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5 道试题
1 . 用历史的慧眼,观世界格局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第一帝国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利润,但在美国革命中解体了,这是对英国殖民体系的重大打击。恰在此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已开始起步。工业革命的几十年间,既是英国确立全球经济霸权的时期,同时也是英国在自由主义指导下重建帝国的时期。这一时期帝国重建的主旨之一,是将自由贸易强加于世界,从而保证英国对世界贸易的控制。为实现这一目标,“炮舰外交”必不可少。

——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 1919年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和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 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最终……土崩瓦解。

——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世纪50年代英国维护其“绝对领先的地位”的重要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并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建立起独立的城市共和国。那些取得完全自治权的城市,只向国王或领主纳定额赋税。市民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制定政策、法令和铸造货币。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装,有权宣战、媾和。城市通过选举产生的市长、法官等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财政大权。

——摘自《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材料三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四   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立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正是从这个体制外的力量中,孕育出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取得城市的自治权,各城市都采取了哪些手段或方式?最早为城市的重新兴起作出贡献的社会阶层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所持的观点。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阐释.
2024-05-2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学情调研历史(选修)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古希腊许多独立小国并存的状态贯穿了希腊文明的始终,城邦的理想是独立与自足……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们把自己对于宇宙人世的关怀称为哲学,他们的哲学探讨直接关涉的是人自身,是人对外部自然统治力量的反抗和对人自身生存状况的觉醒。

——整理自张广智《略说古希腊城邦文明》等

材料三   人类社会从来不是完全孤立的,不同地区的农耕文明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都表现出向外扩展的趋势,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从居鲁士立国开始,通过对外扩张,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不仅有自身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且有统治庞大帝国的制度文明。在帝国东部,征服印度的犍陀罗,获得了东方民族的信息。在帝国西部,征服吕底亚,与希腊人有了接触,他们的工匠吸收了吕底亚的艺术特色,商人学会了铸造钱币。公元前4世纪晚期,伴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帝国的建立与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老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写出图中A、B、C、D、E、F代表的古代文明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文明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波斯和亚历山大帝国建立的共同因素。
2024-05-2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学情调研历史(选修)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昌起义后六天,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毛泽东在会上发言,他说:“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先生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二   这是一次带有紧迫性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和他的翻译伍修权也参加了会议。在检讨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时,博古首先作报告……接着是毛泽东发言,他说,为什么会产生错误的军事路线?是因为错误地估计政治形势,过分夸大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革命力量的发展,忽视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除凯丰外,没有一个人站在博古这一边。

——摘自《杨尚昆回忆录》

(1)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紧急会议”召开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紧迫性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哪一会议,并概括这次会议给中国革命带来的主要影响。
(3)以上材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有哪些优秀品质?
5 . 阅读下列关于“海权与近现代国防安全”的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虽然是陆海复合国家,但政治中心在元朝以前,长期滞留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元代以后,才移到东部(南京—北京)。独特的地缘政治环境,加上中国传统的塞防思想,造成历代统治者对海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根据西方海洋战略理论,提出了海疆自守策略:“唯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这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了由原来单一“坚船利器”海防观念向全方位的海防观念转变,由原来被动的防御战略向主动的海防战略转变。从1880年起的十余年里,在李鸿章筹划下先后兴建了大沽、旅顺、威海等海军基地,初步形成了渤海湾三角防方御体系,构成了京津的重要屏障。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强国主导的海洋秩序已经把中国纳入一个新的世界权力网络之中。在其背后,则是潜藏的国家利益观念的凸显和利益空间的拓展,海权逐渐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边疆战略重构中最显著的特点。中法战争后,各地督抚亦纷纷陈奏,掀起了海疆防御的大讨论。张之洞提出要设立北洋、南洋、闽洋、粤洋四大海军;李鸿章认为“选将储才之法,尤为至要至急”,为此要多办学堂来鼓励有识之士学习海军,并提倡去国外留学。自此以后,清政府开始明确将加强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郭渊《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构建》

材料二   世界主要海权国家崛起的模式

国家崛起模式
西班牙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
荷兰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
英国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工业革命
美国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海洋秩序)+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工业革命+技术创新+软实力

中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列强炮舰面前遭受的屈辱一直激励着我们要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决心。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发展军力是为达成国家的战略目的,而不是为了满足海上强国梦”。

——摘编自刘中民《海权发展的历史动力及其对大国兴衰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清政府海权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权观念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024-04-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为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发展的成熟期和高峰期,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宋代文人,失去了封建社会迅速成长阶段建功立业的浓厚氛围与天才极致、奋发向上的心境,他们努力追求内在人格的完美、求取自我人生的意义。佛老之学以其专治“身心”的学说性质而迎合了宋代文人的内心要求,对以“治世”为本的儒学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同时,宋代又是一个民族分裂时期,宋王朝长期遭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统治集团的兴兵侵犯,边患日趋严重,终致故都不保,南渡江吴,偏处一隅。理学诸儒把终宋相随的现实危机归因于儒学义利关系的颠倒,视为私欲肆行、公义不张的必然结果。因此,理学家畅言去利存义、灭欲穷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着意于正人心、固民力、培国基,欲致君臣上下,共尚大义,弃一己之私,致国强之公,以实现三代那样的太平盛世。

