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岂郑君之罪也。

……哥氏(哥伦布)之航海,为觅印度也,印度不得达而开新大陆,是过其希望者也。……若我国之驰域外观者,其希望之性质安在,则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故其所成就者,亦适应于此希望而止,何也?其性质则然也。故郑和之所成就,在明成祖既已踌躇满志者,然则以后虽有无量数之郑和,亦若是则已耳。

(1)依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在写郑和传记时采用的史学研究方法。
(2)阅读材料,梁启超指出了“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这一现象。结合所学,对这一现象进行评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文明互鉴

材料一 对于孔子的哲学,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它不同于欧洲盛行的“神示宗教”,而是一种具有崇高理性的“理性宗教”。中国政府在伏尔泰心中是:“有一个开明的君主,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全体人民。”不管是伏尔泰对中国的赞扬,又或者是孟德斯鸠对中国态度的有褒有贬,启蒙思想家都把与自身文化相异但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化。

材料二 20世纪初,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先后发表《法国游记》《法国大革命史》,国内至少有六家书局、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有关法国大革命史的专著。同时,《人权宣言》、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译文介绍也竞相出现。文艺界还创作大量有关法国大革命题材的小说、杂剧、诗歌。1906年,有人称之“易若使中国为亚洲之法兰西哉!……法人风潮能及全欧,中国风潮之及全球也必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中法两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
2023-10-20更新 | 69次组卷 | 9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钢城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中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生重大变化,陆上丝绸之路中断和阻塞,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汉代的中国海船航行到印度黄支国,还有“苦逢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到唐代中期以后,中国商船从广州航行至波斯湾尽头的末罗国,航期只需89天。除了丝绸外,沉重而又易碎的瓷器成为外销出口的大宗商品。在进口的货物中,唐代的统治阶级对香料需求量很大,而香料的产地集中在大食和南海地区。不论是陶瓷的出口,还是香料的输入都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把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

——摘编自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二 16世纪的航海探险和建立殖民帝国使局限在狭隘范围内的地中海贸易扩展成为世界性的事业。意大利城市对东方贸易的严密的和狭隘的垄断已经彻底被打破。热那亚、比萨和威尼斯从此相对地默默无闻,而里斯本、波尔多、利物浦、布里斯托尔和阿姆斯特丹的港口船只汇集,商人的货物架上堆满了商品。除了东方的香料和纺织品以外,现在又有了北美洲传入的土豆、烟叶和玉蜀黍,西印度群岛的糖蜜和甜酒,南美的可可、朱古力,非洲的象牙等。从西半球大量运进白糖、咖啡、大米和棉花,使这些物品不再成为奢侈物件。海外发现和征服海外领土的另一个显著结果是贵金属的供应的增长。事实上,几乎要在五十年以后,从美洲运来的财富的影响才发挥出它们的威力。

——摘编自[美]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对外贸易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023-10-0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举荐和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

——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以及为避免举荐可能带来的弊端而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着力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发展的原因。
2023-10-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内史学界把从1912年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改旗易帜这期间16年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直以来,史学界对这个政府的评价总是停留在原始阶段,普遍认为北洋政府本质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傀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马勇在其 2014年出版的《重巡近代中国》 一书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结合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评析材料中马勇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之兴衰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主要在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往返进行,帆船载运的主要商品是中国物美价廉的丝绸以及美洲白银,因此大帆船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银丝贸易”。

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属美洲大量银矿被发现,墨西哥和秘鲁在16世纪世界产银总额中占比高达73%1567年,明政府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马尼拉成为中国与西属美洲贸易的中转站。此时期部分华人移居马尼拉,一些人选择和当地女子结婚;马尼拉总督征收中国商品关税从3%逐步提升到6%1638年,一个西班牙海军官员说把中国生丝从马尼拉出口到墨西哥就能净赚400%。西班牙殖民政府制定了许可证制度、检查注册制度、帆船管理制度等一系列交易制度。16世纪末17世纪初,银丝贸易逐渐走向繁荣。墨西哥的印第安人、黑人、穷人也能穿上中国丝绸做的衣服,甚至制成了流行至今融合中国纺织品艺术风格的墨西哥民族服装。

