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文明隋唐时代是中华文明的高峰。整体来看,这一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团结,展现出光辉灿烂的盛世气象。唐代以贞观之治为代表,突出表现为“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和“爱之如一”的民族思想,同时开始科举制的新探索,展现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新理念。唐代是一个包容汇聚的时期,不仅佛教进一步实现了中国化,而且儒、释、道三教不断融合,思想相互影响,共同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底色;在佛教思想的冲击与影响下,作为国家主流思想的儒学开启了思想变革,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丝绸之路迎来大发展,外来思想文化在中原传播,融汇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此外,唐代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都取得了灿烂成就。

——摘自《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1)结合材料,以唐朝制度和民族关系为视角,简要概括中华文明的特点,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2)以贞观之治隋唐时代成为中华文明高峰的原因。
2024-06-0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大兴区精华教育学院高三历史三模试题
2 . 造纸术

材料一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

材料二   怛逻斯战役是唐朝和阿拉伯帝国之间的一场大战。被阿拉伯人所俘的唐军兵士中,有一些是造纸工匠,这些工匠把造纸法传入撒马尔罕和巴格达。830年,巴格达建立了由科学院、图书馆、译学馆组成“智慧宫”,大规模开展翻译事业。撒马尔罕和巴格达生产的纸,为翻译事业提供了条件。译学馆广泛地吸收世界各国科学文化遗产。古希腊的许多科学著作得以保存下来,几乎全赖阿拉伯文的译本。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西班牙是欧洲最早发展起造纸业的国家。纸的大量生产推动了西班牙翻译古典遗产的热潮,许多重要的阿拉伯学术著作以及古犹太和古希腊的重要著作在11、12世纪被译成西欧知识界通行的拉丁文。这些著作在希腊古典文化和欧洲近代科学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到14世纪末,意大利、法国、德国南部都有了纸的生产,纸大致已经代替羊皮纸成为通行的书写材料。

——摘编自武斌《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1)依据材料一,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简述其影响。
2024-05-24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材料一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斗争的伟大实践,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抉择、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成长具有关键意义。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 勇于胜利。

——摘自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1953—1957年间建成或基本建成的主要工业城市一览表

重型工业城市煤矿城市石油工业城市
冶金 工业城市(钢铁工业、有色金属等)电力工业城市化学工业城市机械 (含电子)工业城市
大同、阜新、抚顺、辽源、本溪、通化、鹤岗、鸡西、双鸭山、平顶山、焦作、铜川、淮南抚顺、玉门承德、鞍山、包头、武汉、本溪、吉林、富拉尔基、抚顺、哈尔滨、株洲、个旧、白银石家庄、郑州、太原、阜新
吉林、太原、兰州沈阳、长春、哈尔滨、富拉尔基、洛阳、武汉、株洲、湘潭、兰州、西安、成都

轻型工业城市

食品工业城市
纺织工业城市
森林工业城市
造纸工业城市
其他类型轻工业城市
哈尔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咸阳伊春木斯石家庄(医药工业)
综合性工业城市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重庆、太原

东中西部城市比重表

地区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城市个数

占城市总个数的百分比 (%)

城市个数

占城市总个数的百分比 (%)

城市个数

占城市总个数的百分比 (%)

东部

69

50.4

68

42.5

73

41.5

中部

54

40.0

62

38.9

73

41.5

西部

13

9.6

30

18.6

30

17.0

全国

136

100

160

100

176

100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如何体现的。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原因。
2024-02-01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北京专用)
4 . 共饮长江水

材料一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至长江流域。东晋朝野仍以北伐为念,“至于元嘉(南朝刘宋年号)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宋齐之后,侨人遂安于南方,不再作北伐之想,与土断后即以世居之地为故乡有一定关系。

材料二   南水北调工程部分大事记

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引江济河”的设想。

1952年,毛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20世纪50年代,有关部门开始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进行勘察和规划研究。

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19914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南水北调”列入“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

2002年,历时50年的工程规划论证阶段结束,南水北调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实施中,仅“穿黄工程”即使用了33项新材料和新工艺,创造了110项国内专利。

