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8月,中共成立了以上海为总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下半年至1922年年初,由于各地劳动组合书记部分部的出色工作,各区工业和交通中心都建立起强大的工会组织,如上海机器工会、汉口租界人力车夫工会、湖南劳工会、华南的广东全省土木建筑工会等。通过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工人群众的觉悟都有较大的提高,于是罢工斗争随之频频发生,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全国各工会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劳动大会于1922年5月1—6日在广州举行。大会以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又发起了劳动立法运动,这使罢工高潮在全国普遍地展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由于有了大革命失败的切身痛感,在革命斗争方式上,中共的转变是很迅速的。面对国民党的野蛮屠杀政策,中共”以牙还牙”。“八七会议“要求全党举行城市武装起义、农村展动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城市武装起义很难搞起来,唯一取得短暂胜利的城布起义(广州起义),在三天之后便被镇压下去了。农村暴动却在许多省都搞了起来,但起义的目标依旧是进攻和夺取城布。从起义的直接目标来看,它们也遭到了挫折和失败。在城市武装起义失败之后,或在农村暴动进攻城市失败后,保存下来的起义队伍被迫转移到农村,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从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中得出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之初依赖于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诉求,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利益需求。在随后的汉与大宛、龟兹等西域地区之间最初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逐渐出现了“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的场景。最终丝绸之路拓展为中国向外输出丝绸、瓷器、茶叶、冶铁等商品和技术及输入香料、作物、宗教、艺术等的东西方交流与合作之路。

——摘编自王超《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特点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隋唐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益阻塞,海上运输逐渐兴盛,至宋朝,我国通过海运基本形成了以丝绸、瓷器、茶叶为主的多元化对外产品出口格局。此时,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通往日本、朝鲜等地的东海航线,还有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此外,政府还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以“掌善货贸易之事”。但从明中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虽然在清朝经历了短暂的复兴,却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并逐渐陷入了最低谷。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仍以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为主。

——摘编自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发展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丝绸之路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兴衰历程的认识。
2023-08-02更新 | 16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双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创制和演变,充满着政治智慧。阅读材料:

材料一 秦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46郡;郡辖县1 000左右,大县设令,小县置长。汉承秦制,并随着疆域的扩大,郡增至83个。汉武帝设置13部刺史,将各郡分置于各部监察之下。东汉改“部”为“州”,改刺史为州牧,全面掌管一州的行政、军事、民事大权。宋朝设置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对各州进行监控。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材料二 西汉文帝时“以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草创刺史制度。武帝元封五年,把“监郡御史”系统、“丞相史”系统和“派遣使”系统三者糅合为一,“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级,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六方面职责)。”至此,刺史制度正式确立。至成帝时“罢刺史,更置州牧。”东汉光武初年,州牧已拥有地方军事和行政权力,刺史走向地方官化。至汉末灵帝,中央失去了对州牧刺史的控制,刺史州牧的监察职能也完全丧失,州、刺史部由监察区变成一级行政区。两汉刺史制度寿终正寝。袁绍、刘表等都是从州牧起家,手握实权,割据一方。

——摘编自刘运玺《关于两汉刺史制度的几个问题》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西汉、东汉和宋朝地方行政层级的演变过程。西汉和北宋初期,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作了一定调整,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刺史制度演变的主要过程及其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刺史制度形成后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和刺史制度演变的历史启示。
2023-07-22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瑞金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外患环生,内乱叠起,法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及西方法律的输入。特别是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利于活跃人们的思想、开阔视野。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考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繁的法学文献的同时,积极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有力地推进了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这种努力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也推动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

——摘编自袁敏殊《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的法治建设,确立了法律权威,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了法律的胜利实施。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国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适应经济社会新发展新变化,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摘编自杨宝成《新中国60年法律发展的主要历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系统地阐述中国的历史、道德、哲学等问题,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

孟德斯鸠从朱熹的“法者,天下之理”和礼法应“与时宜之”思想中得到启示,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法是从事物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的关系……人也有自己的法。”

————郭丽娜、康波:《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

材料二   在思想文化层面,中华文化的核心一一一一儒学以及孔子的思想对欧洲近代以来的著名思想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的产生,既是基于长期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沉淀和物质准备,也凭借西方传教士出于在华传教的目的和启蒙思想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仰仗中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内在特质。

————顾友仁:《基于当代视野的中华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思想家推广学习儒学的原因?
(2)儒学不仅影响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从儒学某一思想主张出发,谈谈你对儒学现实意义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大选中,提出福利国家主张的工党大胜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丘吉尔和保守党,随后工党政府迅速推出以大规模国家干预为重要手段,以充分就业、福利国家、混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政策。此后,保守党也承认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共存,支持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即“托利社会主义”。由此,两党政策大体一致,形成“共识政治”。英国经济政策也“重返”国家干预,英国也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为首的保守党政府提出必须打破“中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以及“包罗万象的政府措施”的口号,积极推动国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私有化,并鼓励小股东多而资本少的“大众资本主义”。在强化资本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废除了大批经济管制,开放市场竞争,取消价格、物价和最低工资的管制,鼓励金融自由化,给银行证券业大幅“松绑”,对企业和富人减税,以刺激投资的积极性。此外,撒切尔政府还改革行政,裁减大批政府雇员,削减包括福利、教育和科技等在内的公共开支。

