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屈辱、抗争、探索、独立、富强的历史。
(1)在这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中有一些有重大影响的节点性事件。请将下列节点性事件填写在对应的时间轴上。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D.五四运动E.新文化运动F.抗日战争胜利G.中国共产党诞生H.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I.中国加入WTOJ.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请将上述节点性事件与其历史影响一一对应。
①倡导“民主”与“科学”
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引进先进的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⑥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⑦实现民族独立,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⑧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⑨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⑩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武汉、南京、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承载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时空记忆,请结合地图完成下列表格。

历史事件位置
(字母)
(1)《南京条约》签订
(2)五四运动爆发地
(3)辛亥革命爆发地
(4)中国共产党最初诞生地

材料1   ……与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起,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三大历史性巨变。

——《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4)材料1中……处应填的是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5)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此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请列举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遇到的“左”倾错误三例。

材料2   



(6)材料2中图一、图二的数据变化,分别体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什么政策的尝试?
图一:________图二:________
(7)图三中1992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直接推动因素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一国两制   
C.科学发展观   D.改革开放
2022-04-26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合格考)试题
综合题 | 适中(0.65) |
2 . 改革开放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为纪念改革开放,班级同学分组收集资料,对新中国改革开放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选择不同资料可以拟定不同研究主题,仿照示例,选择有关资料完成填空。
A.居民使用的各种票证
B.开放前后GDP增长的数据
C.安徽小岗村农业粮食收成的对比示意图
D.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照片
E.人们60年代和80年代的衣食住行
F.改革开放前后的影视作品代表
……
示例:选择资料C,可以研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
选择资料______可以研究城市对外开放。
选择资料______可以研究______
3 .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是东西方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某校课题组以此展开探究。


(1)围绕东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题组梳理了以下内容:
①邻保制度
②《济贫法》
③保甲制
④《社会保障法》
A美国
B唐朝
C英国
D清朝

问题:将上列左侧文本框中的制度或法案与右侧文本框中的朝代或国家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②        ;③        ;④        

课题组就下述亚里士多德对基层治理的描写,开始进一步探究。


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 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国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

⑤结合材料及所学,课题组就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基层治理模式相似点,可能达成的共识是:
A.议会表决   B.自我管理   C.放任自流 D.君主独断
(2)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为应对灾害,国库中常备储粮。聚焦“库粮”,课题组注意到如下两则材料: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问题:帮助课题组提炼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相同社会特征。
(3)课题组在深入聚焦社会赈济后,发现了两段带有冲突、耐人寻味的文献记载:
(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司马光《资治通鉴》
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吴兢《贞观政要》

问题:就开皇十四年旱灾中隋文帝所为,《资治通鉴》与《贞观政要》记载有何明显不同?学者普遍认为《贞观政要》所述不实。说说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不实的理由。
(4)除了关注古代东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外,课题组又注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欧洲国家建成了“福利国家”,并找到下列一组数据:
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费用从60年代以后也持续增长,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60年代的20%上升到70年代的30%左右,以后又逐年上升。英国1991年政府社会保障开支为720亿英镑,1992年增至760亿英镑,1994年达800亿英镑,为整个财政预算的40%左右。1994年英国财政赤字为500亿英镑,很显然,其社会保障政策是以严重的财政赤字为代价的。
——史柏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谈谈你对古往今来东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认识。
2021-12-23更新 | 224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货币硝烟,“钱”后是“拳”

俄乌冲突爆发后,2022年3月,美国宣布将在全球贸易中限制俄罗斯使用美元、欧元、英镑或日元等结算体系。这引起人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浓厚兴趣。


材料一:任何一种国际货币体系都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建立的,只有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体系才能得以持续的存在。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载《致富时代》2012年第5期)

材料二:韩联社(2022年)217日报道: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最新统计,今年1月,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份额达3.2%,创历史最高,继美元(39.92%)欧元(36.56%)英镑(6.30%)之后,居全球第四位。


回答以下问题
(1)以下为某同学的相关小结,请协助该同学将数字处填入可以填入选项的代号。(注意:选项多于当填项,选项与当填项并非一一对应)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黄金   D.白银   E.社会主义
F.资本主义   G.“交子”   H.全球化   I.多极化   J.人民币
中国历史上的货币货币体系演变的背景之一货币体系演变的背景之二
为了巩固统一、巩固①,秦统一了货币、文字及度量衡。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进行了不同规模、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了④制度,英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②,自明朝中叶起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时,其法定货币地位得以完全承认。20世纪上半期,多种矛盾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格局也经历了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向“雅尔塔体系”的演变并呈现出⑤趋势。为应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英、法、美分别构建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各自为政。
由于货币具有国家主权属性,新中国在正式成立前就开始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的③,它随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1922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共同组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⑥,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解体。
空白处
拟填入内容代号
(2)简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得以形成的历史原因。
(3)中国的人民币在国际结算跻身前四,又是基于怎样的政治、经济因素?
(4)《中国外汇》2021年11月上半月刊发文《布雷顿什么体系:过去、现在和未来》提出:“支撑货币国际地位的不是货币本身,而是货币发行国的综合国力”。请以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2022-06-12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二模历史试题
5 . 革命的“中国之行”

