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8 道试题
1 . 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的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武帝时有外国使者前来进献后,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奇石、异物。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宋朝主要出口纺织品、陶瓷、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从历史维度看,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思想家的推崇。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

——摘编自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汉朝相比,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并提炼丝路精神的核心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价值。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管仲将粮食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且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秦统一后,将重农作为基本国策颁行天下,立法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设置农官管理、督促农业生产汉初则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贾谊强调用行政手段促使百姓归农,晁错则主张通过经济杠杆提高粮食价格。唐代刘晏主张根据粮食丰歉调整税赋。南宋董熠在《救荒活民书》中提出选择储粮主体要有所侧重,以藏富于民为主将粮食分储于不同的主体,以更好地发挥储备粮赈灾救灾的作用元世祖极为重视传播和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主张用先进的农耕技术指导农民耕作,编辑成《农桑辑要》颁布天下。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导致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圈占土地,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议会的态度也逐渐从此前的限制圈地转为支持圈地,并开始以立法形式通过私人提出的圈地协议,从而推动一系列圈地法案的形成,地主贵族对于土地经营及农业技术改进有着强烈的兴趣,因为这能提高土地的收益,增加他们的财富。1730年,政治家汤森德勋爵退出政坛后,回到诺福克郡全身心地投入农业改良,他把在国外见过的农业耕作技术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实验。在整个18世纪,甚至到19世纪初,农业通过向工业部门提供羊毛、皮苹、兽脂等原料而与工业建立起密切联系。

——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材料三   美国的全球粮食战略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末……通过美元贬值、政府补贴、高科技等不断巩固其在世界农业市场的主导地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品供应商。在粮食武器思想的指引下,粮食—金融—能源战略,确保了美国控制全球石油、谷物和其他重要的战略资源,最终维护了美元的金融帝国。

——摘编自周立《美国的粮食政治与粮食武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重农”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英国“农业革命”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庚岭道,把控粤赣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落荡的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赣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

——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 在2014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委员杨洁篪指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

——摘编自杨洁篪《亚洲国家应增进互信,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唐代丝绸之路相比有何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
4 .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常常会出现依据一定思想理论及目标对社会体系进行变革的社会运动。

材料一:

材料二:(董仲舒向汉武帝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

材料四:他(伏尔泰)对孔子的民本思想极为推崇。他宣扬自由平等,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

——《中外政治思想史》


(1)材料一中的画像是哪一历史人物?他是中国古代哪一思想学派的开创者?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所提出的建议。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
(3)材料三中“上卷”诸书的传播对促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中卷”诸书较之“上卷”有哪些新的特点?
(4)伏尔泰是哪一场运动的领袖人物?请写出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直接体现伏尔泰上述思想的文献。
(5)综合上述内容,谈谈思想引领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地位,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材料二   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1830年建成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市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扬州和近代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古代中国扬州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扬州“衰”和曼彻斯特“兴”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法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引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清晰地指明了路线。

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立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一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并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
7 . 中国古代庄园

材料一   东晋谢灵运承袭祖父的爵位——康乐县公,在会稽经营家族庄园。他在《山居赋》中记载,“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蔚蔚丰秫,苾苾香粳(稻米)”“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可做到“供粒食与浆饮”。庄园中由佃客(依附民)为之生产蚕桑麻纻,甚至还提到“六月采蜜”“亦酝山清”(酿酒)。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宋代,富者有资可以买田,并招募浮客(佃户),分耕其中。政府规定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一些田庄设存放借贷佃户财物的解库,佃户乏时,举债于主人而后偿之”“秀州居民韦十二者,于其庄居豢豕数百,散市杭、秀间”。

