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衰落后,欧洲城市从11世纪起重新恢复了生机。工商业的繁荣,财富的聚集,人口的增加使城市不断地扩展,很多城市成为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有的城市是几种中心兼而有之。为了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在城市中兴起了为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新型学校。与传统学校相比较,这些城市学校有以下共同点:

首先,在领导权上,城市学校后来逐渐由市政当局接办,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入学资格等,它本质上属于世俗性质,打破了基督教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垄断。其次,在培养目标上,城市学校主要是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于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城市学校虽然主要是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性质。最后,在教学内容上,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及与商业、手工业劳动有关的各种知识的学习。有的城市学校,尤其是一些程度较低的学校,一般都是用本民族语进行教学,这与用拉丁语讲授的基督教学校完全不同。至15世纪,几乎西欧所有的大城市都办起了城市学校。在中世纪的最后3个世纪里,欧洲的人口增加了一倍,但其对知识的了解却不知增长了多少倍,人们对科学、医学、法学、哲学和神学进行了广泛的学习,这种知识的增长为欧洲大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城市学校兴起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城市学校兴起的影响。
2 . 宋代书院的兴盛

材料一 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一些学者往往择深山幽谷,聚徒讲学。佛教寺院的发展,在士子习业山林的风气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寺院缔造精舍,除“以《诗》《礼》而接儒俗”之外,还为习业士子提供衣食。在寺院的大力鼎助下,家境清苦的寒士往往聚寺院读书。山林讲学和习业山林的风气直接促成了宋代书院的形成。宋代学者往往“依山林,即间旷,以讲授”。一旦这种山林讲学活动“延四方人士,肄业者多依焉”,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就开始发展了。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在儒生士大夫的全力推进下,宋代书院蓬勃发展。有人根据各省通志统计,以为宋代书院共有397所,也有人说宋代书院有229所。……立足于书院,宋代儒者展开活跃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如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陆九渊在象山书院讲学。他们的讲学各有侧重和特色,或以明心为言,或训以切己务实;……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演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时,“听者无不感动兴起”,“至有流涕者”。理学的一些重要著作如《朱子语类》、陆九渊“书堂讲义”都是在理学大师的讲学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书院中师生一般都能不慕荣利,专心研究学问,学术研究空气因而特别浓厚。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角度简析宋代书院发展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