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人陆贽论及租庸调制时说:“丁男一人,投田百亩,但岁纳租税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租庸调的征收颜由唐朝统一确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虽然有其稳定性,但其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有其不能根据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主动调整,存有明显的僵化缺陷。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而一些人庇荫在这些特权户之下,逃税、避税,使国家征税额也随之减少。公元780年,租庸调制因为实际上的完全“废坏”而被两税法所取代。

——到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

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空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颤,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

——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租庸调制推行的基础,并分析租庸调制“废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的背景,并说明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鸦片战争后产生的国家总体性危机,“政党—国家”的方式成为中国克服低组织化状态的最佳选择。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民国初期,在学习西方政体的热潮熏染和中国政局的催生下,涌现出大量新生党派和团体,它们为实现政党政治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实践活动。各新生党派和团体都欲以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旧中国指明出路,中国的政党政治进入一段空前活跃而繁杂的时期。

——摘编自谢萌《民国初期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实践评析》等

材料二   君主专制体系终结之后,中国真正进入现代共和国家建构时代,先后探索尝试了大致两种不同的政党制度形态。其一是多党制政党制度形态,多党竞争的政治组织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而退出历史舞台。其二是一党制政党制度形态,在学习模仿多党制未取得预期成效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志士仁人将目光转向新出现的政党制度形态,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强有力的革命党和革命党领导下的军事力量,试图实行党政军合一的政治体制。孙中山去世之后,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迅速变质,实行一党制的独裁制度。近代中国的总体性危机催生的现代国家建构需求、多党制和一党制的失败,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中出场的历史背景。

——摘编自张伟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机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初期中国政党政治出现活跃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近代两种不同政党制度形态的影响。
2023-09-09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的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编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

材料二   194510月至今,法国社会保障制度向全国逐步推广并日臻完善,开始运作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国家承担各种社会风险。194510月,国民议会通过《社会福利法》,意在法国的社会保险逐步从领薪者扩展到其他所有社会群体,全体法国居民成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保护对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法国的社会保障到20世纪70年代初已基本完善。1945年只有一半法国人享受社会保障,到1978年,在法国居留的合法居民基本全部享有社会保障,政府财政支出大幅提升。

——摘编自顾俊礼《福利国家论析:以欧洲为背景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国重视贫困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20世纪,尤其是1945年以来,许多具有不同政治、文化、社会和法律背景的新兴国家进入国际法律制度领域。它们对一些以欧洲为核心的概念和国际法原则、规则的效力提出挑战。由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同时国际法还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一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人权法和国际发展法,环境保护法、海洋法、国际航空法、外层空间法等。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等资料


(1)根据材料,概括近现代国际法发展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法发的原因。
2022-05-21更新 | 26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8年,江宁公园办事处主事道员陈琪向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端方提出了创办博览会的设想。陈烘上奏的呈文中提出:“尝考欧美各国农工商务繁盛之原因,无不由赛会而起……若英、德、奥、法、比、意连年开博览大会,而富强之规甲于寰宇,此其明证也。”1909年,端方与江苏巡抚陈启泰联名向朝廷上奏折,请先创设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专以振兴实业、开通民智为宗旨。著名实业领袖张誉、虞洽卿等人都为劝业会积极奔走游说。新加坡华商总会为预备陈列品,呼吁爱国侨民“踊跃贤成”。191065日。南洋劝业会在南京正式开幕,各界代表五千多人参加了开幕典礼。

——摘编自乔兆红《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论1910年南洋劝业会》

材料二   南洋劝业会举办19年之后由浙江省主办的西湖博览会,是中国首个以“博见会”之名举办的全国性博览会。是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南洋劝业会,但无论就展品数量还是观众人数而言,都超过了南洋劝业会。西湖博览会明确规定,所征集的展品,除外国参考馆外,必须一律是“国货”。《征集出品细则》明确规定,“出品以国货为限,出品人以有中华民国国籍者为限”,突出了国货的关键在于“国人经营”,即经营主权在我。博览会召开期间,建造了西湖博览会纪念塔、西湖博览会桥、大礼堂等标志性建筑,成为民国时期杭州滨湖一带颇具特色的新景观,使“西湖面目,焕然一新”。会后利用西湖博览会留下的建筑和展品所建立的西湖博物馆、浙江经济围书馆、杭州电厂用户娱乐电影院等,则成为新的文化和娱乐设施,长期留存。

——摘编自马敏《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物质文化变迁——以南洋劝业会、西湖博览会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洋劝业会举办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民国初年的西湖博览会。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7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据新华网报道:当地时间20159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习近平就下阶段中美关系发展提出重要建议,强调要推动中美关系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奥巴马表示,两国在很多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在诸多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愿同中方就相关问题保持密切协调。双方同意继续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对华政策。为此,中国政府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在外交方面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一、二,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3)据材料二、三,归纳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东方杂志》与《申报月刊》报载: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材料二   19529月,毛泽东提出了“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目标。1954年宪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这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已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材料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1978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实施的改革方针政策实际上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十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2022-03-17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出口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到1957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仍高达636%,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比仅为364%,而且其中将近3/4是轻纺工业产品。中国进口商品则以成套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为主,“一五”期间其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始终处于916%以上。据统计,1950年,私营企业承担的进出口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335%,之后随着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非国营企业逐渐在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中退出,到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全部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由于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敌对、孤立甚至封锁禁运政策,我国内地贸易的市场主要是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与部分西欧国家(英国、法国、瑞士等)也有小规模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195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8~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曾经说,讨论帝国的衰落,往往有不同的途径。如果把道义颓废、政治腐败作为帝国灭亡的原因,是道德史观;把阶级斗争激化,统治阶级应对错误看成帝国灭亡的原因,是阶级史观或革命史观,若将经济萧条,人民穷困作为帝国衰落的原因,是经济史观。当然,说到十八世纪的帝国衰落,还有一种是归咎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这是现代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史观。不过,我们讨论全球史背景下的十八世纪中国的衰落,其实,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历史背景分析。

——摘编自葛兆光《“漫长的十八世纪”与“盛世背后的危机”》


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具体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工业革命向前推进,一些国际机构便根据行业需要建立起来,如国际电报联盟、万国邮政联盟等,这为以后新的主权国家政府之间的常设国际组织的成立和运作奠定了基础。一战爆发前,欧美国家约有100万人参加过包括为和平募集资金、宣传和平并游说政客在内的和平活动。一战期间,几乎所有交战国和中立国的政治家都认为,应建立一个国际常设组织来防止战争爆发。1918年1月5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必须通过建立某种国际组织来设法限制军备负担和减少战争的危险。”美国总统威尔逊则在“十四点原则”中特别强调:“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正式成立,但同时也被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成为其维持霸权的工具。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英法面对法西斯国家的扩张,抛弃了国联的基本原则,纵容法西斯侵略,严重损害了国联威信。国联自身的一些缺陷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在一系列国际争端的处理上留下了不光彩的历史记录。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联“在一系列国际争端的处理上留下了不光彩的历史记录”的原因。
2021-03-0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新高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