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国际产业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转移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联邦德国转移,其时间主要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将国内钢铁、纺织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以应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美国国内只保留精密机械、精细化工、集成电路、家用电器和汽车技术等这些高附加值产业。美国之所以将部分国内产业转移日本和原联邦德国,一是自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冷战格局所决定:二战期间虽然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给美国及其盟友带来比较大的伤害,但在冷战格局下日本和原联邦德国成为对抗苏维埃政权的有力法宝;另外,朝鲜战争引发的“特需经济”,也让美国加快了产业向日本转移的速度。

——摘编自张沙丽娜《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

材料二   “一带一路”途经七十多个国家,覆盖全球64%的人口,沿线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因此,中国有望借助“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国际产业的转入和转出,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优化沿线生产要素布局,实现区域内合理分工,不但推进国内发展和国际开放,而且对实现区域一体化、全球化有着重要意义。沿线国家大致可以分为产业结构较为发达的欧洲地区,资源丰富的中亚、西亚地区及蒙古,劳动力丰富的南亚、东南亚地区。发达的经济体往往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创新竞争力,包括德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化工技术等,英国的“八大技术和战略产业”,法国的核电技术、汽车制造等,意大利的军工、汽车制造等中国在相应方面也有较好的承接基础,有利于高端产业的引进。

——摘编自张理娟、张晓青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转移研究》

材料三   西方产业转移,把劳动与资本直接对抗的矛盾转嫁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仅仅获得十几年的工业增长,这些转移的资本、产业和技术接着就转化成增长背后的负债,紧接着就是产业资本全球化代价在发展中国家爆发。

——摘编自温铁军等《回看中国:20世纪末的“化危为机”与结构性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产业转移的原因。
(2)根据材料,比较二战后美国产业转移和中国“一带一路”下产业转移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中国在产业转移和承接过程中如何提升危机应对能力。
2024-02-07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了明代,随着政府强制性植棉种桑政策的推行,江南地区植棉业日益发展,形成了以松江府、太仓州为中心,兼及苏州府、嘉兴府部分县镇的棉花种植区。这些植棉区域的种植本身即为目的性明确的商品性生产,出现了“沙土高仰,粒来不产,仰食外郡……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来充兑(粗税)”的新经济现象。江南地区沿河网密集分布的棉花交易中心,在明清商品市场,尤其是棉花市场网络中起着基本网络的作用。江南地区的棉花贸易已大大超出了江南地区区域性市场的限制,而是走向全国。“以百里之所子。常供数省之用”,形成了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全国性市场。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江南地区棉花市场分析》

材料二明清时期棉花在湖北各地都有生产,汉阳、孝感都是著名的棉布产地。汉口市场中棉花并非大宗商品,但在清末,汉口逐渐成长为中国内地最大的棉花集散市场和消费市场。汉口得江汉水系之利,又是铁路干线连接点。鸦片战争后列强向中国大肆倾销洋纱,以弥朴棉纺织品的销售在中国不理想的局面。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后,为降低成本,决定改良湖北棉花品种,引进纤维长、产量高的美洲棉种。棉花种植户的收益相对较高,也自愿扩大植棉面积,有的农民购买洋纱作为经线,用棉花纺的土纱作为纬线,这种“洋经土纬”的土布很耐用,也深受农民喜欢,因而有的农村出现了专门加工棉花的职业,到19世纪末,汉口棉花交易仅次于上海,是中国第二大棉花市场。

——摘编自黄继东《清末民初汉口棉花市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繁荣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汉口棉花市场形成的背景并分析其作用。
2023-05-02更新 | 206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省十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不仅对促进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作为中国同中亚、西亚以及欧、非地区各国商业联系和友好往来的交通要津,载誉于世界文明史册。

——摘编自郭洪纪孙立霞《再说“重开丝绸之路”》

材料二   安史之乱以后,西北边防空虚,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趁机侵占西域土地,丝绸之路沿线混战连连,唐朝因国力衰退,更无力夺回对西域的控制权,路上丝绸之路严重受阻。而日本等国不断派遣唐使,开辟海上新线路,中国商人往来于东海航路,在此背景之下,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发达。

——摘编自周得京《中国丝绸之路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4 . 材料一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发或稔,则数郡忘饥

——摘自《宋书》

材料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摘自曹操《蒿里行》

材料三   都下佛寺五百余,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摘自《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四   根据材料研究显示:晋代南郡太守孔灵符在永兴的庄园有田265顷,东晋太傅王导在钟山的庄园有田80余顷,南朝名士张孝秀在寻阳匡山的庄园有田数十顷,义兴太守韦载在江乘白山的庄园有田十余顷。


(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经济的什么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曹操《蒿里行》诗作反映的问题和写作背景。
(3)材料三、四反映了哪两类地主经济类型?概括分析魏晋时期形成这些经济形式的主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当时的人们,包括社会精英和新近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阶层,都把妇女看成仅仅承担家庭职责、相夫教子的角色……当战争爆发后,男人都走上前线,而妇女则承担了后方沉重而繁杂的工作。还有一些女性也走上前线。可以作为证明的是,英国宣传画中有大量展示妇女风貌和精神状态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30岁以上的妇女获得选举权。”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一战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影响B.英国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
C.妇女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D.宣传画对社会动员的作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从秦汉以来,不管是在官吏的选拔、任用上,还是在对官吏的管理上,都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而且历代都有厘革,前后相承,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形成了官吏的选拔、任用、考课、等级、俸禄、回避、监察、休假等一系列的齐全的文官管理制度。选官制度在秦汉时期是很不规范、很不齐全的,之后历代统治者根据所属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管理国家需要相呼应,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自秦汉始制订文官律,至魏晋南北朝,随着文官组织规模的扩大,在典、格、令中也增加文官制度的新内容和新规定。唐六典的出现,更使文官组织有了缜密的规范。经过宋、元、明、清的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以会典形式为主的一整套法规体系。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具有严格的等级之别,同时,文官们也要接受并遵循儒家基本思想,必须行仁义、崇道德,把刑政和道德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官们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伦理指向。

