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宋王朝的“祖宗之法”,说得浅白一些,就是“一切按祖宗的既定方针办”,而这一方针主要是宋太祖、宋太宗的创法立制。从根本上讲,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的社会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交互作用的结晶;其出发点着眼于“防弊”,从其客观效果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

———据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材料二   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它的对立面 ,“冗兵”、“冗官”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邓广铭《宋史十讲》

材料三   宋朝号称是一个非常仁厚的时代……在这样的结构里,新陈代谢更为困难……这样一个号称仁厚的政府,号称仁厚的传统,因为没有选择好的留下、坏的淘汰的机制,以致这个政府变得越来越大,沉积越来越多了。

——许倬云《从历史看组织》

材料四   士大夫对武将的夺权直接促成了岳飞最后的悲剧命运,秦桧与高宗亦不过是因人成事而已……宋自太祖、太宗确立文人政治后, 士人登上权力的舞台, 士大夫逐渐形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政治利益集团, 并成为宋代政治的主体, 对可能威胁其利益的其他势力(主要是武人)均不遗余力地打击摧毁……最终形成一个只追求集团利益的官僚政治体制, 培养出一种缺少进取精神的士大夫人格。

——张劲松《岳飞之死与宋代文人政治的历史困境》


请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宋代“祖宗之法”的理解。(请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回答。)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地方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即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曹操在北方稳定统治后,急需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建议后,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这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所谓中正,就是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晋以后,中正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保证了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进行干扰。

——摘编自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

材料二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曹魏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6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古代和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材料一   唐朝时,陆路和海路出口的商品除丝绸外,瓷器、纸张、铜器、铁器、茶叶等也都成为大宗商品。当时中国商人和手工业工匠前往中亚,西亚及南洋各地定居的有很多,外国商人居住在中国各城市的也不少。据记载,唐甫宗时,政府讨伐扬州叛乱过程中发现在叛乱中被杀死的外国商人就有2000余人。唐政府在长安设有鸿胪馆专事招待外国使节和管理对外贸易工作,置市舶司专管海上贸易——征收进出口关税,检查船上有无携带违禁品,保管进口货物,收购政府专卖品等。据阿拉伯人苏莱曼游记所说,关税率约为从量的30%。市舶司有海关的性质,为宋、元、明等朝沿用。

——摘编自李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述要》

材料二   近代中外贸易是从鸦片贸易开始的。然而,近代中外贸易的主流不是鸦片贸易,尽管鸦片贸易,尽管鸦片贸易曾经占据进口额的首位。从长期趋势来看,正常的商品进出口交易是中外贸易的主流。下面是18711936年我国出口商品所占比重表:

近代中国主业出口商品所占比重(18711936年)占出口总值(%)

时间丝及丝织品豆类及豆饼籽仁及油矿砂及金属棉纱、棉制其他
1871-187352.734.50.1---12.7
1891-189336.924.61.2---37.3
19138.435.312.07.83.30.632.6
19201.618.613.09.13.21.453.1
19313.613.421.48.41.64.147.5
19364.37.81.318.77.73.957.2

——摘编自朱秀琴、张宏文《略论近代中外贸易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出口商品构成变化的认识。
2022-02-2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校联考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要求官吏必须廉洁奉公,严惩官吏利用职权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行为,并且对官吏的约束范围不限于本人而且及于家属。唐代不仅在立法上规定了严密防范官吏贪赃的具体措施,而且在司法上也严厉规定了对贪赃官吏的处罚。唐律虽规定官吏可享有议、请、减、赎和官当等特权,但对犯赃官吏,则大杖伺候,一切特权取消,严惩不贷……将官吏的贪赃枉法,与犯十恶不赦的重大犯罪等同起来,足见唐律对吏治的重视。

——摘编自何雨亭《唐代整顿吏治的立法》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官场混乱无章,吏治腐败难返,破坏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在这种腐败成风的社会环境里,清政府新政收效甚微,有的措施甚至成为虐民的苛政。这段时间内,清政府不仅继承了历代王朝的弊政,而且又有在社会转型时期所滋生出来的许多新问题,新旧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衰世所特有的吏治腐败景象。争权夺利、因循敷衍、贪污受贿、横征暴敛、生活腐化,行者不讳,闻者不惊,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腐朽的统治者并没有励精图治,恰恰相反,他们把改革当作发财的最好时机,从上到下,都疯狂贪污、受贿,大肆搜刮、掠夺,最终激起群众的反抗,可以说他们亲自把绅商阶层和广大人民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摘编自邵勇《改革之癌:清末新政时期吏治腐败问题议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吏治整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新政时期吏治腐败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官员腐败问题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是土地制度问题,由此而形成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农村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危机四伏的社会。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力图在已有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秩序下,通过非暴力的社会改良,拯救农村、复兴民族,重新回归社会和谐,实践自己的理想。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理想及其实践诚然可贵,但是收效甚微,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风起云涌的社会环境,激烈的政治革命、武装斗争,并没有给农村改良运动大 多的实践空间和时间∶在时尚革命、推崇暴力的近代中国,以改良为主要手段的,温和的、非暴力的实践,非但很难具备实现的条件,而且对于暴力斗争的双方都难以讨其好。

