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41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80年到198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下科威特的债务为140亿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输出国家组织降低石油产量,上涨石油价格,获利后偿还债务,并声称它作为其他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的缓冲地在两伊战争中为所有阿拉伯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19908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当天,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托马斯.皮克林积极说服安理会通过旨在谴责伊拉克并敦促其从科威特搬军的决议案,86日,联合国通过了要求各成员国支持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案。布什积极做西欧国家领导人的工作,努力说服他们支持美国提出的决议,并争取赢得中东和阿拉伯国家的支持。美国动员建立一支在联合国的旗帜下、由来自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组成的陆海空军事力量联盟。1991227日联合国联合军队的军事行动宣告了伊拉克的失败,恢复了科威特的主权。

——摘编自李凤菊《两次海湾战争时期的英国对美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加入海湾战争的原因。
2021-12-2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贫困治理是中外治国理政的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秉持“仁政”思想,扶助贫困人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古人对贫困的认定,一般要对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此进行分类定级。在扶贫方式上,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官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另外,官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了一些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祖铨《中国扶贫史概述》

材料二   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第一次全面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要接受救济的人只能进入济贫院接受统一管理,而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只有真正的赤贫之人才能进入。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的行政部门,有权颁布施行济贫条例;成立督察组专门监督中央条例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院外技济的申请者在家接受救济,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妇、暂时性残疾的人、老年人等。1905年英国政府才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颁布《失业工人法》,1908年颁布《养老金法》,1911年颁布《健康保险法》,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摘编自崔明远《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材料三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立场。新中国始终重视反贫困工作,并实现了从“帮扶物质”到“扶志扶智”、从“漫灌”到“滴灌”、从“零散”到“体制”等多方面转变,近年更利用“互联网+”创新了工作。民族地区经历了从比学赶帮到对口支援、合作的过程。中西部地区也探索出了合理协调扶贫开发和保护环境的路径。这些巨大成就和显著经验,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谭清华《中国贫困治理七十年——扶贫政策创新视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实施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英国济贫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贫困问题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治理贫困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贫困治理工作的认识。
2022-03-04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与各国订立的条约中,仍然只有“彼在中国设领事之语,而无我在外洋设领事之文直到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后,统治者中的部分务实官僚在实际办理洋务中,认识到了解西洋各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才最终迈出了在国外设立使馆的第一步(1875年设立驻英公使,郭嵩焘为首任使节)。接着清政府又任命了中国常驻美国、西班牙、秘鲁、日本、德、法、俄等国公使。从这时起,清政府在其最后三十多年时间里先后在几十个国家派驻了公使、副使和领事。此外,清政府还颁布了《出使章程十二条》(1876年),对驻外使节的任期、使馆的编制和经费的使用以及出使人员的薪俸做出了规定。到外务部时期,重新修订1876年的《出使章程》,完善了使节制度,详细规定了外交官、领事官的等级和品级及待遇。

——摘编自王双印《略论清代外交机构近代化》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新中国排挤在联合国之外。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和权利,中国开展了广泛的外交工作,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197110月,第26届联大最终采纳了阿尔及利亚等23国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并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这一提案,从而在政治上、法律上、程序上公正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的活动,主张加强联合国在世界事务中的职能和地位”。冷战结束以后,中国更是将联合国视为开展多边外交的舞台,积极参与和支持联合国在政治与安全领域、在经济与发展领域、在联合国其他领域(如环境、海洋、反恐、人权)等多个领域的工作。

——摘编自刘侣萍《论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外交使馆制度建立的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外交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认识。
2021-09-25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二   《诸子百家关系图》


——摘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

材料三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由此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材料四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踏入21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的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3)根据材料四,指出90年代“国学热”出现的经济背景。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2021-09-24更新 | 30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天津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华文化从传统步入现代,兼收并蓄。

材料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来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做道德的最高准期,他希塑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速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

——摘编自张机《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三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光绪皇帝在单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3)概括上表中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请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曾经说,讨论帝国的衰落,往往有不同的途径。如果把道义颓废、政治腐败作为帝国灭亡的原因,是道德史观;把阶级斗争激化,统治阶级应对错误看成帝国灭亡的原因,是阶级史观或革命史观,若将经济萧条,人民穷困作为帝国衰落的原因,是经济史观。当然,说到十八世纪的帝国衰落,还有一种是归咎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这是现代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史观。不过,我们讨论全球史背景下的十八世纪中国的衰落,其实,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历史背景分析。

——摘编自葛兆光《“漫长的十八世纪”与“盛世背后的危机”》


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具体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 . 英国与福利殖民主义

材料一   20世纪初,有“殖民帝国主义”之称的英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国际局势的变化促使其调整帝国殖民地统治政策,1929年出台的《非洲殖民地发展法案》即是其结果,企图通过发展非洲殖民地来治愈经济萧条,达到英国经济利益和非洲殖民地社会发展“双赢”的目的。然而,该法案未能扭转英国经济的不利局面;并且使殖民地社会经济恶化,引起当地民众的反抗。

——摘编自张小妮《浅析1929年非洲殖民地发展法案》

材料二   1945年殖民地发展和福利法案的实施很大程度是出于解决英国国内的经济困境,以殖民地的资源来解决英国的资源短缺和国际收支失衡;此外英国还想依靠非洲殖民地来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英国主要是通过海外食品公司和殖民地开发公司,组织非洲殖民地生产英国需要的热带原料,以及原料的出口来换取外汇平衡英国的国际收支,此外还在殖民地发展学校、医院等社会福利工程。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开发不灵活、不现实等原因,英国的非洲殖民地发展计划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随着非洲殖民地纷纷走上独立的道路,英国对其资金投入减少,到1970年最终结束该法案的实施。

——摘编自张小妮《英国福利殖民主义的尝试与失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两个法案颁布的共同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945年殖民地发展与福利法案。
2021-12-1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一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学阶段。下表为理学不同学派的核心主张。

代表学派核心主张
“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1)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指的是什么?任举一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并说明其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提出该主张的目的。
(3)指出表格中①、②代表的学派,综合材料说明儒学在中国古代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原因。
2021-12-0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州中学、海南州贵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9月,法国在伦敦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自己的对德方案。方案内容包括:不允许重建中央集权的德意志国家,反对德国建立全国性的政党和中央行政机构;莱茵河左岸地区脱离德国等。此外,法国还要求大量赔款和拆迁德国工厂。这些主张形成法国战后对德政策的法国方案

——摘编自姜南《法德英关系与欧洲一体化(1945—1993)》

材料二   19505月,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舒曼计划立即得到了德国的赞同和接受。19589月,法国总统戴高乐与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举行会谈,表示加强法德合作,建立统一的欧洲是绝对必要的。19631月,双方签订了《德法友好合作条约》。这标志着法德两国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了和解的制度框架。

——摘编自熊光清《百年宿敌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的当前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方案”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法德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关系变化的意义。
2021-09-1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和议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 先秦之时,政府对于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汉武帝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各自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3)比较材料三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