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国家的统一和管理方法是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     (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中学教学参考》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3)材料三反映了美国各种政治势力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根据材料三,简述其具体表现。
(4)依据材料四,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0-08-0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历史上,商业贸易的繁荣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激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费,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客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悦和特点》


(1)据材料一,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具有哪些表现?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美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19世纪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季和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年份

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

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1820—1840

2.9%

2.81%

1840—1860

3.5%

4.84%

1860—1870

2.9%

5.53%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说明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


(3)材料三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是哪一经济政策?这一经济政策在商业方面的举措及其作用各是什么?与“用冲动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
3 .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泽被深远。

材料一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周边国家大量的僧侣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将茶的种植方式传播到了各自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朝鲜和日本,茶文化传到这些国家后便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催生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在海外的殖民贸易在本质上是以国家组织的形式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掠夺,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茶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传播。

——吉峰《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渠道》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中国茶文化传播的特点。请分别指出日本和英国在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茶文化。

材料二   16 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到18世纪,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成了茶馆,茶叶成为英国全民共饮的大众饮料。)很长的时期里,在英国形成了一种“中国热”,用中国瓷器饮用中国茶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曾经达到每年330万镑,占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这些前所未有的财富为近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经济基础。

一一摘编自《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中国茶文化的西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在第五届中蒙俄 “万里茶道”市长峰会上,来自三个国家80个节点城市的政府代表、10余个国际国内组织、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等,就复兴万里茶道、加强城市间合作进行交流,共商经贸文化合作大计。“一带一路”提出了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其中之一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刑广程认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构建就是现代版的“万里茶道”。

——新闻稿《中蒙俄致力复兴“万里茶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茶叶贸易发展可以借助哪些因素?
4 . 社会意识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建房、骑马乘轿,应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
——《明代习俗史》
材料二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针锋相对,它发轫于法国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承诺。自由主义希望有一个能促进个人自由的社会。自由主义者反对君主、贵族或教士控制政治和社会,反对政府专横地干涉个人自由。经济政策对自由主义者来说也很重要。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创立了经济自由主义的指导性理论。在斯密看来,自私——乃至贪婪——是推动人们勤奋工作和创造财富的动力。政府应该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将自己干预经济的行为限制在保证法律和秩序的范围内。
——丹尼尔·谢尔曼等《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文革”时期是全民政治化癫狂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女英雄们在影视剧中冲锋陷阵、振臂高呼各种革命口号,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为阶级斗争意识、革命专政意识和民族解放意识这些“文革”时期的主流话语代言。“文革”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比如《亮剑》中率真粗鲁的李云龙,《党员二愣妈》中一心为群众谋福利却好心办坏事的二愣妈等。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晚期社会观念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主义思潮在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两个时期英雄人物形象的特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物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
5 . 福利制度有悠久的历史渊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英国穷人的救济问题多是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国家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为解决经济大危机困境,就住房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其中主要有:

1933年6月13日,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1933年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其中包括授权使用联邦资金解决低费用住房、清理贫民窟和生存房基地。

1934年6月27日,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

1935年4月8日,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为建设公共工程的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

1937年7月22日,国会通过班克-黑德-琼斯租佃农民法,又称租赁人法,授权农业部为佃农、劳工及分成制农民提供为期40年的年息3%的购房贷款。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发展对英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政期间美国在“住房福利保障”方面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西方社会形成的“福利国家”。
2024-06-14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暑假考试练习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财神信仰形成较迟。主要在民间流行。明朝,从吴中(今江苏扬州)一带开始,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不同的地区崇拜的对象不同,导致担任财神爷的角色纷杂,最普遍崇拜的是“正财神”赵公明和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另有“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关公被人们尊为武财神,“准财神”是刘海蟾,港澳台地区祭祀财帛星君李诡祖。还有的地区把“太白金星”等供奉为财神。这些财神都是公平、正直、忠义之士,自然不会保佑人们去发不义之财。

——摘编自《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用黄金来增加收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但当时的西欧黄金严重缺乏。《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后,欧洲人一直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欧洲有很多人沉迷于“寻金热”之中,上自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摘编自孙梅《关于新航路开辟经济原因的困惑》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
2022-04-03更新 | 214次组卷 | 34卷引用:2020年秋季新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天津卷)
7 . 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材料二   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太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功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些问题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皆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

——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了传统儒学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的儒学思想家们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推动儒学发展的。

材料三   1915年开始,一批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了比辛亥革命更猛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斗争中,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地攻击,揭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就其内容来看,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有哪些特点。
2021-03-0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材料二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

材料三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3)材料三中福泽谕吉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遵循了这一主张吗?说明理由。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10 .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市民文化的崛起是南宋杭州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特点。

——林正秋(宋史研究专家)

材料三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并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2)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