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的基本特点是把儒家的价值理念本体化,并贯穿至心性理论和为学功夫。理学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文化,对民众生活起引导的作用,如朱熹的《家礼》对宋代社会观念和日常生活便有相当大的影响。宋代人口的增长和官府财政能力的限制,使得社会的教育需求远不能被满足,于是私人兴办的讲学书院应运而生。同时,书院作为与官学不同的社会文化力量,与理学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理学家批评科举与官学教育只引导学子追求功名利禄,他们大兴书院讲学之风,以书院为宣传理学的基地,从而扩大了书院的影响,推动南宋时书院进入鼎盛时期。

——摘编自陈来《宋代理学的特点及其对宋代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康熙帝有着极高的汉学修养,精通汉文化。他曾说朱熹的作品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还将朱熹提拔到孔庙第十一位配享哲人,给予尊隆地位。康熙帝命学者李光地删节修改《性理大全》,整理成《性理精义》,又主持编辑了《朱子大全》颁布于天下。康熙帝在位后期,程朱理学被尊为正统。雍正帝顺应三教并流的趋势,以儒释道相互补充。乾隆帝认为,程朱理学可以“化民成俗、修己正人”。乾隆帝下旨刊刻了《乾隆御定石经》,汇刻了《十三经注疏》等。理学当然不仅仅存活在庙堂之上,更渗透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诸如烈女传、节孝坊、忠义故事等,无一不是理学思想的底层体现。

——摘编自雷晓凡《程朱理学是怎样在清朝确立统治地位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前期统治者推崇理学的原因。
2 . 西亚地区历史文化悠久而灿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巴黎卢浮宫藏品

材料二 民族的融合,使拜占庭、波斯和印度的古老文明开始影响阿拉伯的统治者。因为阿拉伯人在这些文明面前,势必相形见绌,他们不知疲倦地学习、吸收这些古老国度的文化遗产并化为己用,使之成为伊斯兰文明中的固有成分。帝国中外族血统的臣民,由于在文化上超过阿拉伯人,自然是最先从事科学的,代表各种民族成分的官僚特权阶级,很快代替了阿拉伯贵族。而马蒙(786~833年)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鼓励学术争鸣和思想自由,他对理性主义哲学的认同,也使得其政策倾向自由和宽容。有数百部希腊语、波斯语、印度语、奈伯特语、古叙利亚语、希伯来语等著作通过百年翻译运动翻译成阿拉伯语。

——摘编自潘潇寒《阿拔斯王朝百年翻译运动》等


(1)指出材料一中苏美尔泥板的史料价值,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翻译运动取得成果的原因。
2024-03-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建城不到一百年,就已掌握了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哲学著作,即新柏拉图派主要注释,阿拉伯人翻译的希腊哲学家著作不下一百种。希腊文化的影响在哈里发马蒙时代(813-833年在位)达到极点,他在830年于巴格达创办著名的智慧馆既是图书馆、科学院,也是翻译局。阿拉伯学者不知疲倦地翻译希腊科学著作,并进行研究。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各国文化成就,使本身得到滋养,形成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公元7—13世纪,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医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等诸多领域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在几百年内大放异彩,表现了阿拉伯人卓越的创造才能,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唐宝才《阿拉伯文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7-13世纪阿拉伯人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在当时的欧洲社会,西班牙所面对的敌人有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基于英西海战的失败,西班牙被迫面临破产窘境,当其身陷困局之时,不得不通过与法国签订《韦尔万条约》的方式,保存自身实力。1604年,当《伦敦条约》正式签署后,西班牙同英国、法国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改善,此后,西班牙则专注于国内各个行政的统治。对于英国而言,英西海战的胜利使得其后续的发展政策得到相应确定,基于英国国内急功近利氛围的影响,英方并未及时抓紧机会,实现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摘编自罗伯特·哈钦森(英国历史学家)《西班牙无敌舰队》