这些在较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不少中下层人民也因此生活压力增大和缺乏安全感,引发社会一定的不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英国“重返”国家干预政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转变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9年后,全国各地发生了毁学事件,宜春毁学因斗争激烈,波及范围广,在社会上形成了轰动的影响力,并见诸《申报》《大公报》《时报》等报纸杂志。

在江西“宜春县北乡月前因收抽学捐致起乡民仇抗,会匪乘机从中煽惑,召集党类数千人围城驻扎,必欲入城肆杀”。《时报》指出:“宜春县学绅籍学苛捐,激成民变。”《申报》称“或谓该处绅董,因办学勒捐,处置不当,致激乡民之怒。”同时袁州学界纷纷认为徐贞等妒忌该地乡绅办学,“乘前革县吴征收统计,捏称学捐纠众围城胁”,难辞其咎。……在宜春,清末科举停废较为仓促,同时学堂准备不足,……“师资复缺,堂内课程强半是书院旧制。”巡防营勇与小学堂发生冲突,营勇含愤误杀、伤中学学生。

“学务自光绪二十九年开办至今,不下二十余所,虽尚未普及,而城乡市镇亦可谓渐次发达”。而经过毁学民变事件之后,宜春本地“毁全邑学校二十余所”。一直热心教育的地方乡绅心灰意冷,遍布乡村的士人开始从乡村流向城市。……民变平息后,政府以为宜春当地官员“惟平日于劣绅苛捐毫无防范,亦难辞咎”,以温和手段对待民众,这是以往政府所不具有的态度。与之相反的是,在面对政府的和善之举时,乡民仍是疑惧不已,“追夺之事,该乡本来附和,人众一闻拿犯……各有村抗拒之谣,营县退为难”。

——摘编自罗添尹《清末新政下科举废除的回应》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宜春毁学事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清末宜春毁学事件的认识。
2023-05-1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忍饥挨饿的英国失业工人被逼得走投无路,以致爆发了公开的暴动。数千人聚在一起,前往西克斯公司的一家工厂,冲入厂房,彻底破坏了全部自动织机。人群接着向布拉克本前进,来到市内一家有自动织机的埃克尔斯公司的一家工厂,毁坏了全部织机。

——摘编自<苏>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一卷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会运动发展很快,许多部门都成立了工会。工会领导人逐步走上了工联主义道路。工联主义者企图依靠资产阶级的让步来改善工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鼓吹劳资合作,把改善目前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视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唯一要求。

材料三   巴黎公社是1871318日至528日巴黎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它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展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民主国家的雏形。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从客观因素来看,当时的法国,资本主义还有较强的生命力,以社会主义制度来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尚未成熟,国际和国内资产阶级的力量比无产阶级的力量强大得多。

——材料二三均摘自史仲文、胡晓琳主编《世界全史(百卷本)》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50年代工人斗争方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9世纪工人运动失败原因的认识。
9 . 孟德斯鸠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颇能反映他的史学思想的特征。

材料一   孟德斯鸠在解释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南方人与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北方人之间的差异时,认为前者因气候炎热,故体格纤细、脆弱,像老头儿一样怯懦、怠惰,故而易于忍受奴役;而后者因气候寒冷,故身材魁伟,精力充沛,如青年人一样勇敢、耐劳,热爱自由,往往能够保持独立。“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因此,“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等。小国宜于共和政体,中等国宜于君主治理,大帝国宜于由专制君主治理。

材料二   在对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评价中,有学者对之赞不绝口,认为其解释了社会经济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地理环境起决定作用。也有人对此大加批判,认为将复杂的社会发展历程用一个简单的地理环境解释一切,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原因论。孟德斯鸠应该是想告诉当权者立法要遵从地理环境,遵从民族精神,也就是人民的意志,找出可以影响立法者的客观因素。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的叙述是散乱庞杂的,很多例子的选择给人以牵强的感觉,是先树立的了气候影响社会制度这样一种论点,然后再从复杂的人类历史中有目的性地选择符合这种论点的证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看法。
2023-02-2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4年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英日同盟对德宣战……占领胶州湾及胶济铁路沿线后,于1915年初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欲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扩展日本在南满东蒙利权,并全面控制中国。日本以军力威逼,并以支持革命党相要挟,袁氏则运用拖延战术,指示外交总长陆征祥与日本逐条交涉,并将日本要求内容泄露给相关之英美各国,希望引起列强干涉。日本提出最后通牒,袁氏以内外环境不利被迫接受,订定《中日民四条约》。签约之后,袁氏又订定诸多国内法规限制日本国臣民在满蒙取得土地从事工商各业,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也持续在东北贯彻抵制,让日本获得的条约权益实际上无法落实,留下许多悬案。日本则坚持在满蒙的条约权益,认定中国不尊重日本条约权益,双方冲突不断。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简析日本逼迫袁世凯政府签署“二十一条”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四条约》的认识。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