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球发展的整体性只体现在真正普适于所有社会的三大过程当中,即人口增长、技术的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日益增长的交流。伴随这三大过程,人类进入了地球上几乎所有可以居住的地区,组成了成千上万个具有独立文化系统的社会,彼此之间形成大小不一的经济或文化交流网络;在网络中各地的自然物种互相传播,各种新技术、新观念和新信仰互相交流。全球史学者通过描述这三大过程,为在全球化时代重新认识本土文化价值的各民族提供了新的审视角度。

——刘新成《什么是全球史》

材料提供了全球化过程中的诸多思考,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雍乾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虽然基本上沿用明代以来的农具,如犁、耙、镘、香(锹)、铧、铁搭、田荡、长镜、钱铲、锝、耨、钼等,但是出于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这些农具较之明代都有所改进,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如这时的犁与明代的相比,部件减少,操作更加方便;铧的面积缩小,减少了耕作阻力,犁壁扩大,增大了耕作幅度,提高了耕作效率。在南方,如松江府的农业生产,普遍使用耕牛;在耕耘除草技术上,实行“三耘”。他们宁愿“少种多收”,也不要广种薄收。史称:种稻,“南土多收两熟者,上熟厚下熟薄。上熟移秧栽芸如他处早稻,六月中旬获,先十日撒种禾下,获去上熟,下熟秧长四五寸,以锄芸之,如治早种法,八月秒获,仍种大麦名三月黄者”。这是二稻一麦轮作复种一年三熟制,土地的利用率提高至300%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4-03-3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苍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2月开学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才辈出。15世纪,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被称为“美术三杰”。他们的作品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实生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下表为其简介。

人物

作品

作者及作品简介

达·芬奇

(1452-1519)

   意大利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的作品《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拉斐尔

(1483-1520)

   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他的作品《草地上的圣母》借助宗教主题表现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的女性形象,以颂扬人性中的至善、至美。

米开朗琪罗

(1475-1564)

   意大利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划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

——据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最早向西方介绍科举制度的是16世纪回国的葡萄牙的传教士。18世纪启蒙思想家敏锐地发现科举制度的思想价值和政治上的优越性,并由此对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作出高度的评价。科举制度在欧洲最早对国家政治产生持久影响的地方是英国,1853年英国格兰维尔伯爵在上议院指出,中国清朝就是由于采取了科举制度把最有才华的文人学士吸收到政府中来,所以少数民族满族能够统治庞大的帝国二百年,不久英国正式建立文官制度。1883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莱顿所提出的改革法案,该法案被视为以公开、公平的竞争性考试和考绩制为核心的美国现代文官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担任同文馆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认为科举考试,“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摘编自施忠连《科举考试与西方文官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文官制度”拟定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印度工业衰退。

1800-1850: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

1805-1849:默罕默德·阿里统治埃及并提倡工业化。

1831-1848: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835-1918:美国企业家安德鲁·卡内基在世。

1839:英国迫使埃及终止对棉花工业的保护。

185378;佩里驶入东京湾。

19世纪中叶:着重军事技术的日本工业化。

1860:农民革命控制大片中国领土;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1861: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

1871: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巴黎公社革命。

1868:日本的明治维新。

1877-1900:日本对外贸易额增长10倍。

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钢产量两倍于英国。

1895:日本在争夺朝鲜控制权的战争中打败中国。

                                 —摘编自[]非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上述材料是19世纪世界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归纳不少于两个阶段特征。示例:“科技快速发展的世纪”,考生归纳的阶段特征不能与示例重复;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表格中某一时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并对选取的这一关系做简要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1-12-12更新 | 2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2022届高三10月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钟义信在《社会动力学与信息化理论》一书中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归纳为科学一技术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理论,它的基本模型如下图所示:



根据科学一技术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理论和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格局是现实力量的配置和组合,世界政治格局是以综合国力对比为基础的。而当今世界,格局更多是大国之间现实力量的综合对比与配置组合。20世纪至今,世界格局发生过三次划时代的变化,见下表:

变化情况
第一次一战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形成了资本主义联合包围苏联的格局。
第二次二战打破了资本主义对苏联的包围,出现了社会主义的阵营,形成以美苏对抗,以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标志的两极格局。
第三次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两极格局崩溃,目前处于新旧格局变换交替的过渡时期。

——摘编自武传春主编《高校信念教育新视野》


围绕材料中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情况(任意一点或整体),拟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比法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下表为某同学整理的一个对比学习表格。

时间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20年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柯立芝繁荣经济大危机、胡佛自由放任
20世纪30年代开展计划经济建设罗斯福新政
20世纪40年代斯大林模式凯思斯主义盛行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建立福利国家
20世纪6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继续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纷纷建立混合型经济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减少福利政策
根据表格的内容,围绕20世纪的“政策探索与调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
10 . 图片证史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阅读下面四幅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任选一幅图片,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据此进行历史阐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