——摘编自张忠民《和谐的努力与幻灭———略论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2006年,中共中央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已经形成了粮食、高牧,搐菜,水(干)果等种养殖业为支柱的若干产业,一些特色经济发展快速,优势突出,农村商贸物流和县域旅游产业有了巨大发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多,图书馆、科技推广站等设施逐渐建立和完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不良社会风气逐渐减少,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率超过90%,家用电器种类和质量不断增多和提高,住房质量大为改善,村庄整体布局逐渐美观。通过村务公开、管理民主、财务透明、民主选举等措施,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途径不断增多,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

——摘编自刘利雨《论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乡村建设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个在世界史意义上的独特制度培养并创造了优异阶级,该阶级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社会,包括美国独立革命与法国大革命,都是由一个世袭的武士阶级所统治,并常常由传教士或神职阶级辅助。但中国则非常不同,他们是非世袭,依靠学识,而非军事和武力获取权力的群体。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华文明震撼了我——访美国著名汉学家、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艾恺》

材料二   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并非依一个平面而前进。骈文、八股、律诗、词曲,神品画,不是一般人有机会学习的。在中国要写得一篇响亮的文章或写得一手能上朝的好字,必须有闲钱、名师指导、十年寒窗等社会条件的支持才有希望。终年胼手胝足为孝敬肚皮而忙碌的一般农民,怎易到达这种地步?就“爬成功的阶梯(科举取士)”来说,如果要一个做过官的人(无论其起点是农民或士绅)脱下长衫与劳士为伍,同农人一样生活,他所受的难堪和挫折只比自杀好一点点。

——摘编自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

材料三   对于西方文官制度,可以说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有了其法制化、正规化的内容。每个国家在有公务员制度的同时,都有相关的公务员制度主体法规。如美国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法国1946年的《公务员总章程》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53年的《联邦官员法》。这些法规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公务员制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出现在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口谕、圣旨就是法令,所以带有了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着皇帝的意志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可举可停。

——摘编自陈岭《比较与启示——从西方文官制度和科举制谈起》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两则材料对科举制关注焦点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相较于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进步性。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西选官制度中得到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是适应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建立起来的。两汉时期,朝廷设立各级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监察机构开始独立于行政系统。监察官员的品级比相应行政官员的级别低,但职权较大,如隋朝御史大夫为从三品,但其监察范围包括公卿宰相和各级官员。唐朝以来,各朝推行“检举、控告、采访调查、深入部门定期检查、重大政治活动亲临现场督察以及考课督察结合”等方式,以保证监察效能的实现。宋代设立监司、监州,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清朝不仅在全国设十五道监察御史,还规定都御史统辖省按察使。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网意、纠正、纠华、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简析英国监察制度的特点,结合两段材料,谈谈你对古今中外监察体制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摘编自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代致仕制度演变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胡椒原产于印度,距离欧洲各港口有十万八千里之远,取之向来不易。欧洲商人对其供应来源不遗余力的追寻,成为世界史上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促成全球贸易的兴起,重新划定了世界经济版图。

★胡椒的全球史,一本有味道的世界史。

对胡椒味道的迷恋,让西方国家大力支持海外探险,开拓水上贸易线路。富饶东方奢华的飨宴和异域风情,吸引欧洲的冒险家九死一生、远渡重洋,沿途的企鹅、海龟、渡渡鸟,都成为他们的盘中餐。这场追寻财富的探险就像他们追寻的香料一样,辛辣、刺激。

★一粒小小胡椒,窥探400年帝国扩张。

从达伽马开启欧洲到印度的海上线路、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达胡椒港,到英国、荷兰相继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再到美国建国初期依靠香料贸易充实国库,胡椒的流通见证了大航海时代帝国的崛起与世界贸易的发展。围绕小小胡椒,一部纷繁的贸易史就此展开。

——据[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有人说:“胡椒的全球史”既是一部“经济史”,又是一部“舌尖上的血泪史”。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021-12-2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