——摘编自陈廷湘《宋代理学家的义利观》


(1)据材料指出宋代理学家的义利观,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理学家的义利观的影响。
2024-03-1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封建社会中,住在城市的居民统称为市民,用来同贵族、骑士、教士、农奴区分。农奴向往城市生活,逃出庄园,进入城市。当时到处流行着这样一句活:只要在城市中住上一年零一天,你就是城市的居民了。庄园自产的物品较少,封建主把家族成员迁到城市中,在城市里购买丝绸、棉布衣服,香料和调味料。由于生活支出越来越大,封建主除了加紧压榨农奴,还经营工商业或金融业。封建主家庭同城市中的富裕市民联姻的也越来越多。一部分贵族富了,成为城市的上层社会的一员。一部分坚持老一套经营管理方式的贵族穷了,甚至在城市大街边上讨饭为生。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民明显地感到:只有通过王权来消灭封建割据势力,才能获得统一的国内市场、使产权与贸易安全得到保护。

材料二   西欧各国工业化开始以后,城市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开始后工厂、矿区都迫切需要劳动力,周围、甚至周边国家的农民都涌来了。农民就业时遇到一个难题:他们从未接近过机器设备,看不懂图纸。他们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才能上岗,否则只能充当搬运工、采矿工、杂工、粗工等。此外,城市中的生活费用高,租房不易,棚户区、贫民窟便成了他们栖身之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厉以宁《厉以宁讲欧洲经济史》


(1)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城市发展所体现的“历史的规律”。
(2)材料一中的农奴与材料二中的农民进入城市的动机有何不同?两者分别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4-03-18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实行保甲是要把高度分散聚居的乡村社会成员纳于政权的直接监控之下,并利用这种制度平衡或制约绅士。因此,地方保甲事务严格限制绅士的参与。但是19世纪50年代兴起的太平军起义却给士绅提供了参政的契机。面对狂飙突进的农民军,清廷不得不“诏令各省兴办团练,以缙绅主之”。以办理团练为起,点,士绅开始以团总、团正的身份掌管变通后的保甲。自此,士绅开始作为一种地方政治势力对中夹政权发生影响。

——摘编自高海燕《地方主义·军事主义一近代中国军阀政治探源》

材料二   面对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忧外患,清政府兵不能战,财无所调,不得不允许地方练兵筹饷,使军权、财权下移,造成“兵为将有,饷由帅筹”的局面,行政人事权也随之下移,中夹集权受到严重削弱。清末新政中,地方士绅以咨议局为中心聚集和组织起来,主张地方分权,从而使地方主义势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咨议局和督抚一起构成了侵蚀中央权力的地方权力系统,在反对清廷中央集权措施的对抗中,常常互为声援。

——摘编自邓正兵《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地方主义》


(1)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政府对士绅参与地方权力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中央权力不断下移的原因,并分析中央权力下移对20世纪初期中国政局的影响。
2024-03-18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以来,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成为社会学者关注的热点,他们认为在自由主义的引导下,资本主义创造了工业革命的巨大历史功绩,代议民主制度也各有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平等被忽视追求,人的个性却被淹没了,从而造就了新的巨大社会差异。于是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国家发展理论应运而生,20世纪又被称作“政治实验”世纪。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中国在现代化历程上蹒跚……1964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并在1975年得到重申。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受到了各方关注,也有学者认为在现代化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要避免可能出现的偏向……中国政府提出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编自《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成就与政治发展状况。举出20世纪上半叶“政治实验”的两个实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中国“蹒跚”的现代化历程,写出新时代我国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新成就。
2024-03-09更新 | 186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巴蜀地区城市居民生活所需的农副产品、日常用品,乃至各种奇珍异宝,皆能在市场上买到,农村地区的手工业品、农副产品源源不断输送至城市市场中。城市中居民大都脱离农业生产,生活所需多从专业化的“米市”“布市”中采购获得。城市中还出现了大量的酒肆、酒楼,开设了大量的旅店以供住宿,不仅有许多官、私医生可为人们诊病,而且还设有药市或药肆等为居民买药提供方便。

——摘编自李映涛《唐代巴蜀城市商业发展特征浅析》

材料二       15—18世纪,英国伴随着城市经济的扩张,旧的国内贸易格局逐渐被打破,商业联系加强,大宗商品如羊毛、呢绒、谷物、畜产品等都在国内市场上大规模地跨区域流动,统一的国内市场最终形成。对外贸易主要贸易区由最初的欧洲拓展到东印度和美洲,到18世纪英国对外贸易已经遍布全球各地。1554——1680年间建立了49个股份制公司,至1695年,增加到150个。商店、交易所、客栈等灵活自如、方便及时的新的流通方式出现。伴随16、17世纪商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各种信用手段如借货、汇票、期票、债券和抵押等都已流行。18世纪时,政府进行了公共财政改革,以发行证券与公债券来筹集资金。

——摘编自王瑞红《转型期英国商业发展及对商人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巴蜀城市商业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转型期英国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