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412日下午,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晏绍祥主讲的“文明之间:欧洲文明的多元性”(“文明之间”系列第三期)首场讲座、“北大文研讲座”第196期在线举行,主题为“古典希腊文明起源中的东方因素”。

大概在今天仍有许多人持充足的理由相信:西方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诸文明迥然不同,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由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而到近代的工业文明独立发展演变而成的;甚至有人把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等常常被直接归结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固有本质”的衍化。其实在古代,这种观点就遭到人们的反对。20世纪2030年代,这种认为“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就自成一个文明传统的观点开始从根本上遭到质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西方”文明实际上“起源”于非西方——更确切说是古代“东方”诸文明,东方化时代的希腊在各个领域内均受到东方文明的影响。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1月《略论希腊文明中的东方因素》整编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本来是以建立民主制度为目标的,但因为广大民主没有觉醒,民主制度缺乏社会根基,少数人的革命只是改换了政权的名号,民主制度之实,杳不可得。用陈独秀的说法,“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当时中国的先觉分子认识到,徒有共和国的名号是没有用的。要使中国真正从专制、落后、腐败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走上民主、富强之路,必须使中国国民之大多数,清除其头脑中的专制主义余毒,树立民主共和的理想,从而为民主共和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左玉河《五四那批人》


根据材料,从整体或局部提炼出一个具体论题,并运用中外近代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6大事记

1月

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宣布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月

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大会,庆祝北京市农业、手工业全部实现合作化和在全国第一个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

2月

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

3月

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颁布《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4月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强调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4月

中共中央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定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7月

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歼-5战斗机,在沈阳飞机厂诞生。

7月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

9月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宣布,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9月

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应邀访问中国。

10月

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电子管厂北京电子管厂举行开工生产典礼。

12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译本开始分卷出版。

——摘编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


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一年,发生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从上述1956年大事件表中提取至少两则以上相关信息,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观点明确,阐述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2023-02-09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康德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两个历史时期的流行服饰简介

中世纪时期拜占庭的达尔玛提卡:十字形外衣,是一种没有性别区分的贯头衣,长度随人体高度从肩及地,而且从肩部到下摆底部装饰着两条红紫色的条饰——克拉比。克拉比作为基督血的象征,是一种带宗教色彩的装饰。
文艺复兴时期男女服装都流行使用填充物。男性服装的肩部、胸部、袖子甚至腹部都使用填充物,突出显示男性的威武、雄伟等特征。女性服装是上身使用紧身衣以及敞口低领,下部穿用裙子,裙内使用宽大的裙撑,整体看来,上身紧瘦,下体裙子宽大,突出呈现女性的人体曲线美等特征。

——摘编自刘静轩《论文艺复兴时期服饰艺术的现代性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欧洲思想发展历程,拟定一个论题,对上述欧洲的流行服饰进行解读。(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各民族人民在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的中心和重心所在地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下表是不同视角下的“黄河文化”

考古学角度黄河流域诸多的文化遗存构成了中华文明“星空”中灿烂的“银河”
政治与国家形态的角度随着定居的农业文明阶段的到来,黄河中上游早期“国家”雏形诞生。周朝时黄河文化已由城邦国家过渡到城邑国家的体制
社会经济的角度中国古代大城市的兴起与黄河流域灌区的分布具有密切联系,沿黄河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积极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想体系生成的角度黄河流域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互相争鸣,逐渐形成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并在后来的历史中一脉相承
文化传播的角度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在不同阶段形成多个文化中心,并由中心向周边传播,并与外部世界的多元文化进行广泛交流互鉴
革命历史角度近现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各族群体奋起抗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奏响“保卫黄河”的壮丽篇章。

——编自王海飞《论黄河文化的形成过程、内涵与形态》


根据上述材料,根据材料任意一个或多个角度围绕“黄河文化”拟定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五四运动”的范畴,就是“五四运动”一词是否应当一方面包括学生和知识分子的社会、政治运动,另一方面也包括1915年就开始的新文学、新思想运动,即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呢?

有些人主张“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两回事,而且彼此没有多少关联。这派人只承认新文化运动也许略为便利了“五四运动”的推行。还有不少知识分子对“五四运动”一词采取更广义的看法。他们对这个名词的一般用法是同时隐含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在这一意义下,“五四运动”包括1919年前后这段时间一切思想变动的各方面。

——摘编自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五四运动”的范畴,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22-12-2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强基联合体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精神文明作为城市文化的内核,赋予了一座城市独特的城市面貌,塑造着一座城市鲜明的品牌特色,提升着一座城市的内涵品质,也为城市魅力的绽放增光添彩。

相关史实来源
四川彭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里,彭州籍中科院院士朱清时的家训、彭州实验小学校训、全国文明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的企业精神等均被雕刻在观赏石上,观赏石矗立在人工湖边;见贤苑和崇德林,分别展示着8名彭州近现代乡贤名人和12名“彭州榜样人物”的事迹:修身麻里,中国美协画家、彭州籍人物画家肖天智创作的12幅图文并茂的连环画阐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
成都文明网(2016年10月)
随着武汉市第二批8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的出炉,武汉市建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总数已达24个,其中以“友善”为主题的沙湖公园展示了20个琴园友善的故事,并推出了琴园大碗茶供市民免费饮用,建起了为市民提供使民服务的爱心驿站,供市民免费借阅图书的爱心书屋等
中国青年网(2017年5月)
佛山市三水区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色示范点16个,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26个,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志性景观100多处,创新性制作手绘墙10万多平方米;此外,三水区还完成了6处红色地标的改造提升;市民走在城区主次干道、公园、广场、大型商超、服务窗口、景区景点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各类核心价值观标示、公益广告
南方新闻网(2020年9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2-12-18更新 | 91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旧史学VS新史学

“旧史学”之精英生存论史学“新史学”之国民生存论史学
耗民智: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备君王之浏览或供特殊阶级诵读。益民智:为国民而作或国民自作,供给国人以历史的全部知识;能使读者领会团体生活之意义,以助成其为一国民为一世界人之资格。
帝王家谱或王公年代记:帝王教科书,亦士大夫之怀才竭忠以事其上者所宜读者也。国民的历史或国民发达史: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国民资治通鉴”或“人类资治通鉴”。
知有个人,所重者在一人: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为若干之死人作纪念碑。知有群体,所重者在一群人;叙一群人相交涉、相竞争、相团结之道;叙一群人所以休养生息、同体进化之状。
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舍朝廷外无可记载;专纪君主与其臣妾相交涉之事;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以社会(国民)全体为史的中枢;民间之事,可纪者多多;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体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知有陈迹:为若干之过去事或邻猫生子之事作歌舞剧。知有今务: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

注:本表主要据梁启超《新史学》一文,并适当参考《中国史叙论》和《中国历史研究法》相关内容而制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提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三个角度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实行新民主主义、效仿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这五次转向。在历次转向当中,外部因素和国际环境都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中国或面临外部战争的压力,或面临地缘政治的抉择,对世界形势的估计、对时代前景的看法、对区域变局的反应,影响了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提取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2-12-0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一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十分悠久,无论是从明代“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并行,还是到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始终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输入与输出相随相伴的历史。

——摘自刘燕凌《冲突与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

结合所学知识,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围绕”中西文化”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