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城市管理以治安和政治管理为中心,仍实行坊市制度。宋代,随着坊市制度的瓦解,此前的坊门已经废弛,街、坊地界划分已经混乱,在州府及以上城市中形成了以厢统坊的厢坊制,并出现厢坊、壁隅交错并存,行政、民事、赋役、军事等交叉管理的格局,县级城市中则主要以坊进行管理。具体职能方面,厢主要管理行政和治安。壁和隅是军事性机构,其区划与厢、坊交错,主要管理军事、防火和治安,民事则主要由州县政府管理。而坊作为宋代城市中最普遍存在的城市基层管理单位,起初具有行政管理与治安管理等职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厢坊制交叉管理使得坊作为管理单位的特点逐步淡化,成为征收赋役的基层单位,坊与巷日渐混同。

       ——摘编自寇博文、贾莹《宋代江南城市基层管理研究——以厢坊制为例》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伦敦作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不断扩张。面对经济、社会的剧烈变化,伦敦的城市形态日趋落后,城市环境不断恶化,政府消极被动的管理方式,并不能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1666年,伦敦大火为城市重建提供了契机。在王室主导下,依靠不断深化的经济社会变革,伦敦依据大火后的城市实际状况,折中设计师提出的重建方案,统一新建建筑规格,着重修建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筑,城市功能日趋完备,从而完成城市形态的转变。完成城市转型后的伦敦,自身活力大大提升,也引领了其他城市的建设风潮。

       ——摘编自刘聚《近代早期伦敦城市治理转型研究(1666172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厢房制度形成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英国伦敦城市治理转型成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与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的异同。
2023-02-18更新 | 296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8625日,美国为减轻自身财政压力并削弱苏联对欧洲的军事威胁,率先提出了中欧裁军建议,并把它作为召开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先决条件之一。苏联起初对中欧裁军谈判持冷漠态度,但随着德国及柏林问题的解决和为了早日召开欧安会,苏联做出了让步。1973131日至197468日,华约和北约在维也纳举行了预备会议,19731030日,中欧裁军会议在维也纳召开。双方最大的分歧在于裁减的原则,苏联等华约国家坚持两个军事集团按“对等”原则裁减各自在中欧的军事力量,试图维持自己在中欧的原有优势。北约国家则主张“均衡”原则,即通过分阶段裁军使双方在中欧的武装力量对比最后大体相等。此外,双方在裁减军队的规模、种类、程序等问题上分歧很大。由于双方存在分歧,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欧裁军谈判依然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欧裁军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欧裁军会议失败的原因。
3 . 古今中外,制度的借鉴与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949年9月21日——30日,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分子的662名代表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还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至此,作为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载入史册。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三三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当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特点。
4 .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代行省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020-04-02更新 | 787次组卷 | 18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文)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二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材料三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分析宋代“疑古”思朝出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试从明清进步思想本身给予原因说明。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朱子文集》

材料四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五   京师同文馆于18627月正式成立。该馆最初只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后陆续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学等班。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涉猎“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

——摘编自刘毅《清末法学翻译概述——西法东渐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面临的不同社会思想背景。
(2)根据材料三,概括理学的基本主张;根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3)指出材料五与设立“京师同文馆”相关的清朝“自强”运动是什么?分析这一时期新式学校的出现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3-06-0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尤其是中心城市武汉)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绝非一颗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首义之城”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首义的时间及背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3
唐宋家训主要内容归类
北宋南宋
1处已(修身、励志)51918
2勉学,治学31415
3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368
4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61410
5处世(包括交友,尊师、礼仪)51610
6从政11116
7治国240
8女诫520
9教子原则242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材料二

宋代“家训”的撰写者不仅包含帝王将相与文化名流,也包含“诸如隐士、善士、逸士、乡先生、各级州府的学生等下层士人”。宋代注重在“家训”中对圣贤事迹进行梳理,以及对“家训”体例进行完善。如刘青之甄选圣贤语录、名人事迹,生动而深刻地启迪族中子弟,司马光列举祖、父、母、子、女、孙、伯叔父、兄、弟等社会关系明确亲疏礼仪。宋代“家训”还关注择业立家与理财持家,如陆九韶在《陆氏家制》中提倡“丰俭适宜”,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提倡“量入为出”等。

——摘编自刘欣《宋代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家训”的特征和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家训”流行的社会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厂是机械化的生产,而机械化生产不允许任何一处的工作懈怠,因为一个环节任务的积压,都有可能造成全厂工作的停滞,这是工厂主不能允许的。为确保工厂机器的正常运转、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利润的最大增长,各个工厂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具体地说就是制定规章制度,实行强制性劳动。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

——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二   “我刚刚从英格兰回来。在那个国家,伟大的成就……我或许该说是难以置信的成就……已经取得。英国的经验成功证明了被灌输了同样精神、抱定同样目标的个人联起手来一同工作会造就何等伟业。但是,这幅图景还有另一面:商品实际生产者-那些真正的工人,而不是坐在办公桌后面的人-的处境,并不值得羡慕,尽管他看上去可能薪水高。成千上万的英国工厂的工人没有一个拥有哪怕一小片土地。他们不能享受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但我们可以)。即使这些美存在于英格兰,它们也会被从成千上万的烟囱里冒出的烟雾给遮蔽。”

——摘编自韩德森《费希尔和他的工业英格兰日记(1814185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近代工厂制度的特点,并分析这一制度对工业生产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社会“图景的另一面”的具体表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北宋中期“交子”出现的背景是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
C.世界市场逐渐形成D.重农抑商观念的动摇
2022-06-01更新 | 245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