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时期的“三次论战”

“问题与主义”之争1919年,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掀起了一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他认为,纸上空谈“主义”是无用的,中国当前最为紧要的是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回应胡适,认为“问题”与“主义”二者是相互依赖的,高谈主义不等于忽视现实问题,经济问题的解决才是一切具体问题得到解决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论战1920年和1921年,张东荪和梁启超分别发表文章,认为苏俄式的发展道路过于激进,中国缺乏建立劳动阶级政党的条件,也无法实现劳工革命,坚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开发实业”。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文回击,一场有关中国到底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不要进行革命的论战也由此展开。他们认为,中国虽有发展实业之必要,但要用社会主义的方法,资本主义道路带来的贫富差异、阶级等问题应作为前车之鉴,中国缺乏直接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至于中国没有无产阶级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张东荪、梁启超等主张渐进的改良,李达则认为改良“只是铲除社会问题的结果,并不能铲除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运用革命的手段才能根本解决中国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1919年,无政府主义者先后发表了多篇文章攻击马克思主义,鼓吹绝对自由,反对阶级斗争。对此,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予以回击,陈独秀认为“劳动阶级据以铲除罪恶的国家、政治、法律,我们是不应该诅咒的”。蔡和森也主张只有进行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推翻一切反动阶级的统治。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围绕建立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展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五四时期的“三次论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4-01-15更新 | 86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安康中学高新分校,安康市高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文化特点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下表是这一时期一些学派的观点。

主要观点文献出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韩非子》
若使天下兼相爱,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1-1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战争年代,部分外国记者深入中共领导的根据地、解放区进行实地考察。他们通过采访领袖人物、农民群众、普通士兵身上所发生的一切,生动地展现了中共的执政理念、执政绩效和精神面貌,诸如“红军官兵生活一样”“(根据地的)土地给重新分配了,捐税给减轻了……工人和贫农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人民会支持、保护和给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提供给养”等记载比比皆是。一批怀有革命理想的仁人志士,执着于土地改革、平等精神、清廉自律的实际行动,诸如此类均成为民众认同、支持与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的根本动力,也孕育和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

——摘编自李金铮《知行合一:外国记者的革命叙事与中共形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法律文明的特质

特质表现
礼法结合西汉率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开始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所谓法律儒家化就是引礼入法,即通过把礼引入法律从而做到礼法结合。汉代中期以后的法律儒家化,则更广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礼、法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融合
礼主刑辅、礼刑并用礼与刑自西周开始就成为法律体系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伦理立法中国的传统法律强调的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贵贱、尊卑、亲疏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历朝历代的法律均规定了臣民、子孙等“卑幼”对于君父、官贵等“尊长”的绝对服从义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伦尊卑的等级秩序

——摘编自赵玉环《中国古代法律文明的特质及现代意义》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项特质,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对其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特质、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救亡歌曲不是因学校音乐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但从当时情况来看,抗日救亡歌曲确实是在校园内广泛传唱的。1934年下半年,聂耳创作的《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通过电影和戏剧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摘编自梁爽《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材料二   “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这是毛主席亲口讲过的话!那八年里(19371945年),汉奸傀儡政府多次发出文件……把《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三百多首抗日歌曲列为禁歌。……很多南京人拒绝唱汉奸歌曲,而在背后偷偷唱抗日歌曲。每当听到《松花江上》,沦陷区的人民就坚定了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的信心!

——摘编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具体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始于战国,成于秦汉,一直延续到清,历时两千多年,大体上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始终。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仅见的,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①地主阶级把政治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中央再集中到皇帝(专制主义),所以政治权力并非层层分割的。皇权是最高的、唯一的、绝对的。

②皇权或皇帝通过各级官僚机构和官僚来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力。各级官僚机构和官僚对皇帝负责,地方行政制度是所谓的郡县制,由皇帝任命官僚去统治管理,可随时调换。中央机构亦然。

③除皇帝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以维持政权的连续性、稳定性外,官僚发展为任命而非世袭的,随时可以调换罢免。官僚的选拔权原则上归皇帝,实际上由官僚机构来执行,即官僚原则上凭才能、德行而非血统家世任职。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从材料中任意一条或多条信息中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持论有据)
2023-10-28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选科调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西方近代文化以及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开始在中国出现,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逐渐成了中国近代文化的一部分。

二是一些传统的部门和学科或不能适应社会现代化需要而逐渐衰落,或接受西方近代文化的影响,向现代部门和学科转化;西方的一些新部门和新学科开始传入中国,并最终得到确立和发展,从而丰富了中国近代文化的部门和学科体系。

三是诸如纲常名教、专制独裁、男尊女卑、夷夏之辨、重农抑商等一些旧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或否定,并逐渐为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重商、进步等新的价值观念所取代。

——摘编自郑大华等《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近代文化转型”,就材料的部分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塑造的劳模形象统计(部分)。

时段代表作品作品特点
19491965《伟大的起点》等人物的“激情状态”与”竞赛意识”作为一种内驱力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走向,其中,劳模作为奋进精神的核心驱动力起着关键作用。
19661989《逆光》等“文革”十年中的劳模形象,显示出一种特有表征—阶级斗争的典范。劳模逐渐弱化其生产本性,转而成为某种高度典型的“斗争英雄”。20世纪80年代,劳模主体意识觉醒,对个体理想勇敢追寻。劳模的“集体”属性开始缓慢向“个体”属性挪移。
1990年至今《蒋筑英》等这一时期劳模题材电影往往以真实经历改编和文献纪录片的多重弥合,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与影像的真实感;从叙事结构与视听层面来看,劳模的讲述方式增加了“拼贴式的、时空跨越式”的讲述方式和他者视角,更加接近观众审美需求和主流情感的路径。

——摘编自王飞翔《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银幕劳模变迁》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1840年英人以炮火击破中国的门户,强行输入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中经英法联军之役、中法之役、中日之役、庚子联军之役、日俄之战、日德之战,一直到1925年“五卅运动”以来,帝国主义者在上海、沙面、汉口、九江等处,对于中国民众的屠杀,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只在压迫中国民众的帝国主义完全消灭的时候,才存光荣的胜利的终结。

——摘编自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1926年3月12日)

材料二 我们的真正敌人是贫穷,是疾病,是愚昧,是贪污,是扰乱。这五大恶魔是我们革命的真正对象,而他们都不是用暴力的革命所能打倒的。打倒这五大敌人的真革命只有一条路,就是认清了我们的敌人,认清了我们的问题,集合全国的人才智力,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的作自觉的改革,在自觉的指导之下一点一滴的收不断的改革之全功。

——摘编自胡适《我们走那条路》(1930年)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10-0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菁师联盟)榆林市靖边中学、绥德中学、府谷中学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奥地利国际法学家菲德罗斯曾说过:“哪里有往来,哪里就有法”。国际法随着国际交往 的出现和日益频繁不断发展,是制度化的国际关系,是国际关系的特定表现形式。国际法规 则的制定是国家间政治、经济等综合力量对比的反映,是各国在国际合作与斗争中不同利益 冲突和妥协的结果。同时,作为国际关系发展产物的国际法,反过来又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 生重要影响。主权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中遇到问题时,都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际法规则的影响。

——摘编自李井琦刘荣辉《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合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