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0 道试题
1 . 【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

材料一   东晋南朝曾经数次北伐,但都未能成功。东晋桓温北伐关中,进至灞上。《晋书·桓温传》记其事有云:“初,温恃麦熟,取以为军资,而(苻)健芟苗清野,军粮不属,收三千余口而还。”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对于北伐,王羲之曾言“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伐魏,“以兵力不足,悉发青、冀、徐、豫、二兖六州三五民丁”,“又募中外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而“江南白丁轻进易退,卒以败师”。

——摘编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

材料二

北魏疆域图

材料三   北海寻伏诛,其庆之还奔萧衍,衍用其为司州刺史,钦重北人,特异於常。朱异怪复问之。曰:“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如登泰山者卑培塿,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安可不重?”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

——摘自《洛阳伽蓝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北伐失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得与失。
2 . 【根据地与敌后抗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抗日人民政权的建设,始终把廉政建设作为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致力于建设一个民主、公正、廉洁的政府。太行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首要目标是扩充力量、扩大武装,而非“阶级纯化”,因而,根据地的阶级成分较为复杂,制度政策尚不完善,干部整体数量不足。根据地的一些干部自身革命意志不坚定,有了思想懈怠和不良作风,违背了廉洁从政规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贪污腐化行为。为遏制贪污腐败与浪费等不良风气,打造根据地风清气正的良好风貌,保持党自身的纯洁性,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编自夏文华、孙凡闵《太行抗日根据地廉政宣传的实践及其特点》

材料二   1942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以军事“扫荡”为主的毁灭性打击政策,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承受着空前巨大的军事压力,面临严重困难的局面。一方面,军事上战斗频繁,伤亡重,干部牺牲大;另一方面,根据地面积缩小,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财政经济状况极端困难,有些地方军民的吃穿等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保障。面对这样的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强调在新的残酷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充分发动群众,依靠根据地广大军民,正确处理各抗日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战胜困难。

——摘编自石仲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核心地位》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共在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廉政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阶级政策,并简评其实行的意义。
3 . 【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材料一   1936年,“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同时推翻了当时风靡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使经济学研究重点由古典经济学推崇的以供给侧为中心转为凯恩斯主义推崇的以需求侧为重点。凯恩斯认为所谓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与总需求并不总是处于均衡的状态,充分就业只是特例,而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却是常态,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源。凯恩斯提倡的依靠政府力量实现国家干预经济的需求管理政策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带来重要贡献。

——摘编自刘少磊、许妍《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视角下需求侧改革》

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以哈耶克为鼻祖,以科斯、米塞斯、弗里德曼和卢卡斯、拉弗、费尔德斯坦等为骨干的新自由主义理论队伍初步形成气候,并以这些骨干为首,形成了新自由主义的诸多学派。哈耶克是以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为基地的伦敦学派的领军人物,主张绝对自由化、完全私有化、彻底市场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经营,在他看来,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国家干预始终与效率无缘;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新自由主义学派不仅在美国、英国,甚至在欧洲、乃至全球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响。必须强调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撒切尔主义”和“里根经济学”的名义将新自由主义推上英美两国主流经济学的宝座,绝不仅仅是撒切尔和里根他们的个人喜好,而是他们所代表的国际金融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和需要决定的;从另一方面说,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之所以青睐新自由主义,是因为新自由主义的主张适应了美英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需要。

——摘编自何秉孟《再论新自由主义的本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内容并列举二战后西方各国贯彻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自由主义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2024-02-0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隋唐制度】

材料一   北朝隋唐授田数量(单位:亩)

朝代一夫一妻授田园宅备注
露田桑田露田
北魏40亩率倍之为802020亩率倍之为40140三口给1亩,奴婢
五口1亩。
老弱病残减半分配
北周丁男百亩,有室者140亩。-140口十以上给5亩,
口九以上4亩,五
口以下2亩。

802040140三口给1亩,奴婢
五口1亩。

8020寡妻妾各
30
100三口以下给1亩;
每三口加1亩;贱
口五口给1亩;每
五口加1亩。
工商业者,永业。口分各减半给予,狭乡者不给。

北魏前期征收租调,首先由当地官员召集乡三老,把本地各个家庭按照贫富划分为九等(上中下三等,每一等又分上中下三等,共九等户),然后把根据平均定额所规定的租调总额按品级分摊。太和八年(484年)北魏对租调进行了改革。这种赋税制度的改革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念瑜《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二   两税法推动了赋税对象从丁身向财产转变,即从“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唐宋是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土地所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国家难以遏制土地兼并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丁身作为税收主要标准的方式无法继续有效运行。以土地为主要标志的财产,成为唐宋以后国家赋税征收的主要衡量标准。

