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3、18841889年,俾斯麦政府连续颁布了三个社会保险法令,即《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养老保险法》,对工人群众的社会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1870年,德国的工业产值只占世界总额的13%,英国则独占32%;1900年,德国占17%,英国占20%;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13年,英国只占14%,德国则超过了英国,占到了1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从而具备了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力。正如著名美国历史学家科佩尔·平森所指出的:“在大约30年的时间内,德国经历了英国一百多年才完成的事情——将一个农业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高效率的国家。”这一奇迹得以实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

——摘编自刘玉安《告别福利国家?——西欧社会政策改革的大趋势》

材料二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北欧各国建立起覆盖全部人口的福利体系,为社会设立起基本的福利安全网。福利体系涉及退休养老医疗保健、房租补贴、教育补助、子女补助等方面,保证所有人都能拥有简朴而足够的生活。从20世纪60年代起,北欧各国发起了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计划。国家的目标是使所有人能够得到相当于中产阶级生活水平的福利保障,并且这些福利覆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时间,从“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力图使一般家庭的生活不会因年老、疾病、孩子或失业而被打乱。

——摘编自米梓嘉《北欧福利制度成就、危机、改革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险立法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北欧建立高福利体系的有利条件,并指出其弊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为了贯彻民主建政的原则,在各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民主选举方式,发明了“红绿票选法”“豆选法”“画圈法”等选举方法。为了使得党政军民融洽协调,推动抗战和生产,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活动,在陕甘宁边区首先开展“双拥”运动。针对农民的封建迷信活动,根据地政府通过讲演、报刊、展览,以及出版通俗科普读物等方式,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和医疗卫生知识。对于大量难民涌入根据地的情况,根据地政府兴办工厂,吸收难民到工厂做工;兴修水利,组织难民参加水利建设。同时,根据地政府给难民提供贷款、土地、种子、食粮等,为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创造了条件。有些地方还建立了合作社,使农民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生产。这些政策和措施,有效改善了难民、灾民的困难境遇,增强了他们对根据地民主政府的信任和认同,这对稳定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及推动社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卫波《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治理及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社会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社会治理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6年不同经营面积的农户纯收入数据表(以四地177家农户为调查数据来源)

经营面积户均纯收入/元亩均纯收入/元每劳动单位纯收入/元
5亩未满122.65930.91250.051
510174.24323.55166.691
1015251.57321.06577.407
1520372.93422.26987.680
2025397.19317.596103.880
2530563.78021.240129.562
3035535.23516.264125.446
3540517.68013.91697.089
40亩以上736.17513.007120.290

材料二   1978年以后,中国逐渐形成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土地制度,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当时,大、中、小型机械已经进入农户家,农户主要经营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也开始进入农户的经营领域。从1979年以后,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人均占有土地状况大大改善;农户拥有先进机械的比例大大提高,传统生产工具占比不断降低。2009年至今,家庭经营性收入异军突起,进城务工收入有所减少,农户生产或经营方式都高度市场化。——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余勇亮《农户经营方式转型研究三大历史时点的比较与不同区域的实证分析》


(1)根据材料一信息,概括1936年农户经营面积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农户采用的主要耕作模式。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后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至宋代发生极大的变化。虽然宋初的科举考试仍分为解试、省试两级,但是973年宋太祖正式创立殿试制度,使科举取士变为三级考试。992年,宋太宗诏曰:“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同时,封弥制度(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住)由殿试推广到省试和解试。据统计,宋代平均每年科举取士名额为唐代的4倍左右。与唐代及第之后,只是取得做官资格不同,宋代及第出身者未经铨试,“皆先赐绿袍、靴、笏”,即皆释褐授官,且授官优渥,升迁迅速。鉴于“诗赋浮靡,不根道德,施于有政,无所用之”,王安石变法期间,把之前的诗赋取士改为经术取士,以造就和选拔“通经致用”的人才。

——摘编自张希清《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上)》

材料二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肩负着传播宗教的使命来到中国。在传教的过程中,耶稣会士曾德昭同利玛窦一样,把科举考试中的秀才、举人、进士比作学士、硕士和博士。他们认为科举制度是将名与利二者集于一身的制度,认为科举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中举也是人们全力追求的唯一目标。他们在著作中对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均有详细描述,并明确记载了考试所用书籍的名称及内容。传教士安文思在中国生活多年,以至于他能够在其著作中增加更多的细节,如官员品级、早期私人教育、官员入途及买官等内容,并对该制度的腐败和黑暗面也给予了深刻披露。

——摘编自杨洁《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认识与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传教士对于科举制度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匈奴人集中分布的区域建立了不同于内地的属国和道。唐代统治者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羁縻府州,实行羁縻统治。由于边疆地处多民族交汇地带,塞外游牧民族侵扰中原和内部边民叛乱的情况时有发生。汉唐两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均采取“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之恩威并施手段,对边疆的少数民族叛乱势力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汉唐两朝通过移民实边、大兴屯田等措施,以发展经济为纽带,以开展贸易为手段,实现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经济上的往来互洽,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政治诉求,汉唐两朝统治者一直重视对边疆的文教治理.“宣文教以章其化”.积极推行文化治理方略,以增强边疆各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实现边疆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以及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摘编自杨丽、叶珍珍《汉、唐北部边疆治理比较研究》