2014年,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长江水直接供应北京城区70%以上的用水。为支持工程建设,湖北、河南两省共有近35万人移民搬迁,受水区则为水源区提供科技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支持。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代表全区384万市民向河南省淅川县捐款384万元用于陶岔小学的重建,淅川县将其更名为渠首朝阳小学。

20235月,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620亿立方米,其中实施生态补水近100亿立方米。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侨民“安于南方”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多角度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5-1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讲史小说

材料一   讲史小说大约兴起于北宋,在元明时期进入鼎盛。作者借用“讲史” 形式创作小说,以抒发对现实的情感和理想。《三国演义》就是典型的讲史小说。

——摘编自朱维铮《走出中世纪》

材料二

《三国演义》相关回目涉及历史事件
第四十九回
第五十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赤壁之战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关羽兵败被杀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曹操去世
第八十回
第八十二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
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


魏蜀吴建立

材料三   关羽本为三国时期蜀汉的武将。进入宋代以后,他不仅受到国家祭祀,宋徽宗还赐以“义勇武安王”的神号,作为保佑宋代军事行动的武神崇拜。

关羽的故乡解州(今山西运城)是重要的盐产地,元明清时期来此的商人都会拜访关帝庙以祈求旅途安全、生意兴隆。在元代杂剧《关云长大破蚩尤》中,关羽被塑造为山西盐商的守护神。        

明朝万历年间发生蒙古王公和西南土司的叛乱,平叛期间皇帝敕封关羽为“关圣帝君”。清朝乾隆帝对《三国志》中关羽“壮(勇猛)缪(名实不符)侯”的谥号不满,下令“关帝之谥,改为忠义”,在全国遍立关帝庙。

——摘编自田海《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等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讲史小说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内容举例说明。
(2)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关羽崇拜”逐步扩大的历史原因。
6 . 明代文学人口

文学人口由三部分组成。即文学创作者、传播者和阅读者。明代文学人口数量比唐宋有了极大增加。据统计,如果加上地方社学、里学的生员数。明代后期曾接受过一定教育的市民不下100万人。据学者估计,明人有诗文作品存世者至少有20000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共收明代著述18621种。另有学者统计。现存明文集有2000多种,几乎是唐、宋、辽、金、元诸代总和的2倍。明代形成苏州、杭州和建阳三个全国最大的刻书中心。官刻、坊刻、家刻使得大量雅、俗文学作品得以生产和保存。据《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载明代刻书者有4670人,这一数字并不包含书业中粗识文字的手工业者:据《明会典》载,嘉靖十年仅一司礼监刻书工匠即超千人。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西厢曲》《水浒传》等消费人口庞大。清人钱大昕论及当时盛况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致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全国以售书为业的书商数量也相当可观。

——摘编自李玉宝《明代文学人口的壮大与书业生产的繁盛》


(1)依据材料,概括明代文学人口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代文学人口发展的原因。
2024-03-30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7 . 尊老养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材料一   “大夫以上年九十,不更九十一,簪袅九十二,上造九十三,公士九十四,公卒、士五(伍)九十五以上者,米月一石”“公士、公士妻及□□行年七十以上……有罪当 刑者,皆完(不加肉刑)之。”“大夫以上年七十,不更七十一,簪袅七十二,上造七十三,公士七十四,公卒、士五(伍)七十五,皆受仗(鸠杖)。”(注: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均为爵位名称,其等级依次变低)

——节选自张家山汉墓出土竹简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给米粟以为糜粥)”“年八十,复二算(免除其家二人的算赋)。九十,复甲卒(免除其子兵役)”"赐县三老、孝者,帛人五匹;乡三老、孝者,帛人三匹;年九十以上、鳏、寡、独,帛人二匹、絮三斤;年八十以上,米人三石。”

——节选自班固《汉书·武帝纪》

(1)辨析以上史料,据此概括汉代养老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推行养老制度的原因。
8 . 辨析与考证长期以来,“主炮晾衣”说广为流传:1891年北洋舰队应邀访问日本期间,日本军官东乡平八郎窥见其主炮上晾晒着衣物,由此得出了北洋舰队军纪迟废、不堪一击的结论。

