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末五代逐渐荡涤了士族和贵族因素,宋代科举制的繁荣,士大夫集团成为社会上主导性的政治力量,对皇权形成约束和限制,标志着“士大夫政治”的发达成熟。官僚群体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较优厚的特权,较浓厚的“自利取向”和较淡薄的“服务取向”。明清君主专制大为强化,王朝官僚的“服务取向”分量加重,“自利取向”的空间变小,“贵族化”倾向受到了更大抑制,优惠、特权相对减少。宋朝忌武人而竭力优遇士大夫,明廷则改故辙而忌士人,不惜严刑酷法“期使士人震慑于王室积威之下”。

—摘编自阎步克《“品位—职位”视角中的传统官阶制五期演化》等

材料二   金、元王朝直接脱胎于部族政权,带有明显的北方民族“家产制国家”特征,由父家长权力发展而来的皇权很少受到约束,至高无上,“家天下”色彩浓重。官僚制度大大简化,金朝大臣多为佞幸和近侍充任,元朝大臣则多是皇帝的家臣。周良霄先生认为元朝的“君臣关系也就是主奴关系,这无疑也增益了皇帝的专制权成”。金、元王朝正是通过这种内外朝人员不断的往来流动,对庞大的官僚机器实施了有效的控制。这与明朝皇帝在朝廷内外遍设宦官机构的做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摘编自张帆《论金元皇权与贵族政治》

(1)根据材料一,比较宋朝与明朝统治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元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原因。
2024-08-31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既需要行为规制,也需要精神引导。历史上的世界各国,由于其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族传统的区别,导致在以行为规制、精神引导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治理模式方面的重大差异。与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国家相比,中国古代注重以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在治国理政方式上,选择了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模式。这一模式在古代官吏制约、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有明显表现,并取得良好效果。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模式,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文情怀,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西欧国家治理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围绕国家与社会治理中的“行为规制与精神引导”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8-27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关于中唐到明清的历史研究,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理论和见解,其中包括“农商社会说”和“富民社会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商社会说”认为秦汉以降千余年的单一农业经济形态,到宋代逐步转型为农业与工商业并重的经济形态,这使宋代以来的中国社会逐步演化为一个不同于汉唐的“农商社会”。其雏形首先在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宋代江南经济区逐步显现,其后在中国社会经济体中逐步发育扩展。大致可以认为,农商社会形成于宋元,成熟于明清,自晚清后发生调整和分化。

“富民社会说”认为唐宋以降历史文献中关于“富民”的记载骤然增多,富民阶层作为一个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其快速崛起与稳定发育对社会经济、国家治理等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使中唐以来的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有别于汉唐的“富民社会”。

——摘编自柳平生《“农商社会说”与“富民社会说”:解读比较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以来“农商社会”和“富民社会”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农商社会说”与“富民社会说”两种理论的共通之处及侧重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视角,提出你对唐宋至明清历史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所选视角不能与材料中的两种理论重复,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8-20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有识之士主张“培养现代公民,推进人的独立与解放”,公民教育运动兴起。1922年,公民科正式成为中小学的讲授科目。1937年以后,国民政府加强民族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对公民教育的渗透,公民教育以救亡为中心,强调奉献、牺牲、服从等集体主义精神……1949年以后,公民教育被认定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被“接班人教育”和“螺丝钉教育”代替。1986年,国家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的,在初中设置公民课程,教学内容强调道德、规范、纪律、集体主义等,但尚未触及国家理念、公民意识、公民习惯和技能。2006年出版的《新公民读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完整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读本,涉及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公民参与技能等内容。多地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实验逐渐展开。

——摘编自于宁志《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一百年中国公民教育运动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德国政府推行以培养顺从的臣民为目标的国民教育,灌输对帝国的爱、民族思想、虔诚信仰上帝和效忠王室的观念。……1920年,德国政府提出平等给予所有公民个体自由和培养公民政治责任感的公民教育理念。希特勒上台后,纳粹政权建立特种学校,意图把德国青年培养成对希特勒和纳粹政权绝对服从、对元首或领袖绝对忠诚、勇于为纳粹卖命的工具。……1957年,民主德国颁布新的公民学课程和教学大纲,以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社会主义国家理论和保卫国家的爱国义务为特色。二战后,联邦德国掀起“非纳粹化”运动,将民主自由思想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首要任务,民主政治观念开始在德国扎根……德国统一后,公民教育沿袭联邦德国的教育模式,民主知识成为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高霏霏《德国公民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上半期中德两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下半期中德两国公民教育发展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中德两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历史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教育上的新设施是洋务运动仅次于工业的重要内容……在它们刚刚出现的时候,自然还比不上科举制度的尊荣,但它们的存在又会动摇和瓦解科举制度。因此风气稍开之后,又出现了以西学为主的自强学堂,甚至旧式书院也开设了一部分西学课程,古老的书院制度以其顺乎潮流的变化表现了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变化。而这一切,又推进了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向中国人传播了声、光、化、电和西方的史地国情,打开了传统文化之外的另一片天地。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陈独秀之所以歌颂西方文化,抨击中国文化,目的在提倡民主政治与科学精神……辟斥儒教是为发展民主政治,辟斥鬼神是为发展科学精神,而于前者尤不遗余力。因为专制思想已根深蒂固,儒家学说为其最大凭藉,所以反对孔子学说特别激烈。他说中国民族之任人鱼肉,由于丧失了强梁敢进的精神与抵抗力,强梁精神与抵抗力的丧失,由于专制君主之流毒,由于孔子学说之为害……以反孔教为前提的思想解放运动正式揭幕。