印第安人是美洲白银开采的主要劳动力,16世纪中叶墨西哥印第安人有900万,1646年下降了75%。受中国丝绸冲击,西班牙商人要求政府对华进口丝织品加以限制。1593年,西班牙王室通过法律,规定墨西哥和菲律宾每年只允许2300吨以下的帆船从事贸易。1640年抵达马尼拉的中国船只锐减到7艘(1627年为21艘)。葡萄牙、荷兰与英国借机对西班牙、中国以及西属美洲、西属菲律宾进行劫掠、展开商业战争。清政府受东南沿海动荡形势影响,于1655年批准浙闽总督“禁海”的奏请。1808年,拿破仑入侵造成西班牙混乱,西班牙无暇顾及海外殖民地。1810年,墨西哥人民爆发反抗殖民者的起义,1813年大帆船贸易被正式下令关闭。


(1)阅读上述材料,在下列示意图中绘制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图。(要求:在答题卡的图中用箭头“→”标示走向)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评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兴衰。
2022-12-04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官制度的发展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很少受到外来的影响。中国文官制度的主宰和灵魂是皇帝,同时,文官机构又是支撑皇帝专制主义统治的重要支柱。中国自秦汉时起,便开始制订文官律。唐六典的出现,则是文官法成熟的标志。经过宋元至明清,以会典的形式为主,形成了文官法的独立体系。唐代文官制度中的制授、敕授、旨授和判补等影响了日本的近代文官制度。13世纪末以来,马可·波罗、利玛窦等人也介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其中便包括文官制度。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材料二  科举始于隋唐时期,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士子自幼习诵儒学经典,皆以科考为目标。到了清代,科举考试内容仍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中后期,工矿企业大量出现,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逐步发展。20世纪初,清政府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度支部、法部、邮传部等新机构。1905年,清政府颁布谕令,规定自次年起停止科举取士制度。1915年,民国政府公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等法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2)20世纪初,中国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试评析这一现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张居正在万历王朝初年,当了十年首辅,人们赞扬他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救时宰相

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发展到明朝,政治上的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连宰相的权力都收归皇帝所有。……封建专制制度已经百病丛生,沉疴临绝,不进则亡。张居正就是在这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走向政治舞台,留下他传奇的人生。

张居正从秀才,举人,进士进而官至内阁大学士,从平民中崛起,他在明朝后期万历元年至十年(1573—1582年)出任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改革时已是国家多事之秋,究其所处的16世纪这一特定的时代,已不仅是一姓王朝的衰败,而是整个封建制度走向没落。16世纪末的中国历史给了他与历代改革不同的背景和机缘。

但他不畏艰难,奋力十年改革,一是以法治为理政的中心,使改革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以理财为监察的中心,整顿官府,使新政得到财政收益;三是以均赋役为中心,“重农厚商”,“厚商利农”发展社会经济;四是以近民便俗为宗旨,提倡面向实际,为改革提供有力的思想资源。这样从政治推向经济,从四个方面强国富民,取得显著成效。

——摘编自《张居正改革评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张居正被称为“救时宰相”进行合理解释。
2022-11-2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第二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何以呢?因为他们一切政制,均决定于选举,选举出来的多数党,就可以决定一切了。法制随多数意见而决定、而变动,故说它重人、重事实。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材料中选取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你选取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学说中国化的历程)一方面,以外国语言文本为载体的社会主义学说要想实现在中文语境下的传播,必须首先通过翻译实现向中国语言及中文文本的转化,才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开始其“中国化”的旅程。另一方面,译介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思想观念,成语典故等去阐释或附会西方社会主义学说。这样的译介阐释过程,体现了译介者的一种文化自觉。

——摘编自孙建昌《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传播(1900—190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

材料二八七会议后,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2)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分析“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开辟的意义。
2022-11-05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