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刘家和在《古代中国与世界》中指出,文化史上发展的连续性与文化遗产的继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文化连续发展的文明中,前代文化自然地作为遗产被后代所继承,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就有文化遗产的继承。但是,有文化遗产的继承却未必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中国古代文明在文化史上的发展连续性,在整个世界史上尤其显得突出。例如,中国古代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从未发生断裂现象,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篆书,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从繁体楷书到简体楷书,其全部发展过程体现文化发展连续性。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发展连续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2024-01-22更新 | 318次组卷 | 9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古代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大量的时代伟人,如大禹、孔子、老子、商鞅、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北魏孝文帝等,都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请选择其中一位人物,并论述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要求:从所选人物的主张或措施,及其影响两方面子以论证,史实正确,表述成文)
3 .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功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孙中山先生主要活动
1894年组织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建议
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1905-1911年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领导辛亥革命
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1917年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1924年 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题词节选(19151949年)

时间对象题词
1915《明耻篇》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1931临时中央政府苏维埃是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是革命战争的组织者与领导者。
19386纪念“七·一” “七·七”共产党员应与各党各派各界人民一道坚持抗战,为驱逐日寇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并在斗争中起模范作用,不达目的决不停止。
194311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落成实事求是
19484晋绥干部会议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9497华北军政大学成立一周年为着消灭国民党残余力量,为着保卫人民共和国,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表

次序时间概况
第一次1953年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5.82亿人,这是新中国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学的调查方法开展人口普查
第二次1964年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6.95亿人,首次将“文化程度”“职业”等加入普查项目,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
第三次1982年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10.08亿人,首次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是中国现代人口普查工作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
第四次1990年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11.34亿人,调查项目增多,拓展到了21项,汇总资料丰富
第五次2000年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12.65亿人,不仅是首次使用光电录入技术(用光电直接扫描报表,把图像转授成数据进而形成数据库)并建立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也是首次采用了长短表结合的调查方式
第六次2010年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13.39亿人,首次将居住在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
第七次2020年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14.12亿人,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安全等核心技术和能力、应用更加智能化、高效率的电子化普查登记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从表中提取三条相关信息,围绕中国“人口与人口普查”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13世纪,中国再次进入分裂时期,南部的宋王朝与北部的辽金西夏王朝长期对峙,古今皆有人称这个时代为“南北朝”或“第二次南北朝”。

——摘编自程尼娜《辽金王朝与中华多元一体的关系》

材料二   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纷乱复杂、民族大交融的时代,汉民族又一次进入蜕变期,而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十分活跃,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尤以辽、西夏、金为代表。面对境内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被统治对象,游牧民族旧有的统治方式无法适应新的需要。因此,不同程度地汉化和借鉴、采用中原政治文明巩固自己的政权成为各民族政权不二的选择。

——摘编自魏淑霞《辽、西夏、金民族政权的汉化探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0—13世纪的中国”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围绕“10—13世纪”的时代特征,确立论题,展开论述,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实严谨,逻辑清晰)
2022-05-24更新 | 595次组卷 | 9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深圳速度有多快?

材料1979年4月,广东省委提出,希望中央能根据广东紧靠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给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这一设想得到了邓小平的大力支持。……

城市面貌翻天覆地变化。深圳当初最高楼仅有3层,如今超过100米以上摩天大楼已有近1000栋,道路里程超过6000公里,地铁通车里程297公里,拥有近千座公园、被誉为“公园之城”。……

在创立早期阶段,深圳通过“闯”,率先全面探索市场化改革,以拓荒牛精神突破盘根错节的旧体制束缚,到1985年底,深圳工业总产值从1979年的6061万元迅速增长到24.12亿元,并向全国输出理念与经验。……

——新华网2018521日《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从深圳发展奇迹看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深圳社会发展有哪些史料价值。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对上述现象进行评析。
2021-08-17更新 | 380次组卷 | 8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