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记载,从17世纪起,江南地区一直使用多锭纺车技术,18世纪晚期,人力纺纱机在松江地区得到广泛使用,流动轧花人为农户轧花、梳棉等。家庭棉纺织作业成为妇女的工作。有记载表明,一个女孩需要花4年时间才能娴于纺纱和织布。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乡村专于纺纱,城镇专于织布。布号或布行控制着松江大部分棉纺织业生产,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高度商业化的经济活动。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然而,1840年以后的60多年中,松江连同江南的其他地区经受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和中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内战,内战期间,江南地区损失了一半的人口。这一时期还经历了气候变迁的逆转,包括气温的骤降、夏雨淫霖以及时常爆发的洪水,破坏了棉花的种植。值得注意的是,1846年,江南学者包世臣已指出:“松、太利在梭布……近来洋布盛行价止梭布三之一,梭布势必减滞。”

——摘编自李伯重《“过密化”与中国棉纺织业生产》

材料二   1787年,英国原棉消费增加到2200万英镑,棉纺织业成为雇佣人数与产品价值仅次于毛纺织业的第二大产业部门,消耗的大部分纤维都是使用机器清洁、梳理、纺织的。半个世纪以后,原棉消费量增加到3.66亿英镑;按产品价值、资本投资以及雇佣人员计算,棉纺织业成为英国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几乎所有的棉纺业雇员都在按工厂制度组织的制造厂中就业。棉纱的价格已经下降到以前价格的1/20左右,而且最便宜的印度劳动力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无法与兰开夏的骡机和画眉乌织机进行竞争。英国的棉纺织品畅销到世界各地,出口值比国内消费量大1/3以上。棉纺织工厂是英国工业实力的象征,同时也造就了庞大的工业无产阶级。

——摘编自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及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棉纺织业发展前途不同的原因。
2021-08-3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林则徐,福建候官人。他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他还主张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一位民族英雄。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伦敦杜莎夫人像馆展出林则徐像时曾派发宣传单张。其主图为穿着清朝服饰的一男一女相对而立的晶像,背景是当年在欧洲流行的中国风庭院景色,单张上以大字印着“钦差大臣林则徐与他钟爱的配偶”。再仔细读那些较小的文字,赫然发现这样的字句;“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250万英镑英国财产的销毁者,他和他的小脚老婆是唯一在我国被展示的这类人物”。其中所谓“英国财产”是指被林则徐销毁的鸦片。

——摘编自【英】何伯英《旧日影像》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两位作者对林则评价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前述评价呈现差异性的原因。
2021-08-26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第七次双基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辩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摘编自《汉书》等

材料二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通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
2021-06-09更新 | 3823次组卷 | 27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依据秦制重建了三老体系,在“毋烦民,欲为省”的思想下,《汉书·高帝纪》二年令:“举 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汉书·百官志》载:“三老,掌教化。”除此之 外乡官之首的三老作为当地人管理地方治安、解讼埋怨、还可向朝廷反映地方官的政绩。《后汉 书·明帝纪》注云:三老“劝导乡里,助成风化。”汉初孝廉大多只闻于乡里,没有三老一级的推荐 无法闻于州郡。武帝至宣宗时期,拥有较少乡间势力背景的啬夫作为国家控制乡间的最根本官吏,逐渐成为联系朝廷和民间基层的中坚力量。东汉时期许多乡官凭借自身权势决定乡间 事务,三老无法再随意行使权力。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宣传礼仪道德为本职的三老原本的功能已基本丧失,自此渐渐湮没。

——摘编自张智慧《汉代乡官研究》

材料二   宋代乡、耆与都保等乡村组织成为整个国家行政组织的“神经末梢”,国家赋予这些组织在乡村社会中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务等职责。熙宁六年(1073)规定的保甲法将十户 为一小保改为五户为一小保。因血缘关系形成的宗族组织,其构建依据“有补治道”的原则,注重封建伦理的教化与培育,使乡村子弟自觉遵行三纲五常,由“孝”“慈”向“忠”“敬”转化,将家 族伦理与国家、社会伦理相结合。除此之外,民间经济组织、民间宗教组织、民间武装等各种各样的非血缘组织也不断出现。这些乡村民间组织或有浓重的国家政治设计色彩,或受到国家严格控制,或是非常状态下产生,均非乡民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起来的。

——摘编自谭景玉《宋代乡村社会“自治”论质疑》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设置“三老制”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老”逐渐湮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冈国朝太郎(1872-1936年)是日本现代法学家,是大陆法系的倡导者。1906年受聘于清政府参与“法理派”代表沈家本主持的《大清新刑律》修订工作。法律修订期间,张之洞等“礼教派”主张把“无夫奸”、“故杀子孙”等罪写入新刑律。冈田朝太郎曾就此进行逐一反驳。他说:“夫寻子常和奸行为,不过违反道德已耳。其害未及于社会也。”对于“故杀子孙”罪(原文为:“故杀子孙处四等以下有期徒刑,若违反教令,依法决罚,通致死者不为罪。”),他说曰:““故”字若释为“故意杀死”,则对总则相关条文形成文。”二曰:““依法处罚”意义不明。因为处罚专属于国家主权,虽尊亲属对子孙,亦不能有此种权力。”三曰:““近致死”字样,不是以明故意与非故意之分。”……两派经过长期斗争,该法律于191012月颁布。

