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西汉武帝时期,中央王朝对夜郎等“西南夷”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先是派唐蒙出使夜郎会见夜郎王多同,得以在夜郎及周边“旁小邑”设县,中央政府采取“分巴割蜀”方略设置了犍为郡。接着征调巴蜀等地人力和物力,在秦“五尺道”基础上,修通从焚道(今四川宜宾)直抵烊柯江的“南夷道”(亦称夜郎道)。夜郎内附后,设置烊柯郡。

铜车马属于辎车,马由首、尾、颈、足、躯、耳等11段装配,除双耳外,其余9段钧用砂模空心浇铸,铜壳菲薄,铸技高超。马的神态逼真,昂首翘尾,鬃毛平整,竖耳咧嘴作嘶鸣状,十分矫健。车属双曲辕车,双轮十二幅。卷曲成U形覆瓦状的车棚厚度仅1毫米,轻柔如纸,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的汉墓中的车马里最完整的一个。

——节选自贵州省博物馆文物“铜车马”讲解词

东汉铜车马为贵州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请根据博物馆的相关文物介绍,提取信息,多角度阐述文物反映的时代特征并认识考古文物的价值。
2024-06-07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汉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并发展为现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汉民族形成以后,在2000多年的岁月中,曾经饱受内忧外患和艰难曲折。无论在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还是居于少数民族贵族统治时期,她都没有被分裂、被同化,反而从小到大,不断向周边各族辐射,与之建立起愈来愈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并将其中的一部分予以吸收,以扩大自己的共同体,从而逐步形成以汉民族为凝聚核心的中华“多元一体格局”。汉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凝聚核心,并不是有任何人为力量的左右,而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的。

——卢勋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政府顺治年间,山东人口数量逐渐开始回升。但耕地毕竟有限,当开发到了一定程度,耕地面积就不会继续增加,马铃薯等美洲作物耐寒、耐瘠薄、产量高,为人们所青睐。马铃薯等作物生长期短、播种期长,与原来的五谷作物相差较大,容易与传统作物形成年内复种,大大提高了复种指数,粮食单产和总产快速增加。同时马铃薯等作物传入中国后,清代出现了大量的流民、棚民,他们依靠这些耐寒、耐瘠薄的作物开垦山地。清代学者汪士铎指出:“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箐,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摘编自王宝卿《明清以来山东种植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反映出马铃薯等农作物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请选择一种影响,并从社会史观角度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一种影响进行探讨,也可以就不同影响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采取了一定的民族政策,其中主要有战争与和亲这两种对立的形式。从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则国家兴盛,处理得不好则国家容易走向衰亡。每个民族都是我们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原王朝若是与某个民族(特别是比较强大的族群)的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危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尖锐一缓和一交融”的循环之中,尽管有过几次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但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流始终是主流,国家统一始终是总趋势。

——摘编自吴东风《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西方议会议员的区别

中国人大代表西方国家议员
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某党某派的代表,而且往往集中在少数党派
有各自的工作岗位,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宪法法律的贯彻实施情况有切身体会,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丰富而深入脱离生产工作第一线,作为“职业议员”,往往结成拥有自身特殊利益的共同体
个人不能代表国家权力机关直接去处理问题,而是通过会议等方式依法集体行使职权竞选的时候向选民点头哈腰、好话说尽,而竞选成功之后则官气十足

——整理自张文显《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材料从宏观角度对比了现代中国和西方权力机关人员构成的差别,蕴含着有关现代民主制度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启示提炼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2-11-15更新 | 243次组卷 | 6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史放到全球视野下考察,对中国古代史进行如下的阶段划分。


中华文明的奠基期
第一阶段邦国并立时期文明晤光初现
第二阶段夏商西周文明中心产生和发展
第三阶段春秋战国文明突破

——摘编自周国林《全球视野下中华文明演进的阶段划分与道路选择》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阶段,并结合所学先秦史知识进行说明。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刚刚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同世界的总体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20世纪前半叶,中国处在不稳定的世界体系的底层,中国人追求的是恢复在19世纪失去的独立和主权。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习和探索如何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同现存世界打交道,以便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两极格局中,中国同美苏这两个世界的主宰者抗争,向现存的世界秩序发起挑战。在 20 世纪的最后 20 年,根据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党和国家领导人认真分析我国面临的威胁,开启了自觉加入世界体系的过程,并利用现行规则适时地调整外交政策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促进本国的发展。

——摘编自章百家《改变自己 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的历程与经验》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外交历程”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近代前夜”的中国,人们有着这样的思考

观点一1500~1763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较为关键的时期。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球的政治和文化关系也随之形成,西欧国家开始强行入侵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的内部瓦解力和外来冲击力交织在一起,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国进入了近代历史的前夜。
观点二1750年中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相对份额为32.8%,1800年为33.3%,中国经济并不落后于世界,还颇具实力。中国的衰落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和强势入侵而来,政府的丧权辱国使危机和变局陡然地出现,中国逐步地陷入了贫困的陷阱。
观点三一个大帝国安于现状,孤立于世界,最终又在与新世界的殊死决斗中死去,内在的不思进取才是真正衰退的原因。当时的中国人认为自己居于世界的中央,他们的光辉普照周边,西方人的思变之切与中国人耽于现状是当时两个世界之间强烈的对照。即使陈腐世界代表着道义,现代社会代表贱买贵卖的特权,也改变不了这场离奇的悲剧。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你对中国“近代前夜”的理解。
2022-11-05更新 | 264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县中新学校计划项目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有关现代化目标的表述。

时间表述
1953要用三个五年计、时的时间……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61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979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们姑几用个断词,叫作“中国式现化”……要在本世纪术达到(西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实现四个现代化比想象中困难
1987实现现代化的方向是“富强、民主、文明"。分别代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
2007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22我们所推崇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樾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其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据谢冰《建国以来党对中国现代化目标认识的历史演进》等整理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现代化目标”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所示为史书记载的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出身及任职事迹
陆凯举孝廉出身,曾任东吴永兴县长、诸暨县长。曾拜征北将军、领豫州牧等其时宫中列将何定媚逢奸巧,受宠专权,陆凯当着他的面斥责他:“你看前前后后侍奉君主不忠诚,倾覆混乱国政的人,有哪一个能善终天年的?你为什么专门干那些佞媚奸邪的坏事,堵塞君主的视听?你应当自我勉励改正。不然的话,会有你无法预料的灾祸!”
蒋琬举茂才出身,曾拜
蜀国尚书令,领益州刺史、大将军、大司马等
蜀汉后主建兴元年(223年),丞相亮(诸葛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邑、阴化、庞延、廖淳……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荀彧举孝廉出身,曾任东汉侍中、守尚书令彧尝言于太祖(曹操)曰:“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或从容与太祖论治道,如此之类甚众,太祖常嘉纳之。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
锺繇举孝廉出身,曾任曹魏大理卿、相国、太尉、太傅等职太祖(曹操)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据陈寿《三国志》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须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9-26更新 | 366次组卷 | 7卷引用:贵州省2023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