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9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2017—2020年,中国开办了“阿富汗珍宝展”;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成功举办“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并积极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用好国际文化遗产领域制度性权利,与各国共搭共建文物返还与追索新秩序;截至2022年,我国已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20多个国家开展了40余项联合考古项目。这体现了(     )
A.世界遗产保护形成了共识B.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担当
C.世界遗产面临巨大的挑战D.中国引领了世界遗产保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2003年,《南方都市报》策划大型专题报道《深圳,你被抛弃了吗?》,引起深圳市从政府官员到市民的广泛热烈讨论,共同寻找解决城市转型的答案。这一讨论(     
A.是深圳政府对南方谈话的回应B.体现出改革开放深化的复杂性
C.彰显优秀报刊的宣传动员作用D.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了铺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世纪上半叶,西方经济纷纷进入新的繁荣期,但同时社会弊病丛生,财富分配极为不均,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曾经被推崇的社会制度显露出其固有的内在矛盾。“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成为时代之问。科学回答这一“时代之问”的基本前提是(     
A.人文主义的发展B.资本主义的发展C.工人阶级的壮大D.世界市场的形成
4 . 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连续第6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九连增”。中国谷物、肉类、花生、水果等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上述现象反映了(     
A.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B.中国成功解决了粮食基本自给问题
C.政府保障粮食安全卓有成效D.中国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重大贡献
5 . 汉武帝时期,地方出现一批倚仗财力、武断乡曲、欺压平民的豪强和游侠。汉武帝一方面将其强制迁徙出本土,另一方面又任用酷吏为地方官对其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这在当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不利于庄园经济的发展
C.强化了君主专制D.推动了监察制度的完善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宋政治地理结构

如图所示,北宋的政治地理结构,是由首都(点A)向外辐射的模式,由京畿核心区(内圆1)至东南供馈区(半圆环2)和北方防御区(半圆环3),再到南方边远区(半圆环4)如果在3之外补上半圆环5,这个模式,就比较符合上古以来理想中“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荒服”的均匀辐射的圈层式的政治地理结构。但是北宋的这一模式的重心偏向北方,实际上并不存在半圆环5,区域3也不能与区域2直接联系。

——据余蔚《两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较》

(1)概括指出图1中各分区形成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说明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分区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占领陈后,三老、豪杰建议“复立楚国之社稷”,陈胜乃建号“张楚”。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这折射出(     
A.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B.农民起义迫切需要树立政权合法性
C.秦文化的扩张严重滞后于政治发展D.楚文化在秦朝末年最具社会影响力
7日内更新 | 421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天壹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考试 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古代罗马城内的政治中心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帝国广场群,具体的行政事务办理场所则位于城郊。古罗马城有公共浴场、公共剧院、角斗场、音乐厅和图书馆,它们与商业区、居民区交融,看似杂乱无章,却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有序。这反映古罗马(     
A.政治制度重视公民权利B.城市布局服务于商业需要
C.城市规划深受宗教影响D.强调城邦至上的施政理念
7日内更新 | 21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天壹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适应性考试 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大门被强制打开,西方科学、西方文化、西方医学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国文化,阻碍了中医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后,伴随着各种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强调西化,还强调抛弃掉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在医学界尤为突出,中医进入浮沉时期。此时,中医的理论体系不符合西方科学思想,于是中医界开始针对中医存废的问题,展开了持久而激烈的争论。中医之所以能历经岁月长河至今,就是因为中医一直能够医治疾病挽救生命,而中医之所以遭遇生存和发展危机,也正是因为中医医治疾病的功能遭遇困境和质疑,主要是遭到来自西医的攻击。

——摘编自张斯靓《建国后的中医存废之争及其反思》等

材料二:中医既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也是中国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百年以来,中医的发展走过了崎岖之路,包括数次中医的存废之争。每次中医存废之争都由起初的中西医之争,走向了中西文化之争和医学建制之争。……西医在中国的建制化是与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建制化同步开始的,而建制化建设初期的主体力量是海外学习归来的留学生,正是这些留学生学成归来后推动了西医在中国的建制化发展,对当时主要以民办诊所为主的中医医疗机构形成了建制化冲击。……而每次中医转危为安,都得益于文化和建制力量的庇护,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生存危机问题。

——摘编自张培富《21世纪中医的创新发展—一从文化与建制庇护下中医生存谈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医之争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怎样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生存危机。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热点核心卷(一)历史试题(新高考Ⅰ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19世纪英美编撰整体文明史以来,至今已有近百部著作问世,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总结有所贡献。但英美世界文明史编撰存在诸多问题:早期文明史书写缺失印度、中国等东方文明;极力贬低东方文明或亚洲文明,将其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幼年期”以衬托西方文明的优越性;西方与非西方文明失衡,西方文明是主要内容;存在史实错误,认为东方民族非文明的源头;缺乏历史书写的严肃性和客观性,将中国王朝的衰退归结于中国语言文字的复杂性,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归结于其不适应西方文明。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即是西方霸权式的文明观始终存在:或大肆宣扬欧洲海外扩张和殖民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或将16世纪以来的时代统称为“西方统治时代”,甚至将人类从古至今的文明完全置于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一种新型欧洲中心论日渐凸显。

——摘编自杨清《英美“世界文明史”编撰述评》

根据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知识,对早期英美的“世界文明史”编撰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热点核心卷(一)历史试题(新高考Ⅰ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