——摘编自许超雄《唐代两税法确立两大税收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北魏至隋唐授田概况及北魏推行均田制后租调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实行两税法的主要原因,并说明两税法实行的历史作用。
2024-02-0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材料一   1906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时,对如何“预备”并无规划。磕磕绊绊两年后,清廷才公布了《宪政筹备九年清单》(以下简称“《清单》” ),分年列示了19081916年预备立宪的应办事宜,堪称预备立宪的“顶层设计”。然而这一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与宪政建设毫无关系。且在《清单》公布后不久,清廷又谕令各部院制定本机构的九年清单。于是,外务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礼部、学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修订法律馆等纷纷出台各自的九年筹备清单。其中一些部院的清单,如农工商部的共列128项,无一项与宪政有关。

——摘编自彭剑《清末新政能实现君主立宪吗?》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非常可贵的开端”。但是由于清廷积弊太深,改革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新政”到处要钱,当时“所有柴、米、纸张、杂粮、蔬菜等项,凡民间所有,几乎无物不捐”“当捐之行也,一盏灯一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加之西方列强的肆意掠夺及自然灾害频发,农村经济凋敝,社会的下层,尤其是广大农民陷入破产的境地,因而激发了遍布全国的会党起事和民变。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提出了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他还以广东为中心,在广西、云南的边境地带连续发动了几次起义。191110月,武昌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摘编自张立胜《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末预备立宪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024-02-0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材料一   唐朝与西方的经济贸易联系十分活跃,主要交通线为著名的“丝绸之路”,东起长安,沿河西走廊至敦煌,然后出玉门关或阳关,分途抵达葱岭,再分数道至南亚、西亚北非或欧洲。海路贸易也很活跃,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主要贸易门户为广州,唐朝在此处设有市舶使管理外贸事宜。……陆海丝绸之路主要属于商路,但在政治来往、文化交流方面的意义同样十分重要。这一时期,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引人瞩目,主要有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中国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落后于西方列强,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社会环境条件的配合。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其社会经济内部结构中已经萌发出某些新的冲动,从而推进了民间海上私人贸易的繁荣与海外市场的开拓。而从政治社会环境看,我们不能不承认当时确实存在着一个相对宽松、多元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包容不同思想文化思考与实践的氛围。入清之后,这种社会环境基本消失了,思想与文化的自由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摘编自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说明明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入清之后,这种社会环境基本消失”的原因。
2024-02-0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交通与对外贸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在汉至唐代塑像、壁画中频频出现,通常由胡人牵引,满载货物、用具,它们的形态、组合、驮载的物品等,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凭借驼背的运载,中亚、西亚直至罗马获得了渴望的中国丝绸。

骆驼上塑造的一捆捆丝绸、一束束生丝,输出的原料与成品都可以见到,令人想到“无数驼铃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美妙图景。通过丝绸之路,西亚和中亚的各种珠宝器物、甚至植物品种引进中土,丝绸之路带来的是商品和文化的双向馈赠,骆驼直观地再现丝绸源源流向西方的同时,也能看到外来物品和事物的传入。

——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


材料二   中欧班列是按照固定车次、地联运班列,分别从中国重庆、成都、郑州、武汉、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分别从中国重庆、成都、郑州、武汉、苏州、义乌等开往德国、波兰、西班牙等国家的主要城市。目前国内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已经达到43个,到达欧洲已有14个国家42个城市。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骆驼”作为丝绸之路象征所蕴含的历史价值。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与汉唐丝绸之路上的交通相比,中欧班列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欧班列开通的意义。
2024-02-0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近现代中国体育演进与发展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其兴办的学堂中开设体操课程,引进西方体育,如兵操、体操等。20世纪初,在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呼吁下,一场深刻影响国民身体改造和学校体育的军国民运动开启,它提倡尚武,并将国家作为身体效忠的唯一对象。一战期间,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该方案主要在于深化学校体育的战争准备功能,注重体操课、学校体育与“军事大要”的关系,并要求学校教育加强对粗衣淡食、忍寒耐暑习惯的养成和对历代武士功绩的宣传。