史料二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败的的确确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决定了已经没有人能够仰仗武力,重新在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众多继承者身上强加宗教的统一。经此一役,领土国家这种未来将会塑造现代欧洲的新兴国家模式也已经开始呼之欲出,最终它将被冠以“民族”国家之名。1588年以后的每一个主要国家现在不仅获得了自由,而且与日俱增地感受到了这种自由,各国将会孕育出自己内部的独特潜能,而无须再对任何从外部强加于己身的信仰体系唯命是从。

——摘编自加勒特·马丁利(美国历史学家)《无敌舰队》

材料二   无敌舰队的五次远征均以失败而告终,西班牙不得不放弃侵略英格兰的野心。曾几何时,如此强大富裕,不可一世的帝国从十七世纪中叶以后就日薄西山,江河日下了。

——石岛晴夫(日本作家)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则史料探究无敌舰队之战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兴衰”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开滦煤矿是中国近代煤矿业中的巨擘,前身为1878年清政府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开平矿务局”,为当时所办新式煤矿中成功之代表,但不幸于1900年庚子国变时落入英商之手成为英资煤矿。滦州煤矿为1907年招集民族资本创办,原为试图收回开平而设,但终于在与开平的竞争中失利,为开平所并。1912年二矿实行名义上的联合,称“开滦矿务总局”,实际为英商掌控;1934年进一步合并,正式成为合资煤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被日本夺去。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交还英商经营。

——摘编自云妍《近代开滦煤矿产出的“Solow余值”分析》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评析开滦煤矿的产量趋势。(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后骞与其属亡乡月氏,至大宛。时大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骞出使西域》

史料二   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佛陀,原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之教。

——[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

材料二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总护西域三十六国。有汉一代,中央政府任命的西域都护有20余人,以东汉的班超最为著名,汉和帝称赞班超“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除西域都护府等中央派出机构外,西域地方事务由汉朝册封的西域诸国君长具体管理。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这些地方官员达376人,“皆佩汉印绶”。自汉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设置机构行使管辖权,如东汉的西域长史府、唐朝的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元代的行省制、清代的伊犁将军等。1884年,清朝政府批准新疆建省,改称西域为“新疆”,实现政治体制的划一。在西域都护府的管护之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架起了东西方沟通交流的陆上桥梁,惠泽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王珍《西域都护府:开创中央王朝有效管理西域的先河》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管护西域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交、会既行,而始直以楮(纸)为钱矣。夫珠、玉、黄金,可贵之物也,铜虽无足贵,而适用之物也。以其可贵且适用者制币而通行,古人之意也。至於以楮为币,则始以无用为用矣。举方尺腐败之券,而足以奔走一世,寒藉以衣,饥藉以食,贫藉以富,盖未之有。然铜重而楮轻,鼓铸繁难而印造简易,今舍其重且难者,而用其轻且易者,而又下免犯铜之禁,上无搜铜之苛,亦一便也。

——摘编自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材料二 马端临编制《文献通考》时,元代官修《宋史》尚未成书,而《通考》所记述更为详细,分析更为客观准确,其论断多为《宋史》所缺失,因此成为研究宋代历史的重要考证依据。正如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文献通考》“条分缕析,使稽古者可以按类而考。又其所载宋制最详,多《宋史》各志所未备”。马端临编纂《文献通考》,一是由于《资治通鉴》“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二是认为《通典》“不无遗憾”,“未有集著述之大成”,于是便“有志于缀辑”;加之家学的影响,取材于旧籍和当世学者的议论和朝臣的奏疏,遂成此书。他继承和发展《通典》开创的典制体通史之先河,弥补了唐玄宗天宝以后至宋宁宗嘉定以前的典章经制,并拓展了门类,从《通典》9门增为《通考》24考,分类更为科学,范围更为广泛,论证更加精密,影响更加深远。

——摘编自史彬彬《马端临〈文献通考〉及其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端临的观点,并做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献通考》的进步之处。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成立迄今四千多年来,历代王朝都把防范和治理火灾的消防工作列为国家管理公众事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商代时期,根据出土的甲骨卜辞所述,曾有奴隶在夜间放火焚烧奴隶主的三座粮食仓库,这是文字出现后最早有关火灾的记录。

