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西哥和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1990年国际元)

1820年1930年
墨西哥7591618
美国12576213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材料二   19世纪20年代墨西哥独立后,社会经济结构与殖民地时期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向国际市场出口农矿产品,消费的工业品则依赖进口。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适应了这种发展方式。所有这些都与内战之前美国南方地区非常相似。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暴跌,墨西哥外汇收入骤减,无法进口工业品,只能在本土生产。为发展工业,出台了贸易保护政策,大规模工业化在此独特背景下开始了。

——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墨西哥的贸易保护本来是为了应对大萧条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后因世界大战造成的世界市场混乱得以延续。二战后贸易保护成为有意追求的长期政策目标,不仅是因为它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工业化成就,更因为保护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工业不愿面对外国产品的竞争。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是墨西哥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但到80年代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保护主义带来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

——摘编自[美]加里·杰里菲等编《制造奇迹》

(1)指出材料一中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美国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二解释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贸易保护对墨西哥工业化的影响。
2023-07-17更新 | 2975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4年1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木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他经常整理经典,并且将理论内容实践在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众多科学思想。朱熹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教育,他提出:“立学校以教其民,而其为教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朱熹强调在进行自然知识学习时,不仅要集中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升华到人的社会以及道德层面上。他还认为为学需要先穷理,而要穷理则必先读书,这是因为“天理”的精髓和底蕴均蕴藏在圣贤书中。

——摘编自李宏爽《朱熹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人才培养的启示》

材料二   康有为在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 梁启超也曾在《格致学沿革考咯》一文中写道:“培根常日格致之学,必当以实验为基础;又曰,一切科学,皆以数学为其根。”首倡近代科学教育的严复提出“凡西士有言,凡学之事,不仅求知未知,求能不能已也。”他要人应用科学方法于事事物物,实在为科学教育之极致。改良主义者们希望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代替《四书》《五经》等旧知识,他们还主张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仿照西方模式在中国建立具有现代形式的学校系统。与此同时,他们还主张改革科举、学以致用,并希望把“西学”列入考试的内容。

——摘编自牛楠《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901-1937)》

材料三   邓小平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至今仍然是我们党的人才战略和科技战略的指导方针。在邓小平科教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科技成果形成了规模化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摘编自王建锋《浅析邓小平科学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朱熹、维新派科学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科学教育思想的创新之处,并谈谈你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2024-04-20更新 | 15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中国始终涌动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启蒙运动。翻开晚清以来思想先驱们的煌煌巨册,有关启蒙思想的文字和呐喊比比皆是。从魏源的《海国图志》,到谭嗣同的《仁学》和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从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到五四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潮波波相续,异彩纷呈,成为救亡和革命的重要思想基础。

——摘编自马粼《论影响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发展的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兴起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意义。
2024-02-04更新 | 3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自有来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

—— 钱穆《朱子新学案》

材料二   凡欲造成一种新国民者,不可不将其国古来误谬之理想,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而欲 达此目的,恒须籍他社会之事物理论,输入之而调和之,如南北极之寒流,与赤道之热流,相剂而成断海潮。

——梁启超《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1901年)

材料三   《新青年》的出世,其最大的动因是辛亥革命所创建起来的共和国,让人们感到太失望,先觉者于混乱与苦闷中,想为国家、为民族寻找一条新出路。

——改编自耿云志《中国近代思想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时代的思想特征及其政治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新精神”“新国民”“新出路”的内涵及其意义。
2024-01-23更新 | 297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1月九省联考·(安徽)历史试卷评析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食客”又有“舍人,客,门客,门下客,门人,门子”等称呼。食客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以不事生产,寄食于权贵之家,为其服务,并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为主要特征。从经济学角度看,他们似乎是社会的边缘人,但是他们却活跃于政治、外交的舞台,如商鞅、李斯、蔺相如、毛遂等,而吕不韦的食客集体著述的《吕氏春秋》一书,显示了他们在思想政治上深邃的见解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杨宁宁《社会变迁条件下的春秋战国食客》

材料二   汉初贵族养士的风气很盛,强大的诸侯王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其中有文学之士,有儒生、方士,还有纵横论辩之士。诸侯王策划反叛时,宾客游士往往是他们的重要助手,所以汉武帝力加压制,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从此以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其中支脉疏远的人,就与一般富室无异了。

