路远无力运.......宜量派江南路远州县税粮内照数估直折收银、布、绢、缎匹,解赴北京,准作军官月俸。《明英宗实录》正统元年三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对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史料价值。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料资料来源
19341939年,南宁城市人口在8万—10万,19421945年城市人口6万余人”,市民群体对糖制品消费需求较为旺盛,使南宁成为晚清民国时期郁江上游的蔗糖消费中心。《广西年鉴》
郁江流经贵县河道长100公里,“县属航路,素恃郁江,上溯邕宁,下达梧州,帆舶云屯,交通至便”。据1942年贵县县政府统计,“黄片糖或白糖产品……每年约有4万担远销云贵两省及出口东南亚”。《贵县县志》
《贵县文史资料   
1946年,龙州出现小型机制糖厂,“广西省银行经理赵可任与南洋企业公司合资在龙州城……创办一间小型糖厂,甘蔗自种自榨,年产黄砂糖仅10吨左右”。《龙州县志》
民国时期,蒲庙出现专门经营蔗糖购销的糖庄。“民国二十六年,全镇有糖庄、杂货、饮食等8个行业65户,从业134人……民国三十三年,全镇有布匹、杂货、糖庄等9个行业37户,从业306人”。《邕宁县志》

材料二   有别于对世界史的整体叙述,20世纪中叶以来,众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棉花、茶叶、蔗糖、丝绸、白银等专门的物种或商品,其中对蔗糖史的研究成果丰硕。多数学者认为甘蔗起源于印度,后被引入中国和东南亚等地种植。甘蔗制糖技术也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波斯、大食等地,唐太宗就曾派使臣到印度学习熬糖技术。由于日本严重缺糖,所以明清时期的中日贸易中,运往日本最大宗的商品就是糖,然后从日本换回大量白银和铜。新航路开辟后,甘蔗又被引入美洲殖民地。甘蔗种植和熬糖所需劳动力巨大,所以非洲黑人奴隶填补了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源源不断的廉价蔗糖从美洲运往欧洲,糖成为工人阶级卡路里的廉价来源,从而降低了劳动成本,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葛兆光《历史解释为什么有力量?——一种食品、一场战争、一部文献和一幅地图》


(1)以郁江流域蔗糖业为例,说明材料一的相关资料对研究民国时期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状况的史料价值。
(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从世界史的视角解读蔗糖传播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