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的历史变迁

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国家身份定义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国际秩序中的大国/负责任的大国
国际制度战略革命与推翻现行国际制度参与制度且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通过推动多极化和建设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摘编自韩万圣《冷战后中国国际制度战略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表中的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2-12-2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和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历史中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而文字和语言是文化的缩影,要研究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必须首先从西方的文字和语言下手,在这方面林则徐做得比较好....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未重视对西方历史地理和文化的研究,这是它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虽然已开始注意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国情,但却研究得不够透彻,不够深入,没有从中得到启示,没有依据国情判断中国应该走什么路,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制度,也没有触动封建经济基础。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曾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摘编自毛加元《论近代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失败的原因》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初期,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河北西路和河北东路(今属河北省),河方路(今属山西省),永兴军路和秦凤路(今属陕西省),京东西路、京西北路和京西南路(今属河南省),约占全国人口的30. 66%。之后,这些地区的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至公元1102年,下降到29.7%左右。南方的南浙路和江南东路(今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等地)、荆湖南路(今湖南省)、荆湖北路(今湖北省)和江南西路(今江西省)、福建路(今福建省)等地,人口所占比重则从27.87%上升到39.76%。到了北宋后期,全国已经有将近2/3的人口居住在南方。两宋之际,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为四川以及江苏的长江南岸地区。到南宋后期,黄河中下游5省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数量下降到仅占全国人口的11.24%,而长江流域6省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的人口比重则上升至61.27%。

——摘译自《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采取了一定的民族政策,其中主要有战争与和亲这两种对立的形式。从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则国家兴盛,处理得不好则国家容易走向衰亡。每个民族都是我们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原王朝若是与某个民族(特别是比较强大的族群)的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危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尖锐一缓和一交融”的循环之中,尽管有过几次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但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流始终是主流,国家统一始终是总趋势。

——摘编自吴东风《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至今约五百年的时间里,西方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规律:思想启蒙带动科学进步,从而引发政治革命,促进了社会发展,最终又产生了新的思想启蒙。法国大革命的发生便与法国思想启蒙运动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其直接结果,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确立。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启蒙思想家以非凡的胆略向世人揭示了中国社会面对“千古未有之变局”,凡有血性的中国人应当奋发图强,创建“千古未有之奇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转变中国社会的命运。此后,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思想家都相继发出改革社会的强烈呼声。他们要求清政府顺应形势发展的趋势,深化改革,加快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结构的转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

——摘编自陈琛《探究中西方思想启蒙在社会发展转型中的作用》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打破了士族门阀对官吏选任的垄断,有效地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通过推行科举制度,唐代选拔官员的范围从魏晋时期少数豪门望族,扩展到地主阶级各个阶层。参加科举者的门第、品行限制并不严格,他们所代表的阶层也比较广泛,这对加强唐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唐代举子在参加科举考试前,要进行“行卷”。所谓“行卷”,就是应试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在考试前写成卷轴送呈至当时有较高声望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投“行卷”是为了“公荐”。“公荐”就是声望地位较高的公卿大臣向考官推荐考生

——摘编自庞峰伟《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举制实行中政府与名门望族的关系”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的主要措施

时间措施
公元前140建立中朝制度
公元前138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公元前134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公元前128确立以举孝廉为主要科目的察举制
公元前127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19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颁布“算缗”令、“告缗”令,征取商人资产税
公元前117实行盐铁官营
公元前115下令铸造五铢钱,禁止郡国铸币
公元前112进军西南夷和南越,在西南夷、南越设郡
公元前110采纳桑弘羊的建议,推行均输法、平准法
公元前106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一项汉武帝治理国家的智慧,并予以说明。(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8 . 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到清朝中叶,咖啡开始进入中国。鸦片战争前,清朝闭关锁国,只留广州一个通商口岸,在广州居留的洋商找不到咖啡馆,只能自己开店。大约在1836年前后,就在今天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附近,丹麦人开了一家咖啡馆,那是广州的第一家咖啡馆,也是中国的第一家咖啡馆。不过敢进这家咖啡馆的华人一个也没有,因为官府严禁国民沾染洋人的生活习气。鸦片战争后,上海设立租界,一个犹太人在英租界开起咖啡馆。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帮洋商打理生意的华人买办数量暴增,他们模仿着洋老板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国第一批喝咖啡的人群。进入民国后,西风进一步东渐,留洋读书成为时髦,接触咖啡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在洋人、买办和归国留学生的影响下,咖啡生意在广州、上海、天津、汉口、北京等大城市日渐兴盛起来,老北京的大碗茶还在,但已经不再独霸天下。


结合近代中国咖啡馆的变化,论证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要求选取至少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所示为史书所载的唐代几位名臣的事迹。

姓名职位事迹
房玄龄曾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魏征曾任尚书左丞、秘书监、门下侍中等职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狄仁杰曾任大理寺丞、侍御史、刺史、司马、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宰相)等职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唐太宗墓)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不至于死。……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帝(唐高宗)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姚崇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等职是时,上(唐玄宗)初即位,务修德政,军国庶务多访于崇。……崇独当重任,明于吏道,断割不滞

——摘编自《旧唐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一则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每个时代都有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它们又是这个历史时代的重大见证。如表为明代中后期几位人物的言论。

言论人物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何良俊(戏曲理论家)
四民之业,惟士为尊,然无成则不若农贾。王来聘(商人)
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张居正(致治家)
窃闻先王重本抑末,故薄农税而重征商,余则以为不然,直壹视而平视之耳。日中为市…盖与来帮并兴,交相重矣…商何负于农?汪道昆(文学家)
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县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王阳明(思想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9-01更新 | 520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咸林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