——摘编自邓广铭等《百科名家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食客”产生的背景,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汉代游士阶层的兴衰。
2023-12-05更新 | 321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七省新高考卷02,16+3模式)-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建立的南通博物苑在中国博物馆早期实践中是独特的。张謇既清醒地意识到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又务实地践行着教育救国的理念。历史、美术、天然三部与动植物园的建制,使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学理意义上的物物馆。隶属南通师范学院“为本经师范生备物理止的实验,为地方人民广农业上之知识”的宗旨以及独特的馆名,让南通博物苑具有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色彩。

——摘编自黄春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蹲物馆发展史》

材料二   表:19492015年《人民日报》中关于博物馆的相关报道统计

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来
《旅顺军事历史博物馆举行开幕典礼》(19550520)、《内蒙古修建第一座博物馆》(19560809)等《我国博物馆有五百多座》(19840105)、《中国博物馆逾2400个》(20071222
《延安革命博物馆正式开放》(19581206)、《定陵博物馆今起开放》(19590926)等《广西筹建洞穴博物馆》(19820612)、《四川兴建恐龙博物馆》(19840114)、《北京市兴建中国紫檀博物馆》(19971123
《苏联鞑靼国立博物馆展览我斗争胜利事迹并陈列中国民间艺术制品》(19491031)、《民主德国博物馆专家到京》(19540503)等《首都纪念国际博物馆日》(19970519)、《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大会在沪开幕》(20021022
《坚持政治挂帅,积极发展文物、博物馆事业》(19600327)、《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是世界革命人民的法宝——记外国朋友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660805)等《北京市政府发出通知中小学生每学期参观一次博物馆》(19910204)、《旅行社开发市场博物馆增加客源》(20020812

——摘编自姬秀丽《建国以来博物馆公共形象的历史变迁探析一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通博物苑成立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的变化。
2023-02-23更新 | 184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确立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就美国而言,建立起由其控制的、有限度的否决权正是它所希望的;对苏联来说,西方国家占绝大多数,一项广泛的否决权是对抗英、美等国的有效武器;而在中小国家看来,各大国是不会接受没有否决权的联合国的。由此可见,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     
A.带有较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B.表明世界各国的战略目标一致
C.是国际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D.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形成
2023-09-25更新 | 331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4年1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之下,新中国对民族主义国家的认识深受苏联两大阵营理论的影响,将民族主义国家视为西方帝国主义阵营的一部分,因此,在政治和外交上否认中立主义的存在,以致19554月万隆会议召开之前,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的亚洲国家只有印度、缅甸等5个国家。19537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中国宣布在外交上采取“继续坚持和平政策”“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方针,并在1954年逐步形成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新的外交战略。参加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在外交上采取的顺势而为的战略行动。在外交关系上,中国积极转向周边国家和亚非新独立国家,这充分体现了新中国主动拓展国际空间的意识。

——摘编自张屹峰《万隆会议与新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建构》

材料二   1982年起,我国逐步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繁荣。中国主张所有国家一律平等,并努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恢复和发展正常关系,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中国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对一切国际问题都根据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决不同它们任何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

——摘编自《建国五十年五十件大事》

注:材料出处中“建国”应为“新中国成立”,为尊重原文,故不进行改动。

(1)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外交战略调整的背景。
(2)说明从1982年起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特点和意义。
2023-05-27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皖南八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小平在会见基辛格时说,“在建立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使得“贫国与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经得住考验的不是霸权政治,不是集团政治,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

——摘编自罗昱《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材料二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逐渐崛起……西方列强不甘心将殖民利益拱手相让,不断打压发展中国家……因此,加强相互间的团结合作,反对新老殖民主义,捍卫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既是亚非独立国家的迫切愿望,也是万隆会议召开的根本宗旨。

——摘编自余建华《万隆会议与中国亚非外交》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提出并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对万隆会议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
10 . 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追求大一统的边疆治理思想,通过“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从而达到“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目的。汉武帝重视“王者无外”,王者的终极目标是大一统,把夷狄等同于华夏,希望把生活于边疆的民族纳入到王化的范围之内。

——据卜宪群、袁宝龙《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边疆治理思想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元朝在岭北、辽阳、甘肃、云南等地区设置行省,较唐朝大大加强对这些地方的控制力度,与内地一样征收赋役。在西域设置了宣慰司,普遍任用土官,可管理由地方蛮夷组成的土军,但朝廷也可调用土军。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委任蛮夷首领,肯定其利用土地、山林等资源的合法性,同时官府掌握收回资源占有的权力。

——据周平《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材料三   清政府边疆管理涉及行政,军事、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完备而周密。在实际运作中,是以行政管辖体制的改进完善为中心环节,与其他措施相辅相成,把提高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向心力,加强有效行政管理,维护国家疆土有机结合。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为“提高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向心力”而采取的措施(任举两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