——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文化教育上的新设施”的影响。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初清政府在教育上除旧布新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激烈反对儒家学说的原因。结合所学,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角度,说明“以反孔教为前提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3)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分析我们应如何应对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官僚制度逐渐形成。为适应行政管理需要,大量复杂的公文及其制度随之产生。秦汉公文无论类型、运转程序及制度规定都为中国古代公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皇帝御用文书最为重要,具有法律效应。起初,丞相、御史府起着中央文书上呈下发的核心作用,“尚书”最初只是宫中掌管文书的小吏,但尚书是皇帝身边公文上呈下发的关键,其后因为处于政治信息的枢纽而日益重要,西汉晚期以后,逐渐号称“百官之本,国家枢机”。郡县是公文的转承、发布和执行机构,上计文书是联系中央与地方的重要公文之一、《后汉书》载,桂阳太守卫飒在境内“列亭传,置邮驿”。同时,秦汉公文文书繁多庞杂,干扰正常行政管理,一些官僚机构用文书欺上瞒下,流于形式而不解决实际问题。

——改编自卜宪群《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

材料二   隋朝,建立了沟通全国的四通八达的驿道,文书的传递、物资的运送以及官员的公事往来都得到了妥善地解决,其后文书传递日益精细化。

唐朝,吏部选拔官员更重视文书写作能力,“身言书判”择人四法,多与之相关。所有文书都必须详细登载印发时期,而且要定期归档,以便回溯。

宋朝,皇帝通过章奏处理走到了政务处理的前台,宰辅则逐渐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手。

明朝,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0余份公文;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文本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州县政府依靠文书维持运行。

清朝,雍正强调密折是臣僚和自己沟通的绝密渠道,看重其密、速、详。

——改编自刘杰、黄维庆《“以文书治天下”——一个政府史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推行文书治国的条件,并简析汉代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以文书治天下”。
2024-06-21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制,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更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官亩给一夫”。商鞅变法鼓励小家庭制,使每家只有“一男”,这使当时农民平时家家为农,每户人口少而耕地面积增,从而实现“开阡陌封疆(打破三代以来的旧田界而建立一种新田界),而赋税平”。

——根据《史记》《新唐书》整理

材料二   485年十月,冯太后颁布均田诏令“通过均田劝课农桑,建立富民的根本”。均田从“方割”(把土地划分成一块块,按人口分给无地或少地的百姓)京畿及京城国有土地开始。486年初,针对北魏“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内秘书令李冲上疏,首倡实行租调制和检查户口、征派赋役的三长制。御前会议讨论时,三长制遭多人反对。李冲说:“趁课调期间实行新制,让百姓知道赋税公平了,他们既能理解,又得到好处,实行起来就容易了。”冯太后倾听和比较了两种完全对立的意见后,果断地在二月下诏,迅速推行三长制和租调制,以配套刚推行的均田制。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商鞅开阡陌和北魏实施均田制在目的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及时实行三长制的意义。
2024-06-21更新 | 15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为1936年《儿童杂志》刊载的《谈谈鸦片战争》的会话摘编。

(大聪——哥哥,省立中学学生)
(小敏——弟弟,育才小学学生)
小敏:哥哥,我要问“鸦片战争”是怎样一回事?
大聪: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得越来越多,现银流出也就跟着多了,好几个皇帝都下过禁烟的命令。
小敏:那么,怎么会同英国人打起来的呢?
大聪:皇帝叫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
小敏:林则徐就吃了败仗?
大聪:不!打了胜仗,可后来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镇宁波,进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叫琦善去和英人议和。琦善这个人不会办事,英兵就再打进吴淞,进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们订立了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小敏:……

材料二   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近代性”(科学与民主)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二是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这两个点是我们看历史的“眼睛”,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眼睛”。

——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1)大聪的讲述,会让小敏对“鸦片战争”形成怎样的认识?
(2)你认为应如何书写“鸦片战争”?说明理由。
2024-06-17更新 | 2023次组卷 | 15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平高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八月联合考试历史试卷
9 . [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

材料一

西汉形势图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

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
2024-06-14更新 | 1970次组卷 | 15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年“光荣革命”后,从政治构架的表象来看,英国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君主、上院、下院依然是国家最主要的权力机构,君主依然高高在上,拥有全部的行政权和部分立法权;议会分为上下两院,即贵族院和平民院,是国家主要的立法机关,上院同时还掌握着司法权。不过,在表象的背后,实质性的变化却发生了。

——摘编自刘金源《渐进的改革:英国政治现代化道路及其启示》

材料二   和英国革命比较起来,法国革命显得更经典一些,因为它对封建因素的革除最为彻底。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美国和法国革命宣传的启蒙思想——自由、平等、人权,吸引了整个欧洲和美洲的人们。在加勒比海及拉丁美洲地区,这些思想观念激起了革命运动;美国和法国革命的理念还促使社会改革者组织更广泛的释奴运动。然而,美国和法国革命只保证了白人男性公民在政治和法律方面的平等权利。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三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英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革命的历史功绩。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的共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