材料二   唐初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北面和西面两个方向,尤其是雄踞漠北的东突厥。唐初集中精力整合内部,而对突厥则采取隐忍防御之策。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至贞观三年(629年),唐王朝国力渐盛,于是战略目标开始从对内转向对外,战略方针也从单纯防御转为积极防御,进而发展为攻守兼备。对外的重点是解除正面的威胁,经过贞观四年(630年)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两次大规模对东突厥的反击作战,唐军先后平灭了东突厥颉利可汗及其余部,灭薛廷驼,平定铁勒诸部,北面的威胁基本得以解除。 于是唐王朝转而向西,经略西域。唐军首先击败吐谷浑,在河西陇右建立起牢固的前进基地.进而征讨高昌、龟兹等国,设西、伊、庭三州,设置安西四镇。到唐高宗时,进一步平定西突厥,唐朝不仅恢复并巩固了在西域的主导地位,而且影响波及中亚地区。至此,唐代治理边疆的战略基本达成了预期效果。

——摘编自周德钧《略论唐代治理西域的大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时期边疆治理政策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边疆战略成功的原因及其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显然,中共一大会议在讨论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网领”,只简单说明并规定了作为“共产党”应该怎么做,却没有一处具体谈到,作为中国的“共产党”在中国该怎么做,具体到中国的国情、实际的阶级状况和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目标及其政策策略等重要决策,都只能由中共二大来解决了。

——摘编白杨奎松(关于早期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要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全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提出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向干部们提出了从“战斗队”转变为“工作队”,“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要求。《报告》无疑是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理论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摘编自李捷(毛泽东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共一大“规定了作为‘共产党’应该怎么做”的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中国实际状况。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的武器远远领先于中国,这也是在更大战斗中中国军队损失大于英军的原因之一。但是,武器并非清朝在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从战争的过程来看,清朝不乏英勇善战的士兵,也有激战到底的军官,但是清朝许多官员软弱无能,甚至临阵而逃,他们自己无法领导战争的胜利,还在朝廷大搞舆论,打压主战派,力主求和,最终战争失败。

材料二   以《南京条约》为起点形成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全方位渗入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文化、教育等领域,如同操控木偶的线,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重要手段。这一体系又与中国自身的封建腐败肌体深度结合,衍生成一种变态的制度和畸形的秩序,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制度秩序。

—摘编自郭卫东《〈南京条约〉是百年国耻的起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签订的影响。
8 .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

——摘编自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

(1)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和王圭的对话所反映的治国理政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分析“太宗深然其言”的依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治国理政观对唐代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以前,汾河水量充沛,汾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城市较早形成和集中分布的区域。春秋时期,汾河流域的城邑最初集中于下游地区,之后汾河中游地区城邑逐渐增加,形成了“绛—曲沃”中心城邑体系。晋国晚期,“晋阳—平阳—安邑”崛起。战国至西晋,汾河中游是城市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出现经济都会、祭祀型城市等多种类型。唐代城市数量增加,并改变了之前集中于流域内河谷地带的分布格局,城市体系呈现以“太原—蒲州”为中心。宋元时期,平阳在国家都城东移北迁,以及金元军队数次南下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上升,城市体系转变为以“太原—平阳”为核心。

——摘编自武亨伟《汾涑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材料二   明清以来,汾河水量明显减少,有“太行山西浊汾流”的诗句,襄汾以北河段已经“舟楫不敢行”。清代中上游段仅能趁山洪爆发漂流椽筏,下游新绛以下只可通木筏,其余皆不通舟楫。明初,山西人口403万余,相当于河南、河北两省的总和,于是有“大槐树移民”现象。元末汾河发源地管涔山地区森林覆盖率是40%,明末下降到15%,清末降到10%。洪武元年至宣统三年,平均14年就有1次旱年。明清山西兴修水利工程253项,是同时期陕西省的3倍。明清以来,因引用汾河及其他河湖泉水导致的“水案”几乎遍及全省各地。

——摘编自行龙《汾河清山西盛》、《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前汾河流域城市发展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以来汾河水量减少的原因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能得到的历史启示。
2024-01-14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立国后不久,提出了“怀柔远人”的对外政策,招徕东南亚诸国入明朝贡。郑和下西洋期间,郑和舰队清除了贡道沿线的不安定因素,东南亚贡使蜂拥来华。永乐二十年(1423年),以南渤泥、苏门答腊、阿鲁、满刺加等东南亚国家为首的16国遗使1200人至京朝贡方物,以致“诸番使臣充斥于廷”。东南亚国王入明朝贡,明政府极为重视,对其“优待礼隆,赐予甚厚”。明中期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先后在亚洲建立起金融武力的海洋霸权体系,东南亚均被纳入了殖民地贸易网络之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形式由私人帆船贸易占据了主导,朝贡贸易基本停止。

——摘编自和洪勇《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等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戴鸿慈等五大臣出国考察。五大臣出洋考察团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无不关注,但大致做到了谕旨中“考求一切政治”的要求。考察团归国后,考政大臣皆力陈中国应仿效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推行政治改革,并提出模仿日本将官制改革作为中国宪政改革的第一个步骤。

——摘编自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

材料三   197856月间,分管经济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团考察欧洲,回国后,考察团向党中央提交了考察报告。报告提出:“中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差距还很大。经济上,要利用欧洲的先进技术,服务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进行以科技为主导的工业革命;要改进经济管理体制,提高地方经济管理权限和积极性、主动性。”6月底,邓小平在听了关于出访欧洲五国的汇报后说:“引进这件事要做,下决心向外国借点钱搞建设,要抓紧时间。”这些想法后来大多不断被完善、逐渐被采纳,并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摘编自文世芳《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与东南亚国家朝贡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朝贡贸易”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大臣出洋考察与谷牧代表团出洋考察的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应如何加强对外开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