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美国社会学家莱文斯坦试图对移民的迁移规律进行总结。他认为:人口迁移并非完全盲目无序流动,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左右人口迁移的动力是推拉因素作用的结果。伴随着一些研究者不断细化、深化,“推拉模型”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主要是认为其无视移民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回答为何当“推拉”因素发生变化后移民行为不一定随之变化,以及相似的“推拉”因素的作用下,同一群体中为何有的人走上了移民道路,有的人却依然故我,安于现状。

——摘编自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提炼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一直是法国人的骄傲。但在二战中沦陷,戴高乐的“自由法国”甚至一度得不到盟国的承认。战后美国根本不把法国作为战胜国来对待,对战后重大问题的处理,法国不是被排斥在外,就是没有多少发言权。戴高乐1958年上台后,法国经济不断得到恢复,其发展速度还超过了美国,至1970年,法国国民收入达1283亿美元,居西方世界第3位。

1958917日,他向艾森豪威尔总统递交了一份私人备忘录,要求在北约内成立由美英法组成的大西洋理事会,以决定北约组织的世界战略和政治问题,否则法国将不参加任何发展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工作。他主张“把靠近莱茵河、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的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联合起来,在必要时,使它成为苏联和盎格鲁一撒克逊两大阵营之间的仲裁者。”19667月,戴高乐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进行政治会谈后表示要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双方同意欧洲问题应该在欧洲范围内进行讨论,称欧洲大陆的国家应该努力为在东西方国家之间建立缓和气氛准备必要条件。戴高乐还从现实主义立场出发,认识到继续维持法国与殖民地的传统关系,已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改弦更张,使自己转变为非殖民化的倡导者和坚定不移的实施者。

“戴高乐主义”成为激发法国人维护民族尊严的情愫,使得法国人恢复了自十九世纪以来多年没有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得法国得以重新走向世界。戴高乐想象中的大国地位,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作为戴高乐主义的一种理想,是可以的,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现实政治目标,那又是脱离实际的。戴高乐主义在反对美国霸权的同时,明显地暴露出了要使法国取代美国在欧洲的地位的意图。

——编自张猛《试论戴高乐主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戴高乐主义进行简要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3-22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4届高三下学期得分训练(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结合图片创作的时代背景,自拟论题,写一篇历史评析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9-30更新 | 429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所示为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学界形容这一时期的中国具有"超稳定结构"并处于"高水平停滞"时期,并据此得出了一个结论;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西方来说,科学技术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都存在着适应性。也就是说,制度大于技术,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首先体现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上。

——据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作者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准确概括作者观点,评析须态度鲜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33次组卷 | 56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493年哥伦布于美洲设立据点,引发欧亚美非连串病菌、新经济作物(烟草、橡胶、甘蔗)、粮食作物、实物货币(白银)与人种等的交换与碰撞,史称哥伦布大交换。1493年之后,曾经在数个独立大陆上相对稳定的文明体系,在一系列看似微弱但影响广泛的因素下,加速变成一个单一、全球化的实体。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美国学者查尔斯·曼恩认为全球化就是“哥伦布大交换”的结果,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后半期,世界注意力的焦点由那些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的国家的重建,转到了设法结束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大部分人所忍受的贫穷、愚昧和不公正,至今已近五十年了。

可是,当我们走进新世纪的时候,除了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跨越到第一世界,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依然远远落后。当人们看出,解决不发达问题之难超出了发展问题专家们当初的料想时,有两种解释开始在穷国的大学和政界以及富国的大学里占主导地位,这就是殖民主义论和依附论。在他们看来,帝国主义在国民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它们的不发达状态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解释。有些国家,如拉丁美洲的国家,已独立一百来年而仍被称作第三世界”。在他们看来,帝国主义表现形式是造成它们对列强的依附”,这种依附”论认为周边”的穷国受到中心”的资本主义富国的欺压。无论是殖民主义论还是依附论,今天都没有多少人相信了。现在一些学者、政治家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化上的价值观和态度在促进或阻碍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文化研究有了复兴。有人提出了一个以文化为中心的发展范式,或人类进步的范式。

——摘编自(美)塞谬尔·亨廷顿等《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4-28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0-1800年的近代早期,人类史无前例地进入了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之中。商业、生物以及文化上的交流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1750--1914年间,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霸权。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革命改变了欧洲和美洲社会,对大西洋沿岸的社会组织形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起初是欧洲,然后是美洲,革命与随之而来的斗争促进了民族认同感的形成。西欧和北美人民在建设国家的同时,还踏上了工业化的进程。到19世纪晚期,俄罗斯、日本也开展了工业革命,那些到20世纪还没有展开工业革命进程的国家也因此迅速落入受工业化影响的范围内。工业化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它发展出极为发达的运输、交流和军事技术,这些都是农业社会难以匹敌的,让西欧人得以在19世纪将自己的统治强加给亚洲大部分地区及整个非洲。19世纪末,美国和日本利用自己的工业技术,提升了国际地位,从而与西欧国家一道成为世界性的帝国和全球性的殖民力量。殖民地人民则更难获得机会实施社会、政治改革,但他们经常通过发动叛乱和组织反殖民运动来反抗帝国主义统治。革命、工业、帝国时代使19世纪末世界各地冲突升级,这三个历史进程一道,促使世界各地的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一文明的交流与传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合理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06-1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以金融资本的全球扩张为主导,其进程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它服从资本追求高额剩余价值的目的,使剥削、贫富差距等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弊端在全球蔓延。跨国资本的全球流动造成整个社会的分裂状态,形成长期失业和贫困人口,民众因此而发起反全球化运动。由此看,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源于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分配不公,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人民不能公平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复苏乏力、陷入长期停滞状况,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等更加严重,促使保护主义更加严重,民众的反抗运动持续深化。同时,资本主义大国的逆全球化突破了经济行为,发展成为政党、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实施一系列逆转经济全球化的措施,排斥外来民族。各种反全球化、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充斥西方,成为西方国家政治主流。

——摘编自栾文莲《对当前西方国家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分析评判》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20-04-06更新 | 588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6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