——摘编自何勤华《二十世纪百位法律家》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述冈田朝太郎的刑律观。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网田朝太郎参与修定大清刑律的历史背景。
2021-08-26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双基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是基督教统治的统一文明区,“基督教世界”俨然是一个政治实体,在这个实体中,国家的政治独立性被淡化、弱化,宗教神权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而西欧盛行的分封制使已经形同虚设的国家权力又被大大小小的贵族层层分割。14世纪以来,整个西欧陷入连绵不断的封建贵族混战之中;与此同时,西欧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对贵族破坏城市自治和商业自由的行为越来越难以忍受,转而与国王联手,共同对付贵族。15世纪上半叶的宗教会议运动则标志着基督教世界开始解体。早期民族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些国家有意大利的城市国家、法国、英国和西班牙。对于这一历史现象,西方史学家大都给予高度重视,因为它对即将迈入近代的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19世纪民族主义逐渐发展成为德意志地区的一股重要思潮,哲学家费希特认为,除非铲除掉各邦君主,否则德意志民族便根本不可能诞生。经济学家李斯特则针对英国商品的倾销主张建立受保护的民族经济体系。在德意志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下,1871年德意志帝国得以建立,这标志着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摘编自孟钟捷《德国筒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民族国家和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民族国家和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2021-08-25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双基检测文综历史试题(新课标)
7 . 1933年6月,罗斯福拨出2.38亿美元,建造总计有12万吨的32艘舰艇。1934年至1940年,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三个《文森-特拉梅尔法案》,不断增加在船和飞机造方面的授权。这些做法的历史背景是
A.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B.美国正式对法西斯同宣战
C.美苏两极霸权争夺日益激烈D.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2021-08-2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双基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427日夜,日本和俄国之间爆发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日俄战争。19059月,日俄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沙俄把包括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和中东铁路的一段支线(从长春到大连)转让给日本,并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不久,日本将辽东半岛改名为关东州。1919年,关东军成立,直接隶属于天皇。战后日本出现了一个新建和扩建企业的高潮,日本由原来那种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的工业化模式逐渐转换到了以国内固定资本为基础(其中又主要侧重于军事工业),国外市场为引导力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在日俄战争期间,首相伊藤等人同意置驻韩军司令于公使之上,军事从此开始优先于政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军阀制度建立。

——摘编自鲍玲《日俄战争对二十世纪初日本国家发展方向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日俄战争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1-08-2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八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一方面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对工人运动血腥镇压;另一方面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工人阶级斗争进行了一些让步。他在1883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工人赔偿法》,1889年实行了《伤残和养老保险法》。这三个法律是现代世界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社会保障的宗旨是在维护社会安全、国民经济的稳定及在均衡发展条件下,进而开发人力资源。它虽有公平的内容,但更强调自助和安全。它的主要特点是实行“自助”原则,强调资金来源多元化,即保险最大部分由雇主与雇员共同交纳;政府在收支不平衡时,酌情给予资助。双方负担的比例,视险种的不同有所区别。养老保险由雇主与雇员平均分担;工伤保险完全由雇主负担;疾病保险雇主负担1/3,雇员负担2/3,这样有助于把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享受的基金与市场竞争的责任心联系起来。享受保险待遇必须具备一定的缴费年限,并根据个人过去的平均收入作为基数计发待遇,以政府必须通过的立法作为实施的依据。实行这一模式的国家,必须在工业化上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较雄厚基础才能实施。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社会领域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社会领域改革的影响。
2021-08-2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西周殁西周以前的时代,他一生都在为重建西周时期的社会和政治而努力。他认为如果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价值和美德能够恢复,那么西周这样的理想社会就能重建。在孔子所设想的社会中,A与A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内部关系,比法律更为重要。如果社会中人人都对己坦率,与人仁爱,这就是一个好的社会。作为理想社会的统治者,光有粮食和军队是不够的——成功的统治者必须还要树立某种道德楷模供臣民模仿。

——摘编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理想国》一书包含了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看法。首先,他相信人类只有在城邦内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其次,柏拉图相信人的灵魂由三部分组成:理性、欲望和激情。灵魂的每一部分都在柏拉图的理想社会中有着对应的阶级:军人代表着激情的部分;人数最多的“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着欲望的部分;而理性部分则更多地表现在“护卫者”(统治阶级)身上。如同在一个和谐的个体中那样,在一个和谐的城邦中,所有组成部分必须一起起作用,但理性部分必须控制其他两个部分。“护卫者”应由一个“哲学王”来领导,因为他们“具有知识”,接受过专门训练,经历过特殊社会生活。

——-摘鳊自(美)沃尔夫《夫人物和大问题:那些影响历史的人和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理想社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理想社会观念产生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