——摘编自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议会制度逐渐确立,但是政府各级官职继续为贵族所垄断,因而买卖官职、贪污舞弊成为普遍现象。进入19世纪,在“政党分赃制”的影响下,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官吏们无法熟练地掌握业务。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同时,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的上层获得了政治统治权,他们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国家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

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确立后,美、日、德、法、意和加拿大等国家争先效仿;文官奉行“政治中立”的原则,禁止文官从事政治活动;实行职务常任制,不随内阁共进退,也不受选举胜负或政潮起落的影响;实行公开而又平等的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实行严格而科学的考评制度,根据他们的工作业绩,决定奖惩、晋升。-

——摘编自甄敏《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021-11-15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华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21826年,英国对拉丁美洲各国发放了10次贷款,共2100万英镑;18261850年,英国对拉丁美洲各国贷款和投资总额达1亿美元。1824年,在阿根廷首都居住的英国商人已达3000人,约有100家英国商行在西属拉丁美洲开业,经办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对外贸易。英国还迫使一些拉丁美洲国家签订有利于英国商人的条约。例如,英国与巴西签订的商约,对英国进口货物税降低到15%,并且不准巴西对其他国家降低关税,从而保证了英国在巴西市场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近代史》(下卷)

材料二   1821年,美国对古巴的出口达454万美元,占对西属拉丁美洲出口总额的2/3以上。1822年,美国总统门罗在国会宣读咨文,主张承认智利、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墨西哥独立。1823年底美国宣布“美国不介入欧洲事务,欧洲也不能干涉美洲”。1824年,哥伦比亚和墨西哥决定解放古巴,美国极力反对。国务卿克莱说,古巴“在西班牙以外的任何大国的统治下,尤其在英国的统治下,美国有正当理由感到严重的不安。”1846年,美国迫使哥伦比亚政府签订条约,获得自由通过地峡的权利,并取得了地峡铁路和运河的修建权。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2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在拉丁美洲扩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在拉丁美洲扩张的影响。
2024-04-01更新 | 325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前一百年,国力逐步发展到鼎盛,阿拉伯帝国逐步兴起了一场从外语向阿拉伯语翻译的运动。这些来自阿拉比亚的统治者移居城市,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希腊、波斯文化乃至更悠久的古文明遗产相遇,沙漠所孕育的豪放粗犷的闪族文明的枝干插播进城市文明、河流文明的土壤里。统治者也借鉴原先拜占庭帝国、波斯帝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阿拉比亚人自觉地将自己融入新疆土的大文化语境中,这些土地上原来的文明都被赋予了一层显著的阿拉伯特性,这种特性来自半岛孕育的《古兰经》和它的语言——阿拉伯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

——摘编自潘潇寒《阿拔斯王朝百年翻译运动》

材料二   洋务派作为当时社会的进步力量,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洋务派设立了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译书机构,大量西方著作被翻译介绍到中国。翻译的选材主要是兵工技艺、声学、光学、化学、电学诸书,并且反对翻译国外有关“男女平工等”等内容的书籍。这一时期对社会科学题材的著作,虽然也有一些介绍,但却是附带的、零星的,不占主体地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自然科学的介绍相比。

——摘编自陆伟《鸦片战争对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洋务派翻译活动开展的背景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安年间,曹操在不到八年的时间里,连续下了三次“唯才是举令”。在最后一次《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曹操说:“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在他看来,只要有才,连不仁不孝的人都要举荐。但主持选人事宜的毛珍、崔琰并不认同,二人注重所举用之人是否“贞”“逊”和廉洁,何夔也曾向曹操进言,认为所用之人应先审核在乡里的名声是否符合儒家的伦理规范。

——摘编自郝虹《德与才的较量:从“唯才是举令”到九品中正制》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主要事件
隋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科举制起始于此
隋大业三年(607年)诏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学业优敏、文才美秀等十科举人
唐武德五年(622年)布衣寒士得不到举荐者可以“投牒自应”或“自举”
唐贞观初年(627年)扩大进士科录取人数
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创贡士殿试制度;始置武举考试
宋淳化三年(992年)殿试实行弥封(糊名)
宋景德二年(1005年)誊录法在省试中首创
宋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改革科举,罢明经诸科;进士科罢诗赋而试经义、策论
明洪熙元年(1425年)确定南北方分卷考试方针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八股取士制度成型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科举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安年间“德才之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与进步性
2023-11-2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历法是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向全社会推行的基础性时间制度,近代以来传统历法的权威性不断遭遇挑战,从而出现新的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包括“御用六十七事”及“民用三十七事”)、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顺之者昌,违之者殃。

——据清代缪之晋《大清时宪书笺释》(雍正元年)

材料二   民国历书以授时为主,旨破除一切迷信。凡旧历书中之所谓方位、临值、宜忌等项,悉数删除,而以天文图说代之。

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而每过七日谓之“星期”而休息一日,而星期以次各日则谓之星期一、星期二等日,夫所以遇七日休息者,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

——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

材料三   采用阳历的好处:“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历本一日不统一,时间经济之进行,即有一日之妨碍。”

——据于长缨《阴阳历在经济上之价值》(192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历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改旧历行新历的背景及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视角谈谈你对民国历法改革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