——摘编自崔永盛《唐宋庄园和庄园经济研究》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谢氏庄园的特点。
(2)阅读材料二、提取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宋代庄园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2024-01-2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期末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历史教育的内容和重心逐渐发生变化。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为例,此书陈述专制政体形成的原因及其弊端;对于历朝开国君主的横暴和末代亡国的经过予以渲染,“以警国民之顽固未化者”。晚清时期历史教科书中一般以“人种”来叙述民族。辛亥革命后,李大钊指出只要具有中华民国的国籍,就都属于新中华民族。钟毓龙编的《新制本国史教本》以五族共和为纲,“其(指其他民族)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历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历史教科书开宗明义讲述历史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人必能对国家尽义务,为社会尽责任,而后谓之有人格”。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不少历史教材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之原因,强盛时在世界文化上所处的地位等,“均不厌求详,期有以唤起民族精神,使知我民族在世界文化上地位之重要”。 此外,教科书对近代帝国主义之侵略,外交政策之失败等,为“最为注意之点”,求振奋民族之精神,洗雪我国之耻辱。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严重,《殖民地独立运动》,《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教训》《世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之类的著作出版增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类著述显现出重要现实意义。抗战时期对“边疆”论述逐步课程化和专门化。有识之士主张强调边疆各民族与内地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民族外来说逐渐被摒弃。                                                  

——摘编自邓燕《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的历史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我国历史教育的重点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2023-01-17更新 | 446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9 . 拿破仑统治.

小李同学在历史学习时发现,教科书中提到“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拿破仑的统治维护了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他实行帝制,率领法军入侵一些欧洲国家。1815年,在欧洲各国的联合进攻下,拿破仑帝国覆灭。”小李同学尝试通过史料收集和研读,对“拿破仑统治”这段历史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材料1:(民众)满心欢喜地相信他们会不可逆转地获得和平。我自信地认为,那些人非常真诚地相信,无论作为执政还是皇帝,拿破仑都能利用他的权威挫败派系的阴谋,而且能够把我们从无政府的混乱中解救出来。

——雷穆莎夫人回忆录(1780-1812年)

材料2:(为了保证帝国的安全)拿破仑颁布帝国法令,重新任命我担任警察的首领,赋予我比以前更强大的职能……国家的所有监狱和警察部队都在我的掌握之下……我在王国的大城市里设立了常设军需部,把警察网络遍布整个法国,尤其是扩展到了边境线上。

                                   ——约瑟夫•富歇回忆录(1763-1820年)

材料3:(大革命10年之后拿破仑的上台)正是人们所普遍认可的他(指拿破仑)的政治才能,把他明确坚信的,同时为巨大的个人声望所加强的个人观念和信仰,与对法国大革命什么必要什么可能的明确意识结合在一起。

   ——历史学者 路易斯贝吉龙(1981年)

材料4:(拿破仑)依赖显贵的支持,该政体有助于界定和培养这些显贵。构成这些显贵的是成功的革命性的土地主资产阶级、职业人员和行政人员,也包括商业和工业界精英。他们支持拿破仑,因为他保留了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成果。

——历史学者 马丁莱昂斯(1994年)

(1)下列对拿破仑统治的时间表述正确的是(     )(单选)
A.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初期B.17世纪末期至18世纪初期
C.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D.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
(2)下列历史文献中,能够对教材“拿破仑的统治维护了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述印证的是(     )(单选)
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C.《法国民法典》D.《宅地法》
(3)从史料收集的角度看,小李收集的上列史料类别有何特点?
(4)从史料研读的角度看,分析上列史料涉及了“拿破仑统治”哪些方面的内容?
(5)如果小李以“拿破仑统治”为题进一步探究性学习,你有何优化性的建议?
2024-01-11更新 | 44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考课,即对官吏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是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唐制,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四品以下官由吏部考核,三品以上官由皇帝亲自考核。考课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秤,四曰恪勤非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掌之不同,分别提出的不同要求。经过考核,定出上、中、下三等九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考课标准和奖惩办法。

——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

材料二   明中叶以来,官僚主义愈演愈烈。隆庆二年张居正给穆宗所上的《陈六事疏》中指出,当时的官场风气是“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纵委徇”。万历年间经由神宗皇帝批准推行“考成法”。其一,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酌量道路远近,轻重缓急,确定完成期限。上述事由、环节分别登记在三个账簿上;其二,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所留帐簿底本,对相关官员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逐月检查。如果未按期完成,则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罪论处。六科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根据帐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隐瞒不报事例进行惩处。明代史学家谈迁评价张居正:“江陵立考成法,以为制治之本。向者因循玩愒,至是始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焉。”又曰:“中外凛凛,毋敢以虚数支塞。行之十年,太仓之积,足倍数载。“

——摘编自陈国平《张居正改革中的考成法考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考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成法出台的背景及发挥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