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1 . 《史记·乐书》记载:“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这一表述认为,古代明君推崇音乐意在(       
A.尊重个性自由B.注重礼法并用C.重视自我娱乐D.强调道德教化
2024-02-20更新 | 19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巩义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周代,许多日常冠礼(男子成丁礼)、婚丧礼、宗族成员的盟誓等,均在宗庙进行,宗庙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亡父宗庙牌位)庙”,从异姓到同姓、再到同宗、同族,血缘关系由远到近,强调了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的权威。由此可见,周代宗法制(     
A.维护了社会的长期稳定B.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C.强化了统治者专制统治D.构建起和谐的祭祀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明清时期,士商关系发生变化。明人黄省曾记载“吴中缙绅士夫多以货殖为急。”清代学者杭世骏爱财成癖,王鸣盛有贪财之名。反观清代商人也经常与文人士大夫平起平坐,诗酒唱和。这种现象表明(     
A.商人政治地位提高B.逐利成为士商共同追求
C.传统经济政策动摇D.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2024-04-2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五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022·河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记》记载,年轻时的郭解是一个漠视法律、作奸犯科、扰乱社会秩序的不法分子。但成熟后,他“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逐渐受到人们仰慕。郭解迁徙时,人们送钱一千余万为其送行;郭解入关后,关中豪杰都争相与其交朋友;郭解逃亡中,临晋籍少公助其出关,并在官吏追问时为其仗义自杀。虽然郭解身上缺点、污点明显,但司马迁更看重他转变后表现出的轻利尚义、缓人之急、救人困厄等侠义精神,因而对其结局充满同情。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引用班固之言,歌颂自古以来这种井然有序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抨击“大夫世权,陪臣执命”和战国四君子“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的无耻行径,坚决反对郭解“驰骛于闾阎,权行州域”此等权利滔天的社会现象。

——摘编自车淼淼、尚小雨《论“两司马”的汉代三游侠书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司马”对郭解评价的不同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侠义精神对当代的启示。
2024-02-0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金卷》B卷
5 . 明修元史时,记载东北、西南各民族状况以及历史上中原王朝逐步将该地区纳入大一统政权之下的有关史事。清修明史,尤为重视考察在明朝时诸土司区、藏区、新疆和蒙古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这表明明清时期(     
A.史学研究促进了国家统一进程B.新的政权继承了前朝版图
C.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得到加强D.对边疆地区治理逐步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据朱熹的弟子记载,一天朱熹看见他用右手拽凉衫,左袖口偏于一边,便批评他没有保持袖口的整齐,并告诫他“头容直(昂首挺胸),心亦要直”。这说明,朱熹(     
A.注重人的道德规范B.极力维护纲常秩序
C.要求弟子恭敬谦让D.反对奢侈浮华生活
2024-04-05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希罗多德等希腊史家的记述、托勒密王朝碑铭文字(今埃及境内)均表明,古代波斯帝国统治残暴,镇压行省保持稳固统治。而现代对波斯波利斯(位于今伊朗境内)等城市考古发现,当时帝国是以怀柔政策为主统治境内其他族群。由此说明(     
A.文字史料比实物史料更为可信B.相互矛盾的历史史料不可采用
C.考古是辨识古代文明最终依据D.立场态度影响历史记载真实性
8 . 南宋临安“盖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南宋杨万里诗云:“未到衢州五里时,果林一望蔽江湄。”南宋方志记载,“昆山县西三里处有东西杨庄,皆产瓜。”这些可用于研究南宋时期(     
A.南方地区土地所有权的变更B.人口迁徙改变经济重心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得到提升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人倡导的仁爱、宽恕思想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汉族、匈奴、突厥、吐蕃、女真、蒙古、维吾尔族等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传统和习俗,并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提供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选择,允许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求得生存与发展。从汉赋、唐诗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种形式都展现出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和不同审美观念的独特之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促进了宗教和哲学的融合。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也大多深谙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包括唐代的羁縻制、辽代的南北分治、清代的盟旗制等都体现者这一理念。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更是让中小地主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政治抱负。此外,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文化、商业、科技等领域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并使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摘编自王炜民《中华文明概述》

材料二   古代西方文明崇尚对立与冲突,常常导致宗教战争和割据战争的爆发。人类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意识形态冲突,乃是公元420年罗马帝国摄政普尔克里娅以保护波斯境内的基督徒之名,而对迫害基督徒的波斯皇帝巴赫拉姆开战。中世纪,欧洲统治者为了弘扬基督教,打击异教徒,多次进行所谓的宗教清洗、宗教裁判,不同于基督教信仰的各类宗教或惨遭灭绝,或被迫远走异国他乡。欧洲各国君主和宗教人士发动的讨伐异教徒的九次十字军行动,几乎每次都以灾难性的失败告终,但这些行为往往成为全欧洲基督徒的美谈。欧洲各阶层之间也对立严重,即便是古希腊,外邦人想要获取公民权的机会几乎为零;中世纪贵族的后代永远是贵族,庄园主世代为庄园主,农奴几乎没有任何走向自由民的机会,甚至在法国等国家还存在与阶层一一对应的三级会议。中世纪晚期,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欧洲的冲突更是旷日持久,对近现代欧洲历史走向的影响不可避免。

——摘编自孟广林《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西方文明不同于古代中华文明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10 . 关于玉米传入我国的路线,有学者据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平凉府(今甘肃)志》记载的“番麦,一名西天麦……花垂红绒于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认为玉米由中亚经西北地区传入我国;另有学者据明万历元年(1573年)杭州人田艺蘅《留青日札》中记载“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认为玉米由菲律宾等地经海路传入中国。这两个观点中(       
A.前者依据地方志记载最具可信性B.所依据的史料都需要进一步佐证
C.后者记述了玉米种植最接近真实D.记述传入时间较早的最具真实性
2024-03-30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