材料一   东乡平八郎说:““平远’因为故障而入港修理,我在岸边看到一门炮上晒着衣物,很不整洁……”

小笠原长生(作家),《圣将东乡平八郎全传》①,1939

注①:最早记述“主炮晾衣”史事,此后版本演变皆源于此,所不同者:观察方式或称东乡微服视察,或称应约登舰参观;所观察舰艇或称“济远”舰,或称“定远”舰等。

材料二   1891年北洋舰队访日期间登舰目击者的相关记述

《时事新报》
福泽谕吉
舰体巨大、机器完备、士兵熟练,值得一观之处颇多。
《每日新闻》(日本)舰长室、军官舱内装饰着各式各样的美术品,还有盆景、照片等。军医院里虽然有几名患者在就医,然而清洁异常。
日本法制局长
宫尾崎三郎
巨炮4门,直径1尺,长25尺,当时我国所未有。舰内清洁,不亚于欧洲……竟已装备如此优势之舰队,定将雄飞东洋海面。

材料三   1891年北洋舰队访日前后中方当事人的相关电报和回忆录

李鸿章
北洋大臣
日本屡请我兵船往巡修好,现派海军提督丁汝昌统“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铁、快船,于五月二十日开赴日本。
丁汝昌
海军提督
明日带同定、镇、致、靖、经、来六船前往东洋一带操巡,所有留防之“平远”“济远”,当令先后乘间前去进坞。
陈兆锵
定远舰军官
日本派亲王宴请我全军官佐。独步蟾(注:定远舰管带)辞。询其故,则谓:日人奸究无信,胆敢妄为,深恐假藉宴会,乘我不备,攻袭我舰,我必留舰预防不测。
辨析和考证上述史料,并指出“主炮晾衣”说广为流传的原因。
2024-05-1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寒晖,人民艺术家,与洗星海、聂耳并称“音乐三杰”。1925年,张寒晖在北平国立艺专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寒晖用古老民歌《三国战将勇》的曲谱填写了《可恨小日本》,还以《满江红》的曲调填写了《告我青年》,号召青年“激奋进,齐赴国难”。1936年夏,张寒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恋。他利用家乡独特的地方戏——定县秧歌中凄惨的“大悲调”,结合慷慨激昂的河北梆子进行谱曲,创作了震撼人心的歌曲《松花江上》,一经面世,即被疯狂传唱。之后,在陕西省委接应下,他进入陕甘宁边区。从陇东民歌《磨炒面》的曲调中得到灵感,1945年他填词创作了著名的《军民大生产》,曲子清新明快,歌词生动活泼。该歌曲后改为表演唱,并设计了一套舞蹈动作,在前线慰问时,受到了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

——摘编自延安日报《张寒晖:人民艺术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寒晖音乐创作成就突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艺术作品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意义。
2023-11-13更新 | 148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大多鼓励人口增长,与之不同的是,商鞅注重人口调查,是历史上组织全国范围人口调查的第一人。他理性地看到了人口与土地之间存在着矛盾,强调人与地的对比关系。汉代徐干提出:“国以之建典,家以之立度,五礼用修,九刑用措者,其惟审民数乎!”宋以降,人口问题突显,苏东坡有“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然以今之法观之,……非徒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的论断。马端临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人口质量问题,指出:“民之多寡不足为国之盛衰”。轮嘉时期中国人口快速膨胀,学者洪亮吉在其《治平篇》《生计篇》中,看到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关系,提出“天地调剂之法”与“君相调剂之法”解决人口问题。

——摘编自吴洁生《中国20世纪以前人口资源环境思想探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在政策和舆论上主张积极、宽松的人口生育政策,创造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世界“奇迹”。“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19572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计划生育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辨证地看待“人口众多”的两面性,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以人均水平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将提高人口素质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人口形势新变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作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我国人口工作思路和方法实现历史性转变。

——摘编自尚旭辉《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口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导致宋以后人口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七十年代我国人口思想带来的积极作用,如何理解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口思想的发展变化。
2023-11-13更新 | 126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