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为了贯彻民主建政的原则,在各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民主选举方式,发明了“红绿票选法”“豆选法”“画圈法”等选举方法。为了使得党政军民融洽协调,推动抗战和生产,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活动,在陕甘宁边区首先开展“双拥”运动。针对农民的封建迷信活动,根据地政府通过讲演、报刊、展览,以及出版通俗科普读物等方式,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和医疗卫生知识。对于大量难民涌入根据地的情况,根据地政府兴办工厂,吸收难民到工厂做工;兴修水利,组织难民参加水利建设。同时,根据地政府给难民提供贷款、土地、种子、食粮等,为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创造了条件。有些地方还建立了合作社,使农民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生产。这些政策和措施,有效改善了难民、灾民的困难境遇,增强了他们对根据地民主政府的信任和认同,这对稳定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及推动社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卫波《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治理及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社会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社会治理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说明:《时局图》有很多版本,作者谢瓒泰在《中华民国革命秘史》中说:“1899年7月19日,我制作并发表了一幅政治漫画‘远东的形势’。这幅漫画许多外国画报都刊登了。……。”图中用犬、熊、蛙、太阳、鹰分别代表英、俄、法、日、美帝国主义国家外, 图上还有代表清政府的三个人物,一个手举铜钱,他是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个不顾民族危,正寻欢作乐;还有一个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网绳,网中一人正念着“之乎者也”,另一人在马旁练武,揭示清政府用科举考试等升官之途愚弄人民。《天下大乱》发表于2023年12月德国杂志《西塞罗》,图中的鹰代表美国,熊代表俄罗斯,龙代表中国,小字部分意思为“为世界新秩序而战”。


(1)指出图一与图二中国外交地位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两位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简要评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60年-1974年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迁入欧洲的人口(万人)

       迁入地区
迁出地区
西欧和北欧发达国家
19601974移民主要类型
亚洲40.0202.5劳工移民
非洲47.5170.0劳工移民
拉丁美洲22.545.0劳工移民

——联合国《1950年以来国际移民的趋向和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024-01-29更新 | 118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1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这些文件统称《奏订学堂章程》。颁布后,在朝野的合力推动下,新式学堂高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大。新式学堂取代学校、书院、学塾,最终成为定局。传统风俗教化也转变为社会教育,普及识字,推广新知。而全盘接受西式教育体制及其知识系统,导致中国的知识体系前后两分。因操之过急,以及官绅趁机渔利,期间也出现名实不符等诸多弊端,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各地毁学风潮此起彼伏。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人士对教育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倡导培养新型国民,他们将具有独立的人格、开放而自由的人生价值、新型的国家观念和建设新型国家的本领。从本质上讲,这种新式教育是受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也是以人为本的。从国民教育的思路出发,民国初期的教育家又具体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美感教育,三者相辅相成,旨在将培养新国民落到实处。

——摘编自郝莫云《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新式学堂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新式学堂存在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新式教育发展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式现代化”庄重确立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纵观百余年来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程,每一个现代化方案的提出,都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息息相关。唯有在回顾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历史变迁及其所催生的各种现代化方案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科学内涵,才能在历史与当下的联系中理解这一命题超越既往的划时代意义。

——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任选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现代化方案,简述其方案内容、实践活动,并进行评价。(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方案,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隆会议后,中国同非洲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19561964年,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对非洲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19701976年,中国援非金额高达1815亿美元,接受中国经济援助的非洲国家由1966年以前的11个增至1977年的29个,中非贸易总额也从1970年的1.7721亿美元增至1975年的6.7126亿美元。197510月,中国对非洲国家最大的援建项目坦赞铁路(全长1860公里)建成通车。此外,中国向非洲派遣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中国留学的非洲学生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共同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2024-01-20更新 | 509次组卷 | 12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政府于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90年颁布《住房法》等,开始实施一些引导性政策规范住房问题,地方政府为部分工人提供性价比较高的公共租赁住房。从1919年《住房与城镇规划法》开始,英国要求地方政府直接建设公共住房。但这一时期对于政府是否应该大举介入住房市场仍存在质疑,政府直接建房的规模并不大。1945年后,英国政府全面介入住房领域,实行由国家直接供应的公共住房制度。20世纪60年代后,英国住房政策的重心开始转移,逐渐减少政府对住房供应的直接参与。从1979年开始,撒切尔政府对公共住房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全面退出住房供应,严格限制各级政府修建和供应公共住房,并通过颁布1980年《购买权法》等法案,大力推行公房私有化。2003年起,工党政府在继承部分自由主义政策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公共住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力度,2004年《住宅法》就如何确保建造足够的低收入群体买得起的社会公房作出一系列的规定。

