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并对商鞅变法给予评价。
2021-06-26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咸阳百灵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国图志》中的许多论述已经超出一般的海防范畴,而把眼光放到了整个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魏源在《海国图志》卷首开宗明义说明,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提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他指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通过对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指出:“外夷惟利是图,惟威是畏,必使有可畏怀,而后俯首从命。”国家之间的较量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军事实力的对抗。他说:“使人不暇顾廉耻,则国必衰,使人不敢顾家业,则国必亡。”因此,更确切地说,该书反映了魏源的国家安全观。

——摘编自亦真《<海国图志>与魏源的国家安全观》

材料二   美国安全思想和理论的主要阐述人是保罗·尼采和迪安·艾奇逊等人。1947年7月“国家安全法”通过后,“国家安全”的地位迅速攀升,在美国外交政策的审议过程中位居“绝对压倒一切”的高度。1950年的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一68号文件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大宪章”,“战略思维”成了政府一级官员们讲话的时髦方式。此时,“国家安全”正式成为日益重要的美国安全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的内外因素联系非常紧密,以致于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安全问题与外交问题实为一回事。在70年代初之前,美国的国内安全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其国家安全多表现在对外政策上,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厚。此后,特别是1971年美元贬值后,对美国统治者来说,传统的敌友观已不再是国家安全中首要的内容,经济等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逐渐占据国家安全的核心地位。

——摘编自孟庆龙《美国国家安全思想和战略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谈一谈你对其观点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并归纳其变化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发现日本社会变革具有自己的特征,那就是革命被改良所取代。明治维新使近代日本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使之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并跻身列强之林。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在德川幕府版籍奉还、王政复古的前提下进行的,近代日本构建起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但正如幕府成立以来万世一系的天皇一直都没能真正掌权一样,近代的日本天皇也没能成为决策的真正核心,先是藩阀、后是军阀,控制着近代日本的政军大权。……日本除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在政治法律制度上创立起近代国家框架。另外,在构建教育体系和转变思维模式上,日本也做了不少功课。……日本在古代曾吸收中国文化,实施和魂汉才的改革开放路线。近代以来,汹涌的西化大潮让日本无力抵挡,要想摆脱被殖民化的厄运就必须与列强为伍,并导入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为此,必须排除作为虚学的理学,由西方的实学取而代之。明治政府的一些高官和智囊对于西方文化也是来者不拒并极端发挥,……西化派的极端做法遭到传统派的抨击,国粹派诞生并主张恢复日本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标准。

——王屏《近代日本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

材料二   一般认为,庚子事变(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给清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危机。在这个事情之前,清政府对国内的统治还相当稳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还远没有成气候,暴力革命的主张不得人心……新政的前几年,还未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主要涉及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废科举兴学堂、倡办实业等方面,当然,政府部门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外务部的设立。这些措施大都得到执行,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比戊戌年只打雷不下雨的改革要实在很多。

从1905年派遣五大臣出使西洋考察宪政,政治改革被提上日程。统治阶层的想法其实很明确,就是既想迎合人们改革的呼声,又能保证皇权的延续巩固。考察团回国给慈禧报告,当然也尽可能捡好听的话讲,以打消她对立宪的犹疑;为皇家利益计,清政府自然选择德式君主立宪制为模板,开展预备立宪。……1908年光绪和慈禧的先后离世,使得这个改革的变数大增。……之后登台的载沣等人,甫一掌权,就开始自掘坟墓。罢免袁世凯,收军权,就是第一步臭棋。之后跟着上,铁路国有、皇族内阁,终于将清王朝的气数掐断。本来,宪政的方向是要限权、分权,但他们做的却是抓权、集权,完全背道而驰,而且做得火急火燎,极不高明。这样做的唯一效果是使1860年代以来支撑了清王朝半壁江山、一直对清王朝保持忠心的汉族地方实力派与清廷离心离德了。

——摘编自360百科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日本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不同?并谈一谈由此得到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瓷器是中华民族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聚佣万余人”,德化地区“骈肩集市让,堆积群峰起,一朝海泊来,顺流价倍斐,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瓷器远销亚欧非,外销空前发展。16—18世纪,英、法、荷、丹、瑞典等国先后在广州设立贸易机构,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外销瓷器为满足各国不同需求,开拓了 “纹章瓷” “广彩瓷”等新品种。华瓷广泛进入欧洲社会各阶层,并掀起了华瓷收藏风潮。在中东,华瓷则被广泛用于伊斯兰建筑中。

