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吴起在楚,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之废弃,为新军国图谋富强之两要端,而即以促进宗法封建贵族之崩溃。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1898年光绪皇帝与太后分享皇权合法性的情况下,皇帝采取大刀阔斧而又激烈的改革方式,将会使反对变革的保守派与那些由于改革而丧失既得利益的官僚,有可能与充满权力失落感的慈禧太后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皇帝难以招架的强大政治阻力,可以说,这是清末变法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特殊的问题。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去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在秦”使“新军国图谋富强”的措施是什么?“孝文”为什么要“使其整体的汉化”?
(2)材料三中,“清末变法”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皇帝难以招架的强大政治阻力”是什么?
(3)材料三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什么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022-02-1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砺志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线上学情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地方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即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曹操在北方稳定统治后,急需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建议后,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这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所谓中正,就是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晋以后,中正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保证了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进行干扰。

——摘编自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

材料二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曹魏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老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2)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4 . 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轻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据[]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强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并举出苏俄工业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普京认为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联经济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
5 . 中国政治文明进展经受了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逐步演进历程;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 为了保证人民民主,必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公正,不答应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指出材料一中图1所示中心机构的名称;与图1相比,图2的中心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由哪次会议制定的?该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归纳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进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政治文明进展趋势的认识。
2023-01-06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2021年1月高中学业基础会考历史试题
6 . 当今世界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相互间的联系和依赖空前增强,这种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波音公司的777型客机由13.25万个主要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由全世界的545家供应商生产。其中,8家日本供应商制造飞机机身、机门和机翼,1家新加坡供应商制造机头起落架的舱门,3家意大利供应商制造机翼阻力板。

材料二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

          年份19701992
32个发展中国家108美元279美元
2个发达国家3129美元22185美元

——《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1)材料一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这种趋势下存在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联系所学知识,谈谈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这种趋势的挑战?
2022-05-17更新 | 114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柳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B)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东西方国家治理模式的一些认识。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对孝文帝汉化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经过战争的洗礼,终于形成了。中国人民在此之前,已经为国际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应有的国际承认。《宣言》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首签,其余22个国家则按国名的英文字母顺序依次排列。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二   196210月,肯尼迪决定由他弟弟向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传递进行秘密导弹交易的口信:明确提出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不入侵古巴。“我们应该告诉赫鲁晓夫,尽管在土耳其导弹问题上不能达成公开或明确的协议,但总统决心把这些导弹撤出土耳其,而且是在危机一旦结束就这样做。”肯尼迪希望多勃雷宁明白,“苏联如果公开提及我们这一许诺,它就不再具有任何约束力”。肯尼迪(弟弟)向多勃雷宁强调,他传递的只是一则信息,“而非公开的保证”,美国不想就此问题达成协议。赫鲁晓夫严守自己的承诺,甚至也没有将有关情况告知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直至20世纪70年代,他才在回忆录中对这场秘密而成功的“交易”做了轻描淡写的描述。

——摘编自赵学功《古巴导弹危机中的美苏秘密交易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的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秘密导弹交易”得以实现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世界大国关系的认识。
2022-01-1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六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格,也是历史研究、政策调整、理论创新等具体工作的指导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68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详尽地列举了中国共产党的优点:”一、组织严密。二、纪律严厉。三、精神紧张。四、手段彻底。五、军政公开。六、办事方法:调查、立案、报告、审查、批准、执行、工作检讨。七、组织内容:干部领导、由下而上、纵横联系、互相节制、纠察彻底、审判迅速、执行纪律、主义第一。”有趣的是,1949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也特地讲了工作方法的问题。他把掌握良好的工作方法看作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一招,并视为能否进京不当李自成和能否建设一个新中国的根本问题。毛泽东后来还说,“我们跟蒋介石和日本一共打了二十二年,主要一条经验是,要同群众结合起来。”

——摘编自张太原《从蒋介石日记看中国共产党的优胜之处》

材料二   1938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一致性”命题,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自觉进行了理论探索,高屋建质地解决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辩证关系。“如何在民族解放战争中体现阶级斗争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实施的许多政策,就是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统一起来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左玉河《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政策调整中的理论思考》


(1)根据材料一,对于中国共产党“优点”的看法双方都认同的是什么?谈谈该日记中关于中国共产党“优点”的记载有何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进行理论探索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