——摘编自洪亮平何艺方《英国住房保障制度与政策评介》

材料二   2010年,中国政府开始把保障房作为一项重要民生问题来抓,甚至将其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公租房制度逐步成为住房保障体系的主体。从1991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净增值达3亿,城市人口比重净增了20%以上,这就带来了住房问题的挑战。中国现有的保障性住房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对象以最低收入家庭和有一定货币支付能力的中收入家庭为主,而在社会人口结构中占主要部分、以“夹心层”群体为主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和利益诉求,却一直是住房保障制度的盲点。通过提供可循环的、租金相对低廉的过渡性住房,大范围地解决中低收入人口的住房需求,避免因收入差距拉大、商品房价格高企不下等原因,导致破坏社会稳定的不安全因素的形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摘编自徐东辉《中国公租房制度创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公共住房政策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公租房制度变迁的动力。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公租房建设的建议。
2024-01-1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相继废除了金本位制,逐步形成了英镑集团、法郎集团、美元集团三个货币集团,各个货币集团都在争夺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权,国际金融关系处于混乱中。美国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黄金储备量也大大增加,一度占有世界三分之二的黄金储备。在这一过程中,美元逐渐取得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势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使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美元霸权地位正式明朗化、法律化。

——摘编自张善国《浅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原因》

材料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的“双挂钩”体制,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和储备货币供应制的刚性和缺乏效率。同时,它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货币制度,不能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自20世纪60年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西欧等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与此相反,美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1976年,世界各国齐聚牙买加,经过对黄金和汇率的讨论,建立了沿用至今的牙买加协议。

——摘编自黄鸿春《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并指出该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认识。
2024-01-1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羁縻政策是中国古代用以统治和管理少数民族的政策,它的形成有深刻的思想根源。董仲舒云:“春秋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虽然中国自古有“中国”与“四裔”之分,有“中原”与“异域”之别,有“华夏”与“蛮夷”之异,甚至形成“华夷大防”的理论,但董仲舒的这一思想还是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域内占据了统治地位。此外,早在夏、商、周时期,以“礼仪之邦”自居的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即对四夷“修文德以来之”。唐朝开国次年,李渊即下诏:对少数民族要以“怀柔”“恩抚”为主,“义在羁縻,无取臣属”,“分命行人,就申好睦,静乱息民”。唐太宗则进一步强调“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摘编自彭建英《中国传统羁縻政策略论》

材料二   我国大陆是半封闭内向型的地理环境,这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形成了内聚型的政治文化环境,使得各民族天然地倾向于统一在一个国家内。而少数民族大多分布于边疆要塞之地,地理位置特殊,其所生活居住地往往有着丰富的森林、河流、矿产等自然资源。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极其广泛,形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但在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低下,普遍生产经营结构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甚至很多地区还停留在捕鱼、狩猎为生的刀耕火种的经济水平上,社会形态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的有中国特色的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政治制度,其把民族因素和地域因素结合在一起,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睦、共同繁荣的目的。

——摘编自张梦临《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思想根源,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对当今如何处理民族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2024-01-1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现代化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探索和实践,是在土地革命时期领导建立了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193111月,全国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产生了中央政府。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专政的目的是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统一中国,有系统地制止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强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11个省建立了大小15块革命根据地,人口约1500万。工农民主政权在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

材料二   “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现代化进行的第二次探索和实践,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提供了指导原则和基本的制度架构。陕甘宁边区是实行民主政治建设的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1940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了政权体系。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地方政府,它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19457月,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共建立了民选县政府709个,专员公署104个,边区政府4个,行政公署24个。抗日民主政权是按照中国国情和革命特点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政权模式,“根据地内很好地推行各阶层联合的民主政治,推行“三三制”等,具有全国性和新中国雏形的政治意义,足以影响与推动全国,特别是战后的民主运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罗荣渠《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苏维埃政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华苏维埃政权相比,抗日民主政权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2024-01-1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