——摘编自黄纪阳《明清华瓷外销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西班牙、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瓷厂大都采取工业化生产方式,运用抛光、平面切割技术提供新型陶瓷装饰材料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在国际和中国市场排挤中国瓷的生产与销路。而中国陶瓷仍然采用焚香计时、试片测温这种几千年的传统方法。由于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中国陶瓷生产日渐凋零,不仅退出了国际竞争,甚至国内市场也逐渐被日本和西方占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变成了一个陶瓷进口国,高档细瓷需要大量进口。1927年以前,景德镇每年产值为1000万元,“据最近江西陶务局调查去年(民国十八年)景德镇瓷器出产总值实减少三四百万元。”到1932年,全年产值仅60万元。这种巨大反差,引起爱国人士反思。

——摘编自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业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瓷器外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瓷器贸易地位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你对中国瓷器贸易地位变化的认识。
2023-07-17更新 | 106次组卷 | 7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同盟会宣言中提出四项“治国之大本,布告天下”:1、驱除鞑虏,2、恢复中华,3、建立民国,4、平均地权。……《民报·发刊词》将这四项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特别提出民生主义的本意是为防止已发达国家发生的“国强民困”、两极分化的问题。孙中山设想采取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方针。……多数史家认为孙中山的核定地价的思想是受到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1839-1897)的影响。亨利·乔治主张以征收土地的单一税制,来实现反对垄断,达到全民共享社会财富的目的。

——摘编自马金科《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材料二:孙中山其实并不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革命是什么内容,却认为“社会革命”就是他所谓平均地权。当时他所说的平均地权,意思是首先由国家核定土地的价格,以后在地价上涨时,国家仍按原定的较低价格把私人所有的土地收买下来,使国家成为全国土地的主人,由国家收取地租,因此,这也就是实行土地国有。……因此这个纲领实际上是要打碎封建主义的枷锁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的纲领。由资产阶级实行土地国有,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而恰恰是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道路。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主要目的及其思想来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思路,就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情结,谈谈你的看法。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在本土资源、技术能力上并不占优势,而颁发具有垄断性质的王室“保护令”使得大量技术工人移民至英国,使当时的英国从贫瘠的、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开始向工业国家转变;进入工业革命后,英国专利法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满足了发明人在立法中的需求,同时给予他们英雄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奖励,这使得英国一跃成为工业强国。

——摘编自张南《英国工业革命中专利法的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新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号角的吹响,改革开放伟大战略决策的实施触动了中华大地上的每一根神经,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应运而生。 1979年,邓小平访美,先后促成《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和《中美贸易协定》的签订,两国在协定中约 定,相互对知识产权实行全面保护。在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的同时,新中国启动了对著作权法、专 利法和商标法的起草工作,并成立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起草机构。1993年《反不正当竞 争法》颁布并实施。至此,一个与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政治文明相匹配的知识产权法律架构 基本建成,形成以《宪法》为统帅,《民法通则》为支撑,知识产权单行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相互配合的格局。

——摘编自齐爱民、盘佳 《新中国成立后知识产权专业发展沿革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专利法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知识产权或专利权的认识。
2023-04-14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

材料二:这个贫农大群众,合共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

——摘编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受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部分)》(1945年6月11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1)根据材料一,概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
(2)毛泽东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是如何实践这一观点的?其成效如何?
(3)根据材料三,谈谈应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
2023-03-1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出现了建党的热潮,甚至达到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的程度……这些资产阶级性质的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根基是相当薄弱的。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它也使中国经历了一次民主实践的洗礼。

——摘编自路云《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各个职能机构中,均有民主党派人士任职,而且任职的层次之高是绝无仅有的,占有副主席、副总理职位,就政务院下辖的34个正部级职位中,民主党派占有15个职位。中国共产党还比较注意保证担任国家领导工作的民主党派人士有职有权。当时的一切重要指示、法令也要经过担任行政主管机关负责人的民主党派人士审查修改。

——摘编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民主党派民主 监督研究》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从恢复重建到持续发展,进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的发展阶段。法治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之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有机统一的整体。

——摘编自阮洁《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中国法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出现的政治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认识。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随之减弱。理学家提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他们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的形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句话的理解。
2022-12-2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进一步巩固对广大西南地区的统治,雍正皇帝在改土归流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的开发政策。针对土税繁多且杂乱的现象,雍正采取轻收、划一政策,按内地“摊丁入亩”征收。雍正还在西南地区丈量土地、鼓励开垦,针对大量无主荒地或生荒地,他发牛种,给银两,分房屋以鼓励垦种。开发水路交通也是其措施的重要内容,如清廷在苗区组织苗民修筑公路,所修公路北达四川、东入贵州。雍正还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开设学校,批准各州县科举之名额。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充分地照顾到了台湾同胞的最大利益。海峡两岸山水相连、骨肉同胞血脉相通,两岸统一后,台湾同胞可以与大陆人民共享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两岸不仅在政治上可以共存,和平共处,而且在经济上合作往来,互惠互补。将台湾社会长治久安与中华大业统一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无一不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因此,以“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是最佳的选择。

——摘编自民革中央联络部《台湾前途与“一国两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边远地区管理政策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