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历史变革中,长江流域是首倡之地,处于时代潮流的中心。在军事、经济、文教、社会风气等领域,沿江商埠向周围地区影响和辐射,带动了近代化进程。在同西方接触过程中,长江人精研西学,走出长江,游历并留学海外,归国后,勤劳付出,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陈振江《近代长江文化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围绕“讲好长江故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论证有力)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一定程度上,中东地区战争频繁是美、苏“冷战”对峙、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为保证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实力,美、苏一度制造“不战不和”的局面,从而阻碍了中东问题的解决。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总统萨达特认识到战争无法解决问题,开始谋求以和平方式来解决中东问题。1978年,美、埃、以三国首脑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埃以之间开始了通向和平的努力。然而埃及的单独媾和行为引起了部分阿拉伯成员国不满,同时,埃及国内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策划暗杀了萨达特总统。

埃及与以色列的握手言和推动了中东的和平进程。(1993年,巴、以双方在美国签署了《奥斯陆协议》,这是中东和谈的一个重大突破。然而,和平之路并不平坦。1995年,推动巴以和解的以色列总理拉宾再一次群众集会上被犹太极端分子刺杀身亡。此后不久,以色列右翼集团执掌政权,在中东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

时至今日,中东问题的和平解决仍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双方在许多具体问题上针锋相对,巴勒斯坦内部如“以暴抗暴火的活动和以色列“以暴制暴”的军事镇压,造成双方相互仇视和冤冤相报,使暴力冲突不断,中东的和平进程异常艰辛。

——摘编自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教材《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东的和平进程异常艰辛”。
2024-01-0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山文化发展的分期

中国古代泰山早在华夏文明初肇,就渐同国家政权发生联系,发展为帝王封禅告祭之所,秦汉唐宋皆有帝王封禅。魏晋南北朝,泰山固有信仰与新兴宗教相互融合。隋唐至宋金,以“士”为主体的文人群体竞相登山抒怀,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华章。明清时期,君主不再封禅泰山,但随着碧霞元君(泰山娘娘)信仰普及全国,民众涌入泰山进香,庙会甚为繁荣。
中国近代19世纪末,泰山上下“断井颓垣,老弱乞人拦游客呼号索钱,无复当年康乐景象矣。”民国时期,许多人对泰山“独尊”的地位提出质疑,全面否定泰山信仰和泰山文化。1930年阎锡山部队进驻泰安,与马鸿逵的第十五路军作战,泰山上下文物集中的盘道一线成为战场。1938年,日军侵占泰安,登上泰山并决定刻石留念。国民党在泰安的统治垮台前夕,其特务曾窜到玉皇顶大肆破坏。泰山上还建有近代不同阶段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而献身的烈士之墓和纪念碑。
中国现代泰山如今它已成为人民的博物馆兼山岳公园,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行列。宗教活动在泰山虽仍有延续,但熙熙攘攘的游客中,主流已是旅游观光的人群。.新的泰山文化正在形成之中,它必将是我们这个民族思索、奋斗、重新崛起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忠实代表。

——摘编自周郢《泰山与中华文化》、韩光辉《泰山文化的历史分期及特点》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选择任意一个阶段,围绕泰山文化的发展特点提出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表述清晰)
2023-07-1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6-30更新 | 4188次组卷 | 2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几个世纪以来,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随着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发展,也在变动着。1516C的地理大发现,使意大利港口远离世界商路,失去了独占东方贸易和欧洲商业中心的地位,世界航路中心转移到葡萄牙和西班牙,西班牙甚至成为欧洲最大的殖民帝国。随着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国衰落,17C荷兰成了欧洲经济中心。英国17C中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8C中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此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就伴随着这些殖民帝国的沉浮兴衰,从地中海沿岸转向大西洋。再从大西洋西岸转移到大西洋东岸。有人预言“地中海是过去主宰性的海洋,大西洋是逢时当令的海洋,太平洋则是未来的海洋”。这一预言今天正逐渐成为现实。

——摘自魏燕慎《亚太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中心转移》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围绕“力量崛起,中心转移”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展开论述。(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文明涵化与文化自信]

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

请以“文明涵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3-06-14更新 | 3614次组卷 | 2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全球化走过了商业资本、工业资本、金融资本为主导的几个阶段,从贸易交往全球化发展到生产、交换、消费在内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全球化尽管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但其发展成果并未惠及所有国家和个人。

如果说反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受损群体的运动,那么近些年来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则从民间情绪和第三世界行为演变为发达国家的公共政策,成为发达国家政府主导的“自己反对自己”的行为。

逆全球化的出现阻挡不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新全球化作为对全球化的自我扬弃,应体现更为公平、合理的方向指引。

——摘编自林小婷《从全球化转换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围绕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知识,自拟论题,并就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史实准确,条理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富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留下众多关于家国情怀的名言名句。

霍去病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班超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赵一曼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方志敏

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

钱学森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整理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从上述材料中分别选取一句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名言名句,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均势理论一度被称为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传统理论代表。均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际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学者认为:均势能够防止世界性霸权;保证国际体系内的稳定和相互安全;通过威慑、防止战争爆发来巩固和延长和平,即通过使侵略者意识到其扩张政策可能导致敌对联盟的建立而阻止其敌对行为。19世纪以来的均势呈现出四种主要的类型:欧洲均势(维也纳体系至一战爆发),这一时期被称为欧洲的“和平世纪”,当时的均势不是全球性的,仅局限于欧洲范围;过渡性全球均势(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冲突扩展到全球范围,均势格局开始冲出欧洲,带有全球性的特点;两极均势(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反映出美苏和东西方之间的冷战均势,影响波及全球;全球多极均势(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反映美苏和东西方之间的缓和关系和全球相互依存的发展。

——摘编自赵斌《均势理论与构建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02-14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举制是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础上突出以文取人的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是一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从隋代开始实行,经历了1300多年之久。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一直是作为历代政府最基本的选官制度,富有极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怎样改朝换代,不管有多少人用多少理由去抨击它,反对它,它都在不断地逐步完善和日益强化。其根本原因,就是科举制度本身的公平取士原则一直在起着主导作用。

——摘编自《浅谈古代中国科举制度》


根据材料及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材料中的一条或几条信息;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要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