革命——除旧,犹意布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说文解字》载,“革”意为“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命”则指由命令而产生的秩序。《尚书》云:“殷革夏命”。《周易》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1)《尚书》与《周易》中的“革命”之意当是
A.观念变迁   B.王权易手   C.篡逆谋反   D.生产变革

材料二   1890年,王韬著《重订法国志略》时,因受日本影响,首次用了“法国革命”一词。该书只有三处涉及“革命”的文字,分别是“定四疆畛域,如革命前”“定法国界,较之革命以前差为袤广”“法国自革命以来,全欧战斗二十余年”。其著中称:“(法国)共和之政,其为祸之烈……古今悖乱之事,固未有甚于此者也。顾迹其祸之由来,不能和众而得民心,自恃居民之上,而好恶不与民同,怨之所及,足以亡身”。


(2)王韬批判“法国革命”意在
A.奉劝天子勤俭奉公   B.标榜本人忠君爱国
C.怒斥法人大逆不道   D.规劝君主顺应民意

材料三   1903年,邹容于《革命军》中道:“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黄帝子孙皆华盛顿,则有起死回生……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


(3)归纳并提炼上述三则材料中对“革命”认识的异同。

材料四   据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一书中的统计:19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文献中“大乱”与“革命”两词时常混用,但从总体上看,1900年前“革命”一词的使用次数极少。1919年,“革命”一词的使用频次开始以指数曲线上升。1921年“革命”一词的使用有880次左右,1923年增长到近2000次,19261927年,其使用次数更是达4000次以上;与之相对的是,“维新”“改革”“改良”等词的使用频次被“革命”逐渐抛在身后。1949年,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至21世纪初,“革命文化”一词开始广泛使用。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含义变迁的认识。
6 . 青花瓷与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也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就图中信息看,较之宋代瓷器,元代青花在外观上与其不同之处在于
A.色彩纹饰B.瓷胎厚度C.体积大小D.烧制难度

材料二:元代的对外文化交流侧重于西方,主要是中国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两大先进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正是元代青花瓷出现的时代背景,因此人们看到了元青花瓷上的异域风俗,器型庞大,装饰繁缛。它在整个亚洲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并通过陆地和海洋两种途径从景德镇向西方传播。

——刘淼、吴春明《明初青花瓷业的伊斯兰文化因素》


(2)元青花瓷向西方传播的主要商路有(多选)
A.丝绸之路B.西南丝绸之路C.海上丝绸之路D.汉志商道

材料三:根据中国学者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一书统计,在非洲约有17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地点发现中国古瓷,散布的地域广阔,数量惊人,瓷器种类丰富,延续时间漫长……而非洲出土的中国古瓷器各遗址中,几乎都发现有明代青花瓷。在东非、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也都有青花瓷的发现。

——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从文明交融走向社会时尚》


(3)概括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四:《群神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的名画,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众神和仙女聚会林泉之间的情景。画中盛水果和盛汤的瓷碗,都是中国的青花瓷。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4)《群神宴》对于探究东西方贸易问题具有怎样的价值?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青花瓷出现和传播的认识。
2022-05-1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2021-2022学高三下学期阶段测试(二)历史试题
7 . “贫穷田舍汉”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农民问题历来是国家关注、治理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时农民需要承担何种赋役?

材料二

A.“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

B.“百姓及客等,约丁产,定等第,均率作,年支两税。其应税斛斗,据大历十四年见佃青苗地额均税……其旧租庸及诸色名目,一切并停。”

C.“臣请敕部行文直隶各省地方官,确查各县地亩若干,统计地丁、人丁之银数若干,按亩均派,在有地者所加无多不为苦,无地者得免赔累,实幸。”


(2)秦汉之后,历代政府也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请写出材料二中相应赋役制度的名称并按时间先后排序

材料三 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禈绔,足下复无鞋。……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王梵志《贫穷田舍汉》


(3)①依据材料三推测作者生活的朝代并说明理由。②此材料可作为研究作者所处时代“农民的生活状况”的(A直接史料/ B间接史料)。
(4)诗中的“里正”的主要职责是 (双选)
A.赈济族人 B.维持治安 C.催纳赋税 D.掌管狱讼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农民生活状况的认识。
2021-12-26更新 | 23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21911年间,法学家沈家本奉谕主持翻译西法、改造旧律、制定新律等方面事务。他认为:“申、韩(申不害和韩非)之学,以刻核(苛刻)为宗旨,恃威相劫,实专制之尤。泰西之学,以保护治安为宗旨,人人有自由之便利,人人不得稍越法律之范围。二者相衡,判然各别。”同时指出:“近今泰西政事,纯以法治,三权分立,互相维持”。


(1)材料一中的“申、韩之学”当指(     
A.儒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提炼并归纳材料一中“判然各别”的具体表现。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沈家本对中西方法律的认识有何疏漏?

材料二:在沈家本的主持下,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初成。据学者统计,其中关于“君臣之伦”的条款, 在旧律44个罪名中, 大约留下了10个,保留比例为23%。关于“父子之伦”的条款, 在旧律约33个罪名中, 大约保留了11个,保留比例为33%。关于“夫妇之伦”的条款, 旧律约有15个罪名, 新律正文全部取消。


(4)你如何看待沈家本的法学主张与实践?史论结合地说明你的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