1920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废弃“尚武”的教育宗旨,兵式体操也被排除在学校体育之外。1922年,教育部实施新的学制和课程标准,体操课正式改名为体育课,成为中国学校体育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新的体育课对儿童的主体地位、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提出新的认识。中小学的体育以田径、球类、游戏等现代体育项目为主,完全剔除了兵式体操。

——摘编自颜亮《身体素养导向下的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更好的建设和保卫祖国,需要体育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党和政府极力倡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强调体育运动要以人民为主体。按照党中央对体育工作的指示并结合对宪法规定的贯彻实施,中央政府和体育等部门为开展好各项体育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群众体育制度绩效十分明显,据统计19571966年,全国范围内有4200多万人达到了劳卫制和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标准,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摘编自杨山山《建党百年群众体育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体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2024-01-3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古代东西方的地方治理】

材料   罗马帝国“从安东尼边墙和北部边界达西亚到阿特拉斯山和北回归线的宽度便超过2000英里,而从西海洋到幼发拉底河的长度则更超过3000英里”。罗马时代的旅行,“从陆路由意大利去西班牙可能要用一个月,去亚历山大里亚,很可能需要两个月”。中国到汉武帝时代,东西距离3800余千米,南北距离约5480千米。首都长安地处偏远,对辽东、越南北部等边疆地区而言,尤其如此。

古代罗马和秦汉帝国都面临着如何整合国内不同地区风俗与文化,以使之适应中央王朝统治需要的问题。不管是秦汉帝国还是罗马帝国,境内都存在众多不同文化的地区。甚至同一行省内部,也存在地位不同的共同体。

罗马帝国皇帝的集权很大程度上限于罗马。在地方上,罗马帝国统治的基本单位是行省和自治的城市。罗马总督可以独立发布相关命令,是行省最高的军事、行政和司法长官。自治市都有自己的官员、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决定有关城市的一般事务,只有在城市觉得自己无力解决时,才会求之于总督。通过把治理责任委托到地方,罗马人有效地削减了行政成本,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仅用数百名官员就维持了庞大帝国的运转。

——摘编自晏绍祥《与距离斗争:波斯、罗马与秦汉帝国的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与秦汉帝国在地方治理上存在的共同难题,并说明秦汉帝国为克服上述难题采取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帝国比,罗马帝国在地方治理上的不同之处,并简析罗马帝国“仅用数百名官员就维持庞大帝国运转”其他重要原因。

10 . 【清末民初的进口与出口】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出口丝绸而闻名于世界,到20世纪初期,中国生丝出口基本上呈持续增长趋势。但是在另一方面,华丝在与日丝的国际竞争中连连受挫。1908年日丝的出口量已多于中国近3万担,中国原有的世界第一生丝出口大国的地位从此被日本所夺。到1925年日丝出口量已是华丝的2.6倍。民国初年,在中国出口商品中,生丝虽然仍高据榜首,其地位已然岌岌可危。1928年中国生丝出口43.5万担多,价值在15975万关两;1929年,生丝出口量略有减少,但价值却达到16420万关两。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中国生丝出口严重受挫,至1934年跌入谷底,出口值为2898万关两,仅是1929年的17.6%。1935年后华丝出口值略有回升。

材料二   中国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重变化(%)

1894年

1913年

1921年

1929年

1936年

棉制品

32.2

19.3

23.6

14.2

1.9

棉纱

13.1

12.7

7.4

1.6

0.2

杂项纺织品

2.5

2.1

2.1

6.8

3.2

煤油

4.9

4.3

6.3

5.2

4.2

6.0

3.1

4.4

5.4

2.9

面粉

0.7

1.8

0.4

2.6

0.5

棉花

0.3

0.5

3.9

5.7

3.8

5.9

6.2

7.7

8.3

2.1

纸张

1.3

1.7

2.4

4.3

纸烟

0.1

2.2

2.8

2.1

0.1

烟叶

0.6

1.6

5.1

1.7

鸦片

20.6

8.1

0.0

0.0

0.0

木材

0.8

1.1

1.2

1.6

3.2

染料颜料类

1.5

3.1

3.3

2.2

3.3

机器

0.7

1.5

6.3

1.8

6.2

车辆

0.6

2.5

0.9

5.4

电气料及装置

0.5

1.6

1.4

2.0

金属及矿砂

4.6

5.2

6.7

5.4

11.4

2.0

1.7

1.5

1.9

1.1

合计占总进口值

95.9

75.9

85.0

74.6

67.5

——以上材料均摘自凤凰资讯《民初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考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丝绸出口受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末民初中国进口商品的主要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024-01-30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