《周易》:“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注重实践,在《墨子》一书中,不仅包含着力学、光学、声学许多科学原理,而且在防范和治理火灾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主张。他在《备城门》、《杂守》、《迎敌词》等篇中提出许多防火技术措施,既有设置、建造的具体要求,又有明确的数字规定。东汉史学家荀悦在《申鉴·杂言》中进一步明确提出:“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的“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认识到消防是国泰民安的大事要事。

东汉京师洛阳和唐朝京师长安,都建有若干“武侯铺”,每个铺都配备各色灭火工具。唐代时常用水袋、皮袋、溅筒灭火器。宋朝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和太守时,建立了官府消防队(时称“潜火队”),这是中国历史第一支专职消防队,配置了棚索、斧、锯、旗号、火笼、火背心等消防器材装备。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皇宫三大殿发生火灾后,明成祖在“罪已诏”中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对治国安民的十二个方面进行深刻反省。明朝官府开始设立防火铺,并配有水桶、云梯、火钩等救火器具,其中最早的消防器械是藤斗水枪。中国人民还善于向西方学习。明末清初,传教士向中国士大夫和工匠传授消防知识。后来经过中国工匠的改造升级,可用传动装置发动出水,又称机龙。清朝此时主要的灭火器为水龙(又称“水铳”、 “唧筒”、“机龙”)。和早期简易的水龙相比,此时的水龙已演变成需用人力扛拉的木制抬龙,加上水桶、吊桶、铜锣、行号、火把和油灯、大纛旗和各小旗(大、小旗均用蓝底白字)、梯子(竹制)、警铃、挠钩、刀锯、斧凿、杠索、灯笼、号衣、号帽、防火背心,就基本组成了消防队的全套装备。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消防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消防管理的阶段特征及成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的消防理念”,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9 . 龙图腾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象征,伴随时间发展,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的形象和运用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
时间       史料介绍

商朝时期的龙形象主要呈现在青铜器上,商人崇拜神灵,龙是其崇拜的百神、问卜的对象之一,因此青铜器中的龙纹具有狞厉感,神秘而抽象

汉朝的龙被视为皇权的象征,在汉朝的宫廷文化中,龙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塑和绘画等领域,展示着汉朝的卓越国力和强盛统治

唐朝的繁荣富强和开放包容使唐朝的龙形象更加富有艺术感和想象力。龙的头部更加夸张,眼睛大而圆,嘴巴张开,牙齿尖锐。龙的身体更加修长,线条流畅、富有动感。龙的形象也被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婚礼和丧葬等场合
现代

现代中国,人们以“龙的传人”自居,很多领域的发明创造都会以“龙”命名,比如第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为“蛟龙号”
(1)题中史料是何种类型? 如果想进一步研究龙文化的演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 请说明理由。 (要求:至少补充两份史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龙的变迁与时代发展”的角度,完成一篇小论文。 (要求: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4-03-15更新 | 344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学理论始终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实现农业丰收必须把顺天时、量地利、用人力三要素加以有机结合,并进行统筹规划。在医学上,传统的中医理论强调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病症,严格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的、有明确针对性的疗法,始终把患者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整体观察、辩证论治。也正因如此,传统中医理论令推崇技术实验、病理分析的西方医学家颇感费解。

——摘编自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材料二   17世纪以来,科学的权威已为近世多数哲学家所承认。此一权威,殊不同于教会的权威。科学权威,理智的力量也。人之于科学权威,可以拒绝,可以接受。拒绝,无须受惩罚。接受,无须出于保身家、保名誉之考虑。……再者,科学的权威,明一理有一理之权威,明二理有二理之权威。科学的权威,止于已明之理:不若天主教义,乃包罗万象之体系,道德准则,人生理想,甚至世界之过去与未来,无一不在此体系之内。科学如有所见,仅以此时此物已有科学实证者为限。……科学的权威,尚有一点不同于教会的权威,……即科学作出的判断,曰此是暂时的结论,此有盖然性,科学的结论可加以修正,此是科学家共有的见解。

——摘编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特征,并分析这一特征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多数哲学家承认科学的原因。
2024-03-06